面對疫情大考全鏈條都在拼

文圖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一帆

4月的田野,柳樹已經發了新芽。在田地裡,在蔬菜大棚,在海洋牧場,在育種基地,經歷疫情嚴峻考驗的果農、種植戶、海產品企業、生態園、種子公司均按下重啟鍵,開始了積極的復工復產、春種春耕。近日,大連新聞傳媒集團採訪小組走進普蘭店、瓦房店、莊河,兩天時間探訪了7家涉農涉漁企業及個體戶,記錄下政府、銀行、企業、農戶們為應對疫情、積極自救所做的諸多努力。

A

蘋果價格走低

活鮮不敢捕撈

“往年從春節到現在,我們公司能賣出七八千噸蘋果,今年到現在庫裡還有近2000噸沒賣出去。”在瓦房店駝山鄉,面對冷庫裡因為積壓而爛掉的蘋果,大連天盛農業集團總經理於祖喜十分痛心。瓦房店“駝峰”牌蘋果口感好、糖分足,很受市場歡迎,以往主要銷往北京新發地和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今年受疫情影響,物流不通,訂單取消,蘋果大量積壓。直到3月中旬,才以比去年低60%左右的價格“內銷”到大連地區。“眼下正是果樹剪枝上肥的時節,農資需求大。以往我們主要從湖北、山東兩家肥料廠進貨,秋後再結賬。今年因為疫情連鎖反應,肥料廠一方面生產不出那麼多農資,另一方面要求必須現金進貨。”內外夾擊,這家擁有農業部名牌產品的農業企業面臨困境。

水產品企業同樣面臨難題。在莊河市蘭店鄉,大連金砣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濱指著面前的海域說:“疫情對水產品市場衝擊很大,尤其是最嚴重的二月,飯店酒店都停業,活鮮根本不敢捕撈,這方面業務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B

手裡沒有現金

難以擴大生產

大企業面臨困境,個體戶情況怎樣?家住瓦房店得利寺河西寺的王波經營著一家農資店,每年這個時節,她都從貨主那裡先進貨後付款,今年受疫情影響,農資廠家要求必須現金進貨,而周邊農戶買主則希望賒賬,夾在供需雙方中間,她也面臨著自己的煩惱。

與王波不同,在得利寺盧屯種植大櫻桃的李猛並沒有受到疫情太大的衝擊,他的主要苦惱是想引進新技術,擴大冷棚面積,卻苦於資金週轉難。“親戚朋友多數都是種大櫻桃的,現金流都不行,沒法跟他們借錢,沒有資金就沒法擴大生產。”

大連錦田特種糧公司的創始人謝輝是位農業專家,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公司在普蘭店區有190畝的航天育種基地和特種糧油菜新品種展示基地,一個新品種從引進、選育到投入市場,週期3年左右。“因為銷售渠道不暢,資金回籠困難,企業同樣面臨著難題。”該公司辦公室負責人張月圓介紹。

C

副市長直播帶貨

銀行貸款降息

困局如何破?採訪中記者發現,早在正月十五過後,政府、銀行、企業三方就積極行動,開啟自救模式。“3月初,大連農商銀行總行和瓦房店支行負責人來企業走訪,瞭解到我們面臨的困境後,決定給予240萬元的資金支持,幫助我們恢復生產。”於祖喜用“雪中送炭”來形容這筆新增貸款。瓦市農商支行南經理介紹,為了用最快速度幫到企業,貸款流程大大簡化。目前,240萬元採購的農資已經到位,用於春耕生產。近日,瓦房店市農業農村局與農商行再次現場辦公,探討利用土地確權做抵押物,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的可能性。

除了增加貸款,降息也是銀行助力復工復產的一個途徑。在位於莊河大鄭鎮葛爐村的大連田祖生態莊園,年輕女企業家隋志信心十足:“我們已經獲得了農商銀行1190萬元的授信,現在又在研究降息,相當於為企業增加淨利潤。”據瞭解,作為省民生保供重點企業,田祖在疫情期間為遼寧省1100戶援鄂醫護人員家庭進行了5000多次的農產品配送,最難的時候,連總經理都開著私家車去送蔬菜。

李猛的大櫻桃銷售之所以未受太大影響,是因為瓦房店市副市長石宏博化身主播,直播帶貨,為果農吆喝。李猛還享受到農商行整村授信的好處,30萬元貸款讓他新建兩個冷棚、引入新技術的計劃得以實現。王波獲得了15萬元貸款,解決了進貨難題;錦田獲得400萬元授信及利息延期的政策,對於恢復生產幫助極大;金砣水產拿到了1000萬元的小微企業新增貸款,解決了工人開支、原材料採購等問題……

D

企業壯大成長

惠及周邊農戶

“莊河市一位領導幹部包一戶企業,先期幫我們防疫,後期又助力我們復工復產,解決了很多實際困難。”金砣水產總經理王濱感觸極深,他認為,有政府的關心,有銀行的助力,加上積極引入新技術,企業一定會渡過難關,擴大生產。在金砣的育苗繁育基地,記者看到了尚在幼苗期的“三倍體牡蠣”,這是金砣今年著力推廣的新品種。“項目成功後,將給大連的海洋養殖帶來新機會,為漁民增收帶來效益。”王濱說。

田祖生態園吸收了大量周邊村屯農戶,打工者平均年齡68歲,老兩口工作一年,收入可達五六萬元。“帶動周邊農戶共同致富,平均為他們提高收入10倍,這是我們最大的成績。”海歸創業者隋志為此感到驕傲。

同樣得益於政府扶持、銀行助力的大連鑫玉龍海洋生物種業科技公司,雖然因為物流不通的緣故,一季度損失巨大,但企業有信心把欠賬補回來。“龍頭企業+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有力地帶動了周邊及合作漁民、農戶增產增收。海參主題的平島旅遊勝地的建設,也讓大連企業在中國海參健康產業中佔據了領頭位置。

女企業家隋志(左一)用勤奮與頭腦回報家鄉。

副市長直播帶貨,銀行給予貸款,讓李猛信心十足。

蘋果積壓,天盛農業損失巨大。

金砣今年新引入的“三倍體牡蠣”苗進入附著期。

在鑫玉龍海參育苗基地採訪。

王濱接受採訪。

採訪手記

動起來

就有希望

兩天時間跑了七家企業,車子經常在顛簸中行進,可記者一行卻深受鼓舞。都知道因為2020年初的這場疫情,所有創業者都在經歷一場寒冬,一場不知道還將持續多久的寒冬。但在採訪中,我們看到了全產業鏈條、所有參與者的努力。副市長親自抖音帶貨,到領導幹部沉到企業包乾幫助;銀行主動作為,想方設法解決融資難題;企業自身積極努力,帶頭人殫精竭慮思考引進新技術,打通渠道;員工們放棄休息,不談報酬,抱團取暖……出乎意料的是,創業者們並沒有龜縮不前,而是主動出擊。採訪中,他們屢次提到“機會”,提到“擴大生產”,讓我們看到了大連涉農涉漁企業的勇氣與格局。

這是最糟糕的時候,也可能是最好的時候。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已經動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