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筵桃葉泣,吹管杏花飄”什麼意思?

雨菲雨煙


“隔筵桃葉泣,吹管杏花飄”,這是唐代詩人皇甫松與心戀之人即將分離的情形描寫,既苦澀傷心,又悲壯愜意。那皇甫松何許人也?

皇甫松:字子奇,自稱檀欒子,今浙江淳安人。他是工部侍郎皇甫湜之子,也是宰相牛僧孺之外甥。

《新唐書.藝文志》中著有他的《醉鄉日月》3卷,他留詞於世20餘首,分別見於《唐五代詞》和《花間集》。個人事蹟記載在《歷代詩餘》上。

今存有王國維輯著的《檀欒子詞》一卷。

這是個江上送別場景寫真,溶入了作者深厚的感情,也間按直露了麗人的離開時的淚水。那麼“隔筵桃葉泣,吹管杏花飄”又岀自皇甫松的那首詩呢?

《怨回紇》

(原文)白首南朝女,愁聽異域歌。收兵頡利國,飲馬胡盧河。毳布腥羶久,穹廬歲月多。雕窠城上宿,吹笛淚滂沱。祖席駐徵棹,開帆候信潮。隔筵桃葉泣,吹管杏花飄。船去鷗飛閣,人歸塵上橋。別離惆悵淚,江路溼紅蕉。

全詩悉數一位南朝女子的悲歡離合之痛楚,盡顯一副“別離惆悵淚”的狀態。那麼“隔筵桃葉淚,吹管杏花飄”什麼意思呢?

首先,要認知“桃葉”和“杏花”是自然語詞,還是借用代名詞。這裡的“吹管杏花飄”很順韻、貼近自然,定是指杏樹開的花。然“隔筵桃葉淚”就不大可能是採用的擬人法,因為桃葉不流淚,若是借桃樹流淚倒也比較形象。

那麼到底何意?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歷史典故。據說古代晉王獻之的一個愛妾名字就叫“桃葉”,其妹叫“桃根”,都是諸般的美麗動人。《古今樂錄》中有記載:“桃葉,子敬妾名……,子敬,獻之字也。”

鑑於此,“隔筵桃葉泣,吹管杏花飄”中的“桃葉”是人,為借用比喻。兩句話意思是如那桃葉般的這位美女在臨近的席上傷心哭著,然而心愛之人也在惜別有感中吹起了管樂器,其聲悲切振動大致使席旁的杏花都有所飄。

總之,“隔筵桃葉泣,吹管杏花飄”,實乃真情實感的寫照,或許就是作者自己與心意之人不得不分別的悲痛展現。某些方面講,感情越深厚,分別時的痛苦也最多。哭,代表了女性的性格弱點與無奈,然吹管就是一個男人也無法洩憤相思的惆悵。


杜象應


江上送別 皇甫松

  祖席駐徵棹,開帆候信潮。隔筵桃葉泣,吹管杏花飄。 船去鷗飛閣,人歸塵上橋。別離惆悵淚,江路溼紅蕉。

唐朝詩人皇甫松是天寶十五年的狀元,10歲便能作文寫詩,張九齡呼為小友。這首《江上送別》又叫《怨回紇歌》二首之一,大意是:江邊餞別的宴席暫停遠征的船棹,等候潮信在揚帆遠航;宴席上桃葉紛飛,杏花飄飄,弦管幽幽,催人傷悲;朋友駕船遠去,鷗鳥高翔於樓閣之上,送別之人站在橋邊塵土之裡,離別令人傷感落淚,路旁的紅蕉被江水打溼,就像紅蕉也在落淚,也不願意離別。

這首詩感情真摯,清新飄逸,把朋友之間的離別渲染的悽美而感傷。徜徉在唐詩宋詞之中,是一種曼妙的享受,需要靜心欣賞。








星火詩集


此句出自 唐 皇甫松的

祖席駐徵棹,開帆候信潮。隔筵桃葉泣,吹管杏花飄。船去鷗飛閣,人歸塵上橋。別離惆悵淚,江路溼紅蕉。

“隔筵桃葉泣”,讀作 隔筵 桃葉 泣,是誰在哭泣?桃葉者何人也?

在晉代有書聖王羲之,其第七子名王獻之,兩位並稱“二王”,書法成就斐然。而桃葉就是這位王獻之的愛妾,秦淮河畔有桃葉渡,緣由王獻之在此迎接他的桃葉然也。

因此切合詩題送別,這裡必然是與愛人想別離,因此會哭泣;

大晏有詩“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這裡筵就是筵席,就是一起吃飯。因此“隔筵桃葉泣”應該做,與愛人一起吃飯話別,隔著筵席,哭泣;因為古人是對坐的,不像今人,可以並排坐著吃飯,古人要對坐,因此是隔著筵席。

下一句“吹管杏花飄”,指出別離的時節,是杏花飛舞的時節,也就是春天;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裡說,“春天容易離別,在春天,就是幸福的人也要到遠方去”。杏花飄落的時候,與愛情別離,是痛苦的,是難受的,作者並沒有寫男主人哭泣,而是寫女主人哭泣,因為女人更容易情緒化,而男人則將這份感情埋在心底,努力的不表現出來;只能用音樂表示離別,因此這裡有“吹管”;簫聲是傷感的,是別離的聲音,“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因此在這種傷感的背景音樂裡,與自己的愛人別離,只能哭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