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模仿的孩子更聪明?家长这样来引导

当你对着婴儿笑的时候,他们也会开心地笑;当你对着10月龄左右的孩子拍手时,他们也会模仿你的动作拍手;1岁多的孩子会模仿家长打电话;两三岁的孩子会突然冒出一句爸爸经常说的口头禅、会拿着妈妈的口红涂嘴巴……


爸爸妈妈一定都发现,每个孩子都是模仿高手,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会学着大人做一样的表情、动作,说一样的话了。


如同水中的鱼群群居群嬉一样,人类也时时参照周边的其他人:互相观察、互相模仿。我们需要一种归属感,有获得认可、接受的愿望,而模仿可以满足我们的这种愿望。

——阿姆斯特丹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艾普·迪叶特斯特辉


孩子通过模仿来学习动作、语言、技能和行为习惯、品质等,通过模仿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发展认知能力,获得愉悦的情绪感受。孩子还在模仿中增进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习惯,为将来的独立奠定基础。

简言之,孩子模仿的过程就是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家长要借助孩子爱模仿的天性,借力打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爱模仿的孩子更聪明?家长这样来引导


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更容易模仿、学习身边人的言行举止。父母不恰当的语言、行为都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特别留意自己的行为,不说脏话、不乱丢垃圾、不乱发脾气,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利用好孩子的模仿敏感期


1岁前,孩子大多时间都与爸爸妈妈等家人在一起,他们对爸爸妈妈的表情非常敏感、感兴趣,家长要用丰富的表情、积极的情绪和语调与他们沟通。给孩子准备一些摇铃、小鼓、沙锤等玩具,引导他们模仿自己做晃动、拍打的动作,满足他们的模仿需求,增进亲子关系。


等到孩子两三岁之后,家长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模仿好的行为。也可以和他们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模仿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想法、特点,丰富情感,满足自己的模仿需求。


爱模仿的孩子更聪明?家长这样来引导


教孩子学会判断行为的恰当与否


孩子年龄还小,不能判断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平时,家长可以借助绘本、故事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判断哪些行为/语言是好的,哪些行为/语言是好的,逐渐培养起他们的是非观。当孩子模仿了他人的正确行为时,家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进行反复的正面强化,增加他们重复正确行为的可能。


另外,家长还要跟孩子明确安全与危险,明确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事情是一定不能做的,只有处在安全范围内的行为,才是可以模仿的。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还能规避一些不恰当的模仿行为。


巧妙预防和应对孩子不恰当的模仿行为


孩子除了模仿爸爸妈妈等家里人,也会模仿动画片、故事中角色的语言和行为,因此,家长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严格把关孩子接触到的内容,以防他们模仿其中的不良行为。


但由于孩子年龄还小,难免会模仿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比如说脏话等。这时候家长会发现,自己越是着急大声呵斥、阻止他们,孩子模仿得就越起劲。反而,如果家长不理睬、不回应他们,孩子就会发现这样的行为不能吸引家长的注意,重复几次之后,他们就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慢慢地就会失去兴趣了。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试试“冷处理”的方法,不回应他们的不良模仿行为。等到孩子年龄大一点,家长就可以直接跟孩子沟通,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不能模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