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保險行業:消費需求提升,高價值率產品興起

報近日,南方日報、南方城市智庫、廣東省保險行業協會、中國平安聯合對廣東省保險消費市場發起調研,併發布《疫情後廣東省保險消費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消費者對保險的認知和需求。高達88.3%的受訪者表示"認識到了保險的重要性";65.38%受訪者願意加大保險投入,提升個人和家庭保障。

每一次天災人禍,都是一次風險教育,而疫情則是一次全民風險教育。在接受風險教育後的居民,保險消費需求會大幅提升。

以史為鑑,2003年的非典疫情增強了人們對健康風險的保障意識,直接表現為健康險業務的迅速增長。在非典疫情結束後,健康險保費增速大規模提升:2003年5-7月,健康險單月保費同比增速分為別309.3%、265.3%和157.7%,為前後年份的高點。

後疫情時代的保險行業:消費需求提升,高價值率產品興起

圖源:萬聯證券

對保險公司而言,要想增收,除了擴大保費規模外還能從提高新業務價值率(NBV Margin)方面入手。新業務價值率與銷售渠道和產品類型息息相關。

首先,來看銷售渠道。

《報告》顯示,儘管疫情促進了線上銷售渠道的星期,但傳統渠道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尤其是在大額保險領域。41.19%受訪者表示,保費超過3000元時,必須通過代理人提供一對一服務才會投保。其次,27.91%受訪者表示保費超過5000元即選擇代理人渠道。兩者合計佔比超過七成%。

後疫情時代,重視代理人渠道的險企新業務價值率有望提升。

代理人渠道佔比高的壽險公司,新業務價值率通常更高。複雜的和長期的保單,代理人能和客戶做好雙向溝通,能有效降低退保率,從而提升新業務價值率。

以“最優秀代理”策略的開創者友邦保險為例,代理人渠道 NBV Margin,始終高於夥伴渠道整體NBV Margin10pct,高於夥伴渠道NBV Margin15pct-25pct。

相對來說,銀保渠道存在較多誤導銷售,比如混淆概念(把保險產品說成銀行理財產品)、誇大利潤、迴避期限等。所以歷年來退保率高,口碑差。

接下來來看看目前國內主要上市險企的銷售渠道情況,以2019年各公司壽險銷售為例,平安和太保代理人渠道保費佔比較高,此外,平安的銀保渠道保費佔比遠低於其他三家。

後疫情時代的保險行業:消費需求提升,高價值率產品興起

2019年主要上市險企壽險渠道保費收入佔比,圖源:光大證券

此外,保險行業的人口紅利已經過去,保費規模增長和代理人數量增長早已非線性關係,這就要求代理人“精英化”。簡單的從代理人收入、產能角度來做一個對比。主要四家上市險企中,中國平安代理人的月均收入、年人均產能、年人均產能增速皆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後疫情時代的保險行業:消費需求提升,高價值率產品興起

圖源:天風證券


後疫情時代的保險行業:消費需求提升,高價值率產品興起

圖源:海通證券

此外,還值得關注的是,在18-19年國壽、太保、新華代理人年人均產能皆負增長,平安卻正向增長16%。平安已經走在了代理人精英化這條轉型的必經之路上。

其次,來看看產品類型。

《報告》顯示,從險種來看,81.56%受訪者表示,更希望增加重疾險配置,70.61%受訪者選擇了醫療險,另有43.87%、42.09%的受訪者選擇了意外險、壽險。

重疾、醫療類險屬於長期保障型產品,件均保費較高,銷量增加有利於公司整體新業務價值率的提升。

此外,保險增值服務方面,《報告》顯示,綠色通道、醫療問診是受訪者最重視的兩大服務,分別佔比84.07%、80.63%。這表明醫療科技在保險服務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

通過增值服務來增強用戶粘性是保險產品的優化趨勢。去年年底,友邦中國推出的新產品——“愈從容”就增加了重疾專案管理服務,通過整合重疾理賠給付、醫療資源與優質服務,為客戶的健康保障與疾病康復護航。

說到醫療增值服務,更加不得不提是另一家公司,坐擁一家醫療類港股上市公司——平安好醫生、一家醫療類獨角獸——平安醫保科技的中國平安。

據官方信息,平安健康險醫療網絡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及地區,80萬名醫生,合作醫院、診所超10萬家。在此基礎上,平安健康險可為客戶提供包含就醫綠色通道、醫院駐點服務、第二診療、直接結算、全球緊急救援服務等系列就醫服務。

平安在醫療服務方面的佈局並非巧合,其早提出要通過“一個客戶、多種產品、一站式服務”的方式來做深客戶粘性。並構建了“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汽車服務、房產服務、智慧城市” 五大生態圈。據中國平安一季報,截至2020年3月31日,平安個人客戶數 2.04 億,其中 37.0%的個人客戶同時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相比15年12約31日時19%的比例已大幅提升。

後疫情時代的保險行業:消費需求提升,高價值率產品興起

關於後疫情時代,保險行業的發展狀況,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閒表示"一方面,新冠疫情使消費者的風險保障意識有所提升,消費者更願意為保險產品買單。另一方面,疫情倒逼險企加快保險產品創新,進一步完善服務保障體系,同時加快數字化、科技化轉型,這些都將為疫情後中國保險市場的長遠發展帶來動力。"

此外,高件均保費的長期保障型產品的興起,以及中高淨值客戶對高素質代理人的需求,有望促進優秀險企新業務價值率的提升,是難得的機會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