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九牧之金,造青銅之絕唱:王權化身的九鼎到底去了哪?

皇帝有璽,將軍有令,而在秦朝以前,象徵權力的物件則是鼎,與印鑑、令牌這樣易攜帶的物件而言,鼎就顯得有些笨重了。笨重的鼎之所以會成為權力的化身,有賴於當時青銅業的高度發展。

在秦以前,夏、商、週三朝是我國青銅業發展的黃金時代。最早開始,青銅器被古人們用來盛裝物品以祭祀,有”宗廟之祭”的說法,或是被作為飾品,用來陳設步列;到了後期,青銅器被隱喻於“象物”,其中的“物”指的是古人所崇拜的神靈,抑或是自己祖先所由來的神物。

正是由於青銅器與“神”的特殊關係,九鼎因此演變而來。傳說九鼎為大禹所造,大禹分劃九州,納九州青銅鑄鼎,史稱“九鼎”。九鼎鼎身刻有九州的萬千山水,奇珍異獸,被夏、周、商三代帝王們奉為象徵王權的傳國之寶。九鼎與傳國玉璽的地位相同,都是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有趣的是,傳國玉璽自後唐末後下落不明,如今仍不見蹤影,其傳奇經歷與九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合九牧之金,造青銅之絕唱:王權化身的九鼎到底去了哪?

青銅器

九鼎到底是一鼎還是單獨九個鼎?九鼎到底是傳說的寶物還是真實存在?百年來,九鼎背後的謎團重重,有關於它的一切都備受世人矚目。故本文的目的便是從九鼎的源頭及傳說入手,討論九鼎是否真實存在,探尋九鼎的蹤跡之謎,以向讀者講述九鼎在中國歷史中的傳奇經歷,一同共睹青銅絕唱的風貌。

一、 九鼎的源頭及傳說——政治宣傳的產物

同印鑑、令牌一樣,鼎是王室貴族身份的代表,並有明確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配五鼎,諸侯配七鼎,而天子用九鼎,天子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九是最大的個位數,在我們傳統文化觀念中,有著“無限”、“極多”的含義。於是如今的大多說法中,九鼎就是九尊實實在在的大鼎,而據九鼎最早的出現時間來看,九鼎早在夏朝就已經現世。相傳,九鼎的“製造商”是夏侯氏大禹,這個大禹就是我們熟知治水的那位。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會有幾分疑惑,這大禹不是傳說中的人物嗎?五帝的事蹟大抵都是神話,而禹是否真實存在,這還真不好說。

合九牧之金,造青銅之絕唱:王權化身的九鼎到底去了哪?

大禹

先跳過大禹制九鼎這一時期,來看九鼎在夏朝的記載。夏朝是我國文明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也就是說,夏朝就是開啟各代千秋萬世的基礎,其所在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22世紀。夏朝的君主還不叫“王”或者“皇帝”,而是“後”,第一代名號為“啟”。倘若大禹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的人物,也真是第一代夏侯的父親的話,九鼎的誕生就要早於夏啟,早於公元前22世紀。

《史記·封禪書》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視而不見。”

相信很多喜愛看武俠小說的朋友對“九州”不會陌生,所謂九州,指的是豫州、冀州、梁州、雍州、青州、兗州、徐州、荊州、揚州,是中原地帶的總稱。再加九鼎之於皇權至上的寓意,因此在古代,逐鹿天下也有問鼎中原的說法。大禹造九鼎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呢?九鼎為何會成為皇權化身?要解答這兩個問題,還要從九鼎鼎身的雕畫說起。

合九牧之金,造青銅之絕唱:王權化身的九鼎到底去了哪?

九鼎想象圖

《左傳》中記載:“……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

有記載稱九鼎鼎身雕畫的是九州大地,但九州一說爭議眾多,因為在秦以後,蜀漢地區才出現在史冊,兩廣地區更是在漢朝才被開發。東漢出現的《山海經》中曾記載了大禹鑄九鼎的故事,再加上夏朝時期沒有文字出現,相比之下,鼎身繪製《山海經》的說法更有說服力,這與問鼎中原的故事不謀而合。根據《左傳》記載,大禹制九鼎,並把神鬼刻在上面,有兩個目的,首先是為了讓古人們辨別什麼是神靈,什麼是怪物,其次是保證古人在出入川澤山林時,不被魑魅魍魎所害。大禹一心為民的苦心被上天所知,便放心地將天下交付與其,這就是夏朝天命的由來。

綜上所述,大禹鑄鼎是為了天下百姓,上天因此佑福夏朝。後世之人卻因權力的巨大誘惑,忽視帝王重視百姓才會有風調雨順的天下這一因果過程,直接斷定,有了九鼎,就會被上天所佑。因此,自夏以後,九鼎成了統治者掌控天下的籌碼,化身為不可撼動的王權。

合九牧之金,造青銅之絕唱:王權化身的九鼎到底去了哪?

山海經中的奇珍異獸

二、 九鼎是否真實存在——夏、商、周青銅產業的發展

無論是大禹鑄鼎還是問鼎中原中有關於鼎的片語,關於九鼎的誕生充斥著神話故事的奇幻色彩,那麼,九鼎到底是真實存在,還是是帝王之家為宣傳王權至高無上的虛構物件?要解答這一疑問,還要回歸青銅產業的發展。首先提出問題,夏朝以前,有沒有青銅鑄造技術,若是已有青銅鑄造技術,其發展是否成熟到可鑄就象徵性的器物?

根據後來的歷史考證,歷史學家們在龍山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青銅器製品。也就是說,早在距今4500年前的龍山時代,相當於五帝傳說時代,古人已經開始冶制青銅器。而關於製造九鼎的大禹是否為真實人物,還要理性地看待神話故事。夏朝由於文字的缺乏,百年來同樣爭議不斷。但可以確定的是,大洪水過後的中原大地,確實已經出現了一個能作用青銅冶煉技術的王權政體。

而大禹治水的故事中大禹扮演的一個幾近為神的角色,極大可能是當時的古人及後人對大禹這一人傑的事蹟的神化。大洪水發生後,大禹四處救治各方因災害而受難的民眾,一個王權政體由此建立。從這一方面來說,大禹並不是神話故事虛構的人物,而九鼎也是真實存在的物件。

合九牧之金,造青銅之絕唱:王權化身的九鼎到底去了哪?

大禹治水

從象徵物的角度來說,人類文明常以建築物、類建築物、大型器物等作為象徵物,無論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故宮還是那些藝珍貴的字畫瓷器,都是古人們文明繁榮的強力證明。眾所皆知,我國古代政權產生都是圍繞著黃河流域而展開的,而在遠古時代,由於地理、水文等方面的原因,並不具有能構造大型建築物為象徵物的條件,但卻擁有繁榮的青銅冶煉技術。因此,大禹製造大型的青銅器,用以作某種象徵,凝聚民心,安撫天下,是合乎邏輯的。

所以九鼎的確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物件,但對於它誕生的年代,百年來仍未定奪。有說法稱其誕生於商朝中期或是西周早期。九鼎在商朝中期誕生佐證有三,其一,該時期的青銅技術達到了頂峰的強盛;其二,該時期熱衷於鑄造大型器物,如司母戊方鼎等;其三,商朝推行極權統治,內外矛盾突出,為維持統治,掌權者勢必會推出一系列鞏固皇權,增強民眾凝聚力的措施,如鑄造九鼎。相對於商朝的動盪不安,西周顯得溫和無比,但西周致命的問題,就是“溫和”過度。西周的國家聯盟相對於鬆散,無畏王權的地位,為詮釋政體、提高凝聚力,西周初期誕生九鼎的說法也並不是無稽之談。

合九牧之金,造青銅之絕唱:王權化身的九鼎到底去了哪?

司母戊方鼎

三、 九鼎的蹤跡——真假難辨,下落不明

關於九鼎的典故眾多,除開上面提到的楚莊王問鼎外,還有因舉鼎而喪命的秦武王、一言九鼎等,至於情節細節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只能大概認識,九鼎體型較大且十分沉重,與此同時,這些典故也能從側面應證九鼎的真實存在。那麼,被眾人奉為傳國之寶的九鼎到底去了哪?

根據歷史記載,九鼎一直被周王朝封於王室之中,隨後進行了兩次大動遷。第一次是周朝東徙,舉國從鎬京搬到雒邑。這一次大動遷還比較成功,畢竟九鼎也是傳國之寶,周朝勢必會十分重視九鼎的保護措施。第二次動遷發生在五百年後,呂不韋滅周,將九鼎運至咸陽。這一次的動遷牽扯了周朝的覆滅,九鼎的安危也免不了受到威脅,據記載,在運輸過程中,有一隻沉入了泗水中,其餘均被帶回了咸陽。

自此,有關於九鼎的去向消失不見,籠統地說,九鼎的最後歸處就是秦都的咸陽。然秦皇帝后制傳國玉璽代替消失的九鼎,九鼎分明已經在咸陽,為何又消失了?有關於九鼎的消失,有四種說法,其一,呂不韋並沒有尋到九鼎,因為周王或將九鼎陪葬,或是銷燬九鼎以鑄錢幣。

合九牧之金,造青銅之絕唱:王權化身的九鼎到底去了哪?

傳國玉璽

根據後世考證,東周鼎壁相比西周薄了很多,顯示了東周的財力吃緊,因此才會有這一說法;其二,呂不韋將九鼎帶回咸陽後,將九鼎及天下兵器收繳後熔鍊成了12個金人;其三,九鼎全數沉於泗水之下;其四,王莽建立朝政後將九鼎銷燬以制錢幣。每種說法擁立者眾多,其中以第一種和第二種說法被大部分人所承認。但無論是周王毀九鼎還是秦王熔其造12金人,九鼎並非下落不明,而是毀滅了,真正消失了,私心之下,還是希望九鼎是被沉入泗水之下,有朝一日,它們會重現於世,哪怕不再有當年精美,還能瞻仰青銅絕唱的風貌。

結語

楚王問鼎也好,秦王舉鼎也罷,就算其中摻雜了故事性的情節,至少說明在先秦以前,的確有九鼎實物存在。否則若九鼎盡數虛構,還能衍生出若干典故,豈不是笑話?而自夏至周,人們不說改朝換代,而是說天命更迭,所以十分重視鼎的象徵意義。相對於後世的傳國玉璽,九鼎的存在意義更加純粹,它並非只是權力的工具,更像是古人對上天崇敬之情的象徵物。

合九牧之金,造青銅之絕唱:王權化身的九鼎到底去了哪?

秦王舉鼎

雖然在九鼎消失後,歷代帝王亦屢次重鑄九鼎,不過九鼎再不能像最初那般能夠代表皇權的正統。正如上面所提及,九鼎的“不純粹”,才致九鼎不可復刻,關鍵不在後世還原九鼎的工藝是否高超,材料是否珍貴稀少,而是在人心。掌權者製造、傳承九鼎,是為了凝聚國家力量,而非將其純粹當作政治統治的宣傳物,古人尊崇九鼎,並不是因為其背後代表的王權,而是被“大禹鑄鼎”的初衷之德所折服,因此才有了那句“鼎之大小輕重不在鼎,而在德”。

至於九鼎的下落,或許隱沒於歷史長河才是它最好的結果。傳國玉璽激起人們對權力的無度崇拜,這與九鼎的出現理念相互違和。從另一角度來說,倘若九鼎成了中原爭霸的重要籌碼,九隻鼎帶來的腥風血雨將遠超過傳國玉璽所帶來的爭端,各雄主人手一鼎,自命為天選之子,光是想到這個畫面,都會覺得荒唐可笑。出現在動亂年代的九鼎,只會淪落為爭奪王權的工具,倘若出現在今天這樣的和平年代,則會被視為藝術絕唱的代表佳作。

參考文獻:

《史記·封禪書》

《左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