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信用卡步入“存量時代”,都是移動支付了信用卡意義何在?

根據財經網9月5日的報道,截至去年末,信用卡髮卡量已至9.7億張。而在8家披露數據的上市銀行中,新增髮卡量多為數百萬張,僅農行突破1000萬張,有7家銀行信用卡貸款不良率上升。中國人均持卡量或被高估。

中、美人均持卡數量分別是0.7張、3.2張,看上去差距非常大,但該數據有兩個問題並沒有被考量:從分母看,中美城鎮化不同,中國農業人口占比41%,遠高於美國的18%,導致分母被高估。

從分子看,花唄、白條、微粒貸、P2P網貸等替代型的“類信用卡”產品大量出現。在此情況下,信用卡用戶增長紅利消失,“跑馬圈地”的規模擴張道路不再適用,信用卡的上半場已然終結。

那麼,信用卡的下半場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呢?

10億信用卡步入“存量時代”,都是移動支付了信用卡意義何在?

信用卡、移動支付


首先,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信用卡依然是中國必不可少的一個金融小額融資工具。

其實,銀行卡最初起源並不是借記卡,而是信用卡,信用卡的核心就在於這是一種最容易獲得的小額信貸工具,當前為什麼我們反覆都在說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其實最核心的根源就是,中國人真正可以使用的融資渠道是非常小的,所以雖然當前的信用卡髮卡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放緩,但是信用卡依然是中國人當前使用最方便,也最容易獲得的小額信用融資工具,所以從長期來看,信用卡在移動支付時代的存在意義依然非常巨大。

10億信用卡步入“存量時代”,都是移動支付了信用卡意義何在?

移動支付、信用卡


其次,信用卡其實正在快速虛擬化。我們永遠不要把信用卡就定義為簡簡單單的實體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現金和支票時代,沒有任何的移動支付工具幫助,我們必須要把支付信息集中到某個載體上,也正是如此,我們看到了信用卡這種塑料卡片成為了最好的一個支付載體,並且成功地讓中國跳躍了支票支付時代,直接進入了信用卡支付時代。

但是,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信用卡正在進入一個全面快速虛擬化的過程,我們看到無論是花唄、借唄、京東白條,還是其他的什麼消費金融產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種類信用卡產品,特別是2016年的時候,京東金融、銀行、銀聯曾經推出過一種白條卡產品,就是將實體的信用卡虛擬為一張存到手機當中的信用卡進行支付,所以信用卡虛擬化的趨勢已經形成。

10億信用卡步入“存量時代”,都是移動支付了信用卡意義何在?

信用卡


第三,信用卡不會被取代而會自己進化。從我們的觀察可以看到,中國的信用卡其存在意義非常巨大,只是實體的卡片將會成為一種載體工具被使用的越來越少,而信用卡發行之後被綁定到各個移動支付終端上使用的趨勢將會日益明顯,移動支付產品其實並不是和信用卡天然對立的,比如銀聯的雲閃付其實就是移動支付和信用卡的有機結合產品,未來將有可能一切實體化的髮卡都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從線上髮卡,到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驗證開卡,再到綁定支付用卡的全過程。

10億信用卡步入“存量時代”,都是移動支付了信用卡意義何在?

信用卡


信用卡不會被取代而是最終進化成為一種隨身性的移動支付應用,這才是信用卡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