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帶你詳細瞭解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

今天帶你詳細瞭解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


新野縣是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縣,西漢初年(前206—202之間)置縣,由於丞野古時及豳國之野,豳與“新”韻同音近,於是舍豳而從新故名“新野”。東漢時,劉秀起兵新野,劉備棲踞新野,三請諸葛亮,決策“草廬”對,火燒新野,馳名中外。歷史上是光武中興的策源地和蜀漢政權的發祥地。

新野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中心,屬漢水流域,與湖北省襄樊市接壤。界於112º14'44"—112º35'42",北緯32º19'30"—32º49'08"之間。全境南北長52公里,東西寬22公里總面積1062平方公里,境內平坦,沃野百里。新野屬北亞熱帶地區,具有明顯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徵,溫暖溼潤,四季分明,光、熱、水資源豐富。

新野區位獨特,資源豐富。新野距鄭州、西安、武漢均300公里,距南陽、襄陽機場均60公里。距焦柳、寧西鐵路均30公里。二廣高速公路、省道103線、244線、335線在境內交匯,高等級縣鄉公路和村村通油路四通八達,形成了城鄉一刻鐘快捷交通圈。現有110KV輸變電站4座,220KV輸變電站1座。境內唐河、白河、湍河、刁河等八水競流,是南水北調工程受水區。境內地勢平坦,地下蘊藏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地熱資源。

建置沿革


今天帶你詳細瞭解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


新野縣新野縣境商、周時屬鄧國,春秋時屬楚國,戰國時(前312—301年)曾被韓國佔領秦時屬南陽郡穰縣。

西漢初年(前206—202之間)置縣,始名新野,治所在今縣城,屬南陽郡,後置清陽縣,治所在今沙堰夏官營。高祖七年(前200年)七月,置棘陽縣,治所在今前高廟鄉張樓村。同年,置朝陽縣,治所在今新甸鋪張莊村。漢高後八年(前180年),置新都縣,治所在今王莊鎮九女城,統屬南陽郡。東漢建武元年(25年),廢新都入新野縣。建安六年(201年),劉備駐新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拔新野,劉備奔往江夏。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縣屬魏,正始年間(241-249牛),荊州治所移駐新野。晉武帝太康年間(281—289年),分南陽郡立義陽郡,治所在新野,轄新野、棘陽、朝陽、穰、鄧、蔡陽、安昌、隨、厥西、平氏、義陽、平林12縣。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分義陽郡立新野郡,治所棘陽,轄新野、棘陽、穰、朝陽、安昌5縣。南北朝劉宋永初年間(420~422年),河南郡僑治棘陽,新野郡治徙新野,二郡統屬雍州部(今襄陽)。劉宋元嘉三十年(453年),廢新野郡,劉宋大明元年(457年)復置,遂廢朝陽縣。齊永泰元年(498年),新野郡屑北魏,析新野縣置西棘陽(治所在今沙堰鎮古城)、南棘陽(治所棘陽故址);在棘陽置漢廣耶,二縣屬之。時,新野郡轄新野、穰、池陽3縣,二郡統屬荊州部。西魏大統元年(535年),改漢廣郡為黃崗郡,改南棘陽為百寧縣,後復改為棘陽縣。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廢黃崗郡和棘陽縣,改新野郡為滕王國,國廢,復為郡。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新野郡,新野縣屬南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縣內置新州,治所在今沙堰鎮古城村,是年廢,新野縣歸鄧州。唐乾元元年(758年),廢縣為鎮,屬穰縣。宋、金因之。元至元二年(1265年),復置新野縣,屬鄧州,至元八年(1271年),隨鄧州屬南陽府,明、清因之。1914(民國3年),新野縣屬汝陽道。1928年,道廢隸省。1932年(民國21年),屬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7年12月新野解放,屑桐柏行政公者第三專區。1949年4月,屬河南省南陽專員公署。1968年5月屬南陽地區行政公署。1994年11月州屬南陽市,至今。


今天帶你詳細瞭解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


新野解放後,建置屢有變更。 1947年全縣設6個區下轄158個鄉和7個街道辦事處。1950年,改設為7區轄174個鄉。1958年8月建立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為政社合一體制,全縣設9個人民公社,下轄142個生產大隊。 1963年增設城關鎮,全縣為9社1鎮。1975年4月,增設前高廟、上港、王莊、樊集、上在5個公社,全縣為14個公社(含航運公社)l個鎮。 1983年12月,改公社為鄉(鎮),改生產大隊為行政村,改生產隊為村民小組。1985年12月,沙堰鄉、新甸鋪鄉、王莊鄉改為鎮。 1994年歪子鄉改為鎮。 1995年,施庵鄉改為鎮。1996年10月五星鄉改為鎮。至此全縣設7鎮7鄉,下轄264個村民委員會(含7個居民委員會),2973個村民小組。2008年成立漢城街道辦事處、漢華街道辦事處,至此全縣共設八鎮五鄉兩個街道辦事處,下轄16個社區居委會和256個村民委員會。


今天帶你詳細瞭解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


歷史文化 建縣時間

新野建縣始於何時?明嘉靖《鄧州志》、清康熙《新野縣誌》均記為西漢初年。查《河南省區縣沿革簡表》:秦置南陽耶,轄縣無新野。《漢書·地理志》記載:南陽郡轄縣三十六,始有新野縣名。《歷代地理沿革表》(光緒二十一年春二月廣雅書局刊,陳芳績撰)注:新野為漢縣,屬南陽郡。《辭海》(1484頁)新野條注:古縣名。西漢置。可見新野建縣時間,在漢而不在秦,確係無疑。但建於西漢何時,沒有確切記載。後查《史記》、《西漢會要》、《兩漢博聞》、《元和郡縣誌>》、《河南通志》、《大清一統志》等史志典關於縣名之由來,眾說紛紜。迄今沒有定論。經訪問考查,大致有五種說法:

一日:在遠古時期,新野境域為沼澤之區,以後逐漸成為陸地,蔓草盈野,後經開發,成為良沃。建縣時,改“薪”為“新”,名為新野。

一曰:據《水經注》稱:淯水枝津分派,陂水所溉,鹹成良沃,又有豫章、鄧氏等陂,蓋地為良沃,故以新野為名。(見民國20年(1931年)出版的《今縣釋名》,柯昌泗著)。

一曰:新野的含義是新形成的田野。遠古時期,南陽盆地據說是個湖泊,新野正處在湖底。盆地周圍的山嶺,由於長期的風化和流水沖刷,致使湖泊逐漸淤積,最後只剩湖底是片積水區。大約到了戰國時期,這處湖底也形成了新的平原。西漢置縣,謂之新野。(見1983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河南地名漫錄》,尚景熙著)。

一曰:新野縣名的由來可能與新都有關。新都即今王莊鎮的九女城。在漢代曾屢為侯國……因新野城位於新都邑西20公里,《爾雅》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縣名新野,即新都之野也。

—曰:新野早在春秋時已為封邑,稱“蒸野”。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利的興修,蒸野一帶的土地得到灌溉,皆成良田,從而人口增加,氣象更新,西漢初新建為縣時,遂稱新野。以上諸說,從地形地貌、農業生產的發展、歷史政治演變等角度進行探討分析,均有道理,但都屬意析而缺乏實據,待再查再考。

名優特產

享譽中外的新野張飛板面在豫西南新野縣,人們始終傳承


今天帶你詳細瞭解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


張飛板面著一種作法獨特的風味小吃-新野張飛板面。這種享譽中外的三國板面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而它與三國名將張飛有著一段軼文趣事。相傳公元201年劉備屯兵新野,責令張飛演練部隊,擴大蜀地。隨著訓練的艱苦,張飛每頓食一桶麵食而還感覺飢餓。於是,張飛叫來火頭軍士,令他想辦法做出耐飢餓的飯。一個多月過去了,軍士還是縮手無策。有一天,張將軍發了脾氣,把和好的面抓在手裡,使勁甩在青石板上,面越摔越結實,將軍頓時感到奇怪,又重新將面在石頭上摔,然後拉成條,丟進開水鍋裡煮,撈出來以後兌以佐料,將軍品嚐後頓感可口。從此,火頭軍士便仿照將軍的方式為將軍做飯,將軍吃後感覺面揉、有筋骨,吃了兩大碗後,半天也不感覺餓,後成為張將軍每頓必食的“美味佳餚”。凡將軍打仗之時,必定要飽吃一頓,戰場上將軍勇猛頑強屢戰屢勝,成為傳奇式的人物。如今,新野縣在傳統的工藝上,通過精加工、細操作、揉條摔板、厚薄均勻、炸炒燜燉、佐料齊全。視之,粉白、菜青,油紅;品嚐,肉爛、辣香、味道極佳。縣城板面能手馬國龍曾以張飛板面參加河南省烹飪協會舉辦的地方風味小吃和河南名吃比賽,多次獲得了地方風味名吃金獎,使張飛板面名聲大振。於是,凡到新野縣來觀光旅遊的客人,必然要到板麵館,來上一碗張將軍發明的板面,慢慢品嚐,有滋有味,體驗當年張將軍的勇猛、分享其快樂。


今天帶你詳細瞭解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


風味獨特的“三國臊子

新野縣有一種飲譽海內外的地方風味食品——“三國臊子”。這一小小的地方名吃據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特殊的工藝、獨特的風味,贏得古今消費者的喜愛。據史書記載,公元201年到208年,劉備雄踞新野,與諸葛亮、關羽、張飛共圖大業。諸葛亮深感軍隊要行軍打仗,朝比暮彼,居無定所,置飲困難,便潛心研究試驗發明了臊子,作為戰時應急食品被軍兵交口稱讚,後來傳入了民間。而新野鄉民把孔明先生髮明的臊子代代相傳,工藝不斷提高,使“三國臊子”久盛不衰。曾先後在河南省地方風味小吃展覽會上獲得金獎,受到海內外人士的讚譽。

新野“三國臊子”以牛羊肉為原料,其作法是:精選肥瘦適中的嫩牛羊肉,切成葡萄大小的方丁;將乾紅辣椒入油脂中炸至焦黃,色味被收入油中時,撈出控油,晾脆,以刀拍碎備用;將切好之肉丁入油脂,反覆炒動,至肉塊定形後,將拍過的辣椒及精鹽、大料、花椒、良姜、桂皮、砂仁、豆蔻、草果等調味品適時兌入,以溫火煎熟肉中水分。待肉丁著色均勻呈棗紅色時,離火降溫,精在工藝,巧在火候,成品臊子香而不膩,辣而不辛,鹹而不澀,色如瑪瑙,晶瑩悅目,味道鮮美。食用時,取臊子適量,加入蔬菜中同炒,素菜葷味,口感甚佳,澆於麵食中十分出味。

新野“三國臊子”的另一個奇特之處是保鮮期長,不需冷藏可存放一年以上,經夏不腐,味道不變。包裝分為盆裝、小袋裝、禮品裝,並有各種不同口味,成為居家食用和饋贈親朋的禮物。

為了開發新野“三國臊子”這一寶貴的旅遊資源,新野縣飲食服務公司建起了“三國臊子”加工廠,除用傳統工藝炒制臊子外,又採用先進消毒技術和真空袋包裝。隨著三國旅遊線的開發,新野成為遊人必至的主要景點。各地遊客來到諸葛亮初出茅廬、劉皇叔三分天下的發祥地,除了尋勝訪古外,必然要嘗一嘗諸葛亮發明的“三國臊子”,並買上幾袋饋贈親友。這些經過註冊商標、精美包裝的新野“三國臊子”,成了海內外許多家庭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今天帶你詳細瞭解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


“漢華”牌麴酒、酒精

利用傳統的釀造工藝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選用優質高粱為原料,上等小麥制曲,沿襲五糧工藝,陳年老窖發酵,長期儲存,精心勾兌。經國家釀酒專家品評,具有窖香濃郁,綿甜醇厚,入口爽淨,餘味悠長的獨特風味,以其香味突出,口感正,不上頭,不刺喉,不口渴等特點,得到了消費者青睞。優質濃香型“漢華牌”麴酒30個品種,暢銷全國10省100多個縣市,被河南省技術監督局《質量時報》名優企業促進會授予“質量之星企業”,“漢華”牌系列酒二000年十一月被河南省工商局評為“河南知名商品”,二00一年九月九日被評為河南省優質產品,二00三年被河南省郵政物流公司定為郵政物流專用產品。2005年所產濃香型“漢華”牌系列白酒被河南省工商局和河南日報社評為“河南優質白酒”,“漢華”商標亦被評為“河南省著名商標”。漢華酒廠1958年建設,具有近50年的歷史,公司技術力量雄厚,擁有一流的質量檢驗檢測設備。

據歷史記載,東漢劉秀反莽起義,攻克新野,被王莽追攆,與陰麗華相遇,妍妍淑女陰麗華呈陰氏佳釀宴劉秀,劉秀舉杯驚豔,相見恨晚,酒美人更美,劉秀當即發下宏誓大願:“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劉秀稱帝后冊封陰麗華為皇后,冊封陰氏老窖“漢華酒”為宮廷御酒。讓漢光武帝劉秀神清氣爽、雄姿英發的漢華美酒也由此風光華夏。

棉紡織

棉紡織工業是新野的主導產業,全縣有紗錠100萬餘錠,織機5000餘臺,年加工能力15萬噸以上,高檔服裝面料2億米,年實現產值99億元,佔限額以上工業的比重達70%。其中新野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為全國棉紡織行業競爭力前20強企業和河南省50家重點扶持企業,是全國功能性服裝面料開發基地,年銷售收入18億元。縣棉紡織工業園區,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設施完善,實行封閉管理,已成為產業集聚發展的平臺,入住限額以上企業39家,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特色工業園區。棉花常年種植面積30萬畝,被譽為全國棉花生產百強和河南省十強縣,“銀鵬”牌棉花被評為全國十大棉花名牌之一。

皮南雜交肉牛

2006年5月25號,新野皮埃蒙特肉牛與南陽黃牛雜交牛肉品鑑定新聞發佈會在北京亮馬河大廈會議中心舉行,新野的皮南雜交牛肉得到了專家與各界代表的一致好評,被確定為營養型、保健型、雙肌高檔牛肉。中國農業大學肉牛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曹兵海指出:新野皮南雜交牛體型兼容了父母本的優秀特徵,載肉量大、屠宰率和淨肉率及成品肉率高,軀體各部位的蛋白質和維生素A含量高,脂肪和膽固醇含量很低,鈣、鐵、鋅、錳含量很高,牛肉質地細嫩,具有較好的風味保持性和耐加工性,該牛肉屬高檔營養性、保健性、雙肌型牛肉,具有很高的生產推廣價值[7]。

地方文化


今天帶你詳細瞭解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


新野猴戲

新野猴戲,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近年來在新野出土的大量漢畫磚上,除了雜技、遊戲之外,猴子、狗和人在一起狩獵、嬉戲的精彩畫面屢見不鮮。到了南北朝時期,猴戲已在新野盛行。明清時期,新野民間玩猴就已經較為流行。那時,玩猴者多半將這營生作為養家餬口的生計門路而代代相傳。 新中國成立後,猴戲作為一種地方民間文化,有了新的內涵。玩猴藝人一副扁擔兩個箱,足跡遍及祖國的大江南北。玩猴藝人每到一處,放下挑子,不用搭臺,只需在一塊空場上,拽住猴陣子,揚起手中的小扎鞭,用嘴那麼一吆喝,便和這小精靈同臺演出了。你看這小毛猴戴上假面具,穿上小戲服,模仿著人們的舉止行動,爬杆、擔水、騎車、犁地、走鋼絲、打籃球,要多像有多像,實在是滑稽。 新野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猴戲市場。野性十足的小毛猴,通過新野民間藝人耐心的調教,成了妙趣橫生的喜劇演員,這不能不說是一件絕活。

新野的猴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這裡做過縣令的吳承恩也對這猴戲無比鍾愛。據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縣誌》和乾隆十九年《新野縣誌》記載:吳承恩,貢士,安徽桐城人,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1557年)任新野知縣。《新野縣誌》、《名宦卷》中稱其“賦性明敏,清慎自持,革吏弊,禁遊民,修理學校,表揚貞節,刑清政舉,吏畏民懷……”吳承恩在任新野知縣的兩年中,不僅德績兼優,對新野的民間藝術研究也頗深。《西遊記》第一回中刻畫孫悟空的前身——仙石的形態,就是以新野現存的漢議事臺為背景。仙石的通體三維尺寸與漢議事臺的尺寸完全相同,可見吳承恩對新野的人情風貌多麼熟悉。吳承恩在任期間,深居簡從,處處留心,耳濡目染了新野縣的民俗風情,尤其對新野的傳統民間藝術猴戲更是入耳入腦,瞭如指掌。不僅如此,《西遊記》中大量地運用了新野的方言,如新野人稱“餃子”為“扁食”,稱動物“不安靜”為“骨冗”等,此類方言在《西遊記》中比比皆是,足見吳承恩對新野的民間習俗瞭解之深。也許,因為有了他對新野猴戲細緻入微的觀察,有了新野猴戲中活龍活現的猴子情態,才有了神話力作《西遊記》中招人喜愛的猴王形象。

歷史文物

主要有距今50萬年的古化石,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器、


今天帶你詳細瞭解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


玉杯“一捧雪”春秋時期的曾國銅禮器、國家二級文物明代御杯“一捧雪”,漢代“雜技漢畫磚”等。傳世文物“一捧雪”,經故宮鑑定,玉料出自新疆和田,為明代玉器之珍品,屬國家二級文物,現存於歪子莫李營村,已傳世400餘年。玉杯“一捧雪”,是明朝嘉靖年間太常寺正卿莫懷古的傳家瑰寶。玉杯通體為白色,略透淡綠,雕刻精美,造型奇特,口徑7釐米,深2.5釐米,壁厚0.2釐米,杯身琢出一剪梅枝攀纏,17朵梅花形態各異,含苞待放,吐蕊滴翠,巧奪天工。杯內斟酒,呈雪花飛舞的奇觀,故名“一捧雪”。因為玉杯“一捧雪”為稀世珍寶,明朝宰相嚴嵩就假借皇帝的名義脅迫莫懷古交出玉杯。莫懷古的夫人李雪豔為護寶而被逼身亡,其家族為保護玉杯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釀成了明代十大奇案之一。被後人編成戲劇《一捧雪》傳唱。北京京劇院在1988年整理成經典京劇《一捧雪》在京公演,轟動全國。莫懷古幾經輾轉,來到新野,隱居下來。後世子孫為不忘祖先,改姓“莫李”。傳家寶“一捧雪”世代被傳承珍藏。

風景名勝 議事臺

三國時,劉備在新野屯駐期間,


今天帶你詳細瞭解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


議事臺常在南城門內一臺與孔明、關羽、張飛磋商軍國大計,時人呼此臺為議事臺。議事臺為長方形,南北長80米,寬4米,高5米,磚石結構。向上看建有一座雙層八角閣樓,上層八角上各盤一條栩栩如生的陶質神龍,上下層角端均飾有鎮海祖像和祥瑞異獸,凝視著八方。閣樓屋脊中心為寶頂葫蘆型。這裡有石桌、石凳正好容四人對座交談。據傳說,臺基高三丈六尺,象徵一年三百六十天,樓修八角,示八卦之意,當時諸葛亮在此外觀天象、望氣脈、日夜運籌,輔佐劉備復興漢室大業。閣樓屋脊上的八條神龍,是諸葛亮為防禦火災而特意設計的,這八條龍面對八方,哪方燒大火,哪一方向龍頭就會自動噴出水來。所以當年火燒新野時,新野滿城起火,上下通紅,全城房屋盡成灰燼,唯獨議事臺一無所損。現存議事臺,乃後人重建,八簷八柱,巍峨壯觀,為遊客的必觀景點。

漢桑城


今天帶你詳細瞭解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


漢桑城高約丈許,周約數丈,青磚砌築,上有堞垛,狀若城牆,內有古桑一株,乃三國時關羽手植,漢桑城即由此而得名。城牆迎日面樹碑勒銘,記述城桑來歷。此城乃世界最小之城,實為憑弔三國舊事的絕好去處。

鄧禹故里

東漢二十八宿之首鄧禹,新野三泉陂村人


今天帶你詳細瞭解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


鄧禹故里(今名板橋鋪,屬城郊鄉),村邊有其後人所立之“漢高密侯鄧元公故里”碑樓,至今猶存。近年來回新野尋根祭祖的海內外鄧姓傳人,無不親臨祭弔,追懷先祖。鄧禹故里碑是記載東漢雲臺“二十八宿”之首鄧禹故居地的重要實物資料。該碑高2.56米,寬0.97米,由整塊青色大理石刻制而成。碑正面中間刻“漢高密候鄧元公故里”九個大字。碑文曰:“公諱禹,字仲華。東漢中興,功蓋諸將。始封梁候,繼封高密候。永平元年薨,諡曰元。其故里在新野東北鄉三泉陂,厥裔蕃昌,世守勿替,邑之人恆景慕之,標公爵氏,特建木坊於道旁。餘公餘詣訪,得晤其五十八世孫廣東候補吏目前署香山司巡政名坤載,述坊年久傾欹,願立碑以垂不朽,餘掭筆立書,永成文獻之—證雲。清咸豐六年新野知縣倪正鈞立”。1979年新野縣文化部門訪得此碑,遂由縣政府於1980年11月20日在原址重修。重修後的碑樓為磚混結構,座北向南,高4米,中間嵌入原碑,東西兩面有漢代青龍、白虎圖案。背面為《東漢開國元勳鄧禹故里碑重修記》,簡述了鄧禹生平及古碑失而復得重修事宜。


今天帶你詳細瞭解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


三國旅遊城


今天帶你詳細瞭解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


三國旅遊城三國旅遊城規劃於城北老白河北岸,面積450畝,其中水面150餘畝,總投資1500萬元,景點8組35個,新野三國時代的古蹟、典故全部匯萃於此,是一幅瞭解這段歷史的立體畫卷,人遊此處,不啻置身於三國的文化海洋之中,民風社情,盡收眼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