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竹文化已有數千年曆史

在傳統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是中國一代代人

在生產生活、文藝創作中

逐漸形成的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因竹經冬不凋

與松、梅並稱為“歲寒三友”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又有明代黃鳳池

取竹清雅淡泊、謙謙君子之風

將其與梅、蘭、菊合稱“四君子”

表達君子“傲、幽、澹、逸”

的傑出品質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古人痴竹

以竹抒情、借竹表意

逐步豐富了“竹文化”的形式與內涵

它滲透在中國人衣、食、住、行的肌理中

浸潤在文學、音樂、繪畫

宗教、民俗、園林的印痕裡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從《詩經》的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到李白的“不學蒲柳凋,貞心常自保”;杜牧、韓愈、鄭板橋、李賀等著名詩人,也紛紛以竹表志,對竹讚不絕口;甚至在“湘妃竹”等神話中也有著竹的影子。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除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外

竹還有著優秀的使用價值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由於竹出色的觀賞性

在庭院中往往不可或缺

四川的蜀南竹海

更是聞名中外的竹海景觀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由於竹子生長快

環保考量

目前也有大量傢俱與紙改用竹子製造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竹子還可製作

工藝品、樂器

竹簫、竹笛等竹製樂器隨處可見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經處理後的竹纖維也被用作紡織品

已廣泛應用到

家紡、襪子、內衣等貼身紡織領域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將竹材通過烘培

就成了“竹炭包”

可以用來去除異味

製作特殊風味食品等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用竹編制的

籮筐、揹簍、菜籃、席子等竹製器具

更是常見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在日本、韓國

還有人會用之配以海鹽、黃土等

以類似鍊鋼的方法

加工成青竹鹽(或稱竹鹽)

作為調味料

甚至加進個人衛生用品之中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竹可謂一身都是寶

竹葉、竹瀝、竹實、竹茹、竹菌

竹根、竹筍、竹青、竹葉心

《本草綱目》中均有藥用記載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竹筍更是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糖類、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C,是優良的保健蔬菜。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早在商周時代

中國已發明使用竹鑽

公元前251年李冰任帶領民眾修築的

世界上第一座農田水利灌溉工程

四川都江堰

就使用了大量的竹子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世界上最古老的自來水管——“筧”,也是用竹子製作的。


在盛產竹子的四川

漢代時人們已用竹纜繩

打出了深厚度達1600米的鹽井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早在9世紀

中國就已經開始

用竹作為原料來造紙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文房四寶之一的筆

竹枝是其上等材料

算盤的前身“籌算”

也是用竹籤做籌碼來進行運算的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但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與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竹製品漸漸遠離了人們的生活。竹文化與民眾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漸行漸遠,中老年群體與年輕一代對於“竹文化”的認識,出現了明顯的斷層。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此時

作為中國竹文化的重要區域

成都重新拾起了傳承悠久“竹文化”

再次演繹了竹的深層魅力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中國正位於亞太竹區的重要位置,有37屬約500種竹子,其中又以四川盆地為主。


為高效推動成都市竹產業高質量發展,成都出臺了《關於推進竹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公園城市美麗竹林風景線的實施意見》,定下了一帶兩區多點的總體佈局和和到2022年的發展目標


一帶兩區多點:

一帶:龍門山脈區域為主的竹產業帶;


兩區:大熊貓棲息地竹旅遊區、竹文化創意區;


多點:天府綠道串聯川西林盤、都江堰精華灌區、城市公園綠地和竹特色鎮等竹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區。


到2022年的發展目標:

全市竹林面積達到110萬畝,建成現代竹產業園區4個,創建省級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示範縣2個,規劃建設竹景觀元素的公園和街區100個、竹特色鎮10個、竹產業特色村示範點10個


保護與修復川西林盤1000個,著力打造竹主題川西林盤100個


建設竹元素天府綠道500公里、翠竹長廊5條

,以竹為載體的生態旅遊達3000萬人次/年,全市竹產業年綜合產值達到100億元


成都對竹文化發展的大力支持

是建立在現有竹文化底蘊深厚這一基礎上的

竹文化在成都的一個重要體現為西蜀園林

而西蜀園林的典型代表

“望江樓公園”莫屬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望江樓公園

是建來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

薛濤與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娥

並稱蜀中四大才女

她親手製作過桃紅色小箋用來寫詩

這種小箋稱為“薛濤箋”

其實薛濤還有一種愛好

就是她一生愛竹

她曾寫詩讚美竹子

“虛心能自持”“蒼蒼勁節奇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用來紀念她的望江樓公園幾乎以竹造園,栽植各類珍奇異竹23屬230餘種。


將竹與建築、山石、水體、林木巧妙搭配,造四季蒼翠,寧遠幽悠之綠海背景,被譽為“天下第一竹園”,

充分體現了西蜀園林的山地特徵,也大大方方的展示了竹的優雅挺拔。


截至目前

望江樓公園已成功舉辦了23屆

“竹文化節”

對竹文化在成都乃至全國的推廣和傳播

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除園林外

崇州市道明鎮竹藝新村

川西林盤竹經濟示範點也頗具代表性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四川崇州市道明竹藝村

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所在地

作為竹編傳承盛地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這裡的人們依竹而居,依竹為器

處處呈現

“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戶戶編花蔸

的景象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竹藝村的“竹”就是當地居民

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核心

依託著非物質文化遺產道明竹編

以竹藝村為中心

以設計為媒介

以文創為特色

把看似普通的竹做活

延伸到整個小村的業態分佈

和產業開發之中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最具代表性的“竹裡”,就是道明鎮竹藝村的一個亮點。走進“竹裡”,就像穿梭在自然與文化之間,“竹裡”的建設,為道明竹文化提供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平臺,充分發揮“文創”的作用,讓竹藝以多種形式煥發新的生命力。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那是什麼讓竹編村變成網紅村的呢?

不僅是

“用文化延續未來,讓藝術點亮鄉村”

這一核心理念

更是傳統手藝的推陳出新


一是竹編工藝的應用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道明“竹裡”別出心裁的將竹編工藝,運用在建築的裝飾上,利用竹編造型多變的特點,將竹編運用在廊道、吊頂、外牆裝飾上,形成了既現代又不失自然的景觀效果。


二是竹杆(竹條)的運用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道明“竹裡”手藝人根據竹子,可塑性強、易獲取、材料成本低的特點,將竹子加工為造價低又不乏藝術感的城市傢俱、街頭小品。


借力鄉村旅遊

讓竹製工藝有更大的市場

現在的“竹裡”

不僅是道明鄉村的“景點”

還是竹製文化傳承與復興的載體


除了這兩處省內外知名的“竹”旅遊點

四川還有其他許多

與“竹文化”有關的地點


北湖生態公園


正如前文提到的

“一帶兩區多點”結構的

美麗竹林風景線建設

北湖公園打造的竹景觀公園正是其中之一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集水文化、鳥文化

竹文化、客家文化於一體

其中的螢火竹舍

各空間軟隔斷也是大量運用到竹

林建相融、人城和諧

行走其間竹韻悠然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熊貓廣場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有熊貓的地方自然離不開萬頃竹海

熊貓廣場作為“滾滾”的迎客廳

讓你體驗到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意境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廣場的四條內部道路分別命名為:

箭竹路、綠竹巷、楠竹巷、翠竹巷

各自攜掣著夾道竹林

熱情招呼八方來客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熊貓廣場已先後移栽竹子10萬餘株

品類達14種,佔地約4000平方米

其中

位於箭竹路與楠竹路交匯處的竹博園

移栽4600株,竹意最盛


竹喧歸浣女,心動入蜀都


這一個個點位

勾勒出了

成都竹文化的美好未來

正值成都著力建設

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

這一重大機遇期

也許有一天

我們在市區就能享受

“推窗看,綠竹猗猗,鳥聲入耳”

此情此景

讓我們共同期待吧!


編輯:李陳、譚王雨

城市觀察者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