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懸崖峭壁上的栽樹人

2020-07-30 10:01

來到山西省太原市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園,一眼望去,成片的山林鬱鬱蔥蔥,風景如畫;陣陣山風吹來,空氣清新甘美。炎炎夏日,遊客或坐在樹下聊天納涼,或在山間林蔭道下散步遊玩。

(治理後的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園)

然而,誰能想到,十年前,這裡卻是有名的“廢礦山”“垃圾山”。公園範圍內原有石膏礦、小煤礦等礦產企業100餘家,採礦形成的山體破壞面有200多處,礦產廢棄物及城市傾倒過來的各類垃圾形成了7個大型自然垃圾場,常年黑灰漫天、風沙蔽日。因位於上風口,一場大風颳來,刮出的灰土能汙染半個太原市。

(治理中的荒山)

拿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雖然換來一時的發展,卻毀了家園、斷了長遠發展的潛力。

為了治理汙染源,轉變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2009年,太原市在前山規劃了30萬畝、21個城郊森林公園,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消息一出,在燒鍋爐行業幹得風生水起的復轉軍人張俊平動了心:“前一天看到消息,第二天早上8點,就第一個趕到市林業局報名認養玉泉山。”

為什麼放棄了正掙錢的生意去上山種樹?“年輕的時候當過護林員,心中總是想著種一片樹,造一片林,而且燒煤供暖不可持續,不轉型就會走下坡路。”回憶起當時的決定,張俊平依然目光堅定。

在玉泉山上種樹,外人看來簡直是痴人說夢。玉泉山因為當年挖山採石,留下來很多直上直下的開採面,懸崖峭壁隨處可見。人上不去,上去了也站不住,山上還沒有水。在這種條件下種樹,難度可想而知。

修一條上山的路,這是張俊平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對於開礦留下的陡峭山體,需要先用大型機械削成能站人能栽樹的斜面。而人員難以站立的斜坡,就要安裝木棧道。張俊平帶領工人們吃住在山上,歷經風吹日曬、千辛萬苦,一錘一錘打好木棧道、鋪設了一條上山的路。

栽樹先得打坑,玉泉山山體大多由石灰岩和石膏巖組成,想在石頭山上打坑談何容易?工人們接上發電機用電錘來打坑,想打出一個能夠種大樹的坑,至少得連續捶打3個小時。張俊平意識到栽樹是個燒錢的事兒,於是他把多年做生意積累的錢全部拿出來,投到荒山治理上。終於在山體上打出了近600萬個樹坑。

(施工人員在峭壁上打樹坑)

樹坑一個個整整齊齊打好了,由於山高路陡,往山上運輸糞土和樹苗又成為擺在張俊平眼前的難題。在山坡上種樹,幾乎所有大型機械都無法使用,只能靠人工一棵一棵往上背,所有的糞土都需要人工一袋一袋往上運。“頭兩年因為缺水,辛辛苦苦種下的樹苗死了一大半”,回想起當年種樹的情形,張俊平不無心痛地說。必須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張俊平又帶著工人鋪設管道運水。一開始在地下埋了一套無縫鋼管,由於施工技術原因造成全部報廢;第二次重新挖溝埋了一套塑料管,由於廠家提供的壓力數據錯誤,塑料管承壓不夠,又一次報廢;第三次,在地面上鋪設無縫鋼管,由於鋼管太細供不上澆樹使用,再一次報廢;最後,將設計流量加大10多倍,才最終解決了澆水問題。

(施工人員正在山上鋪設管道)

“遇到這麼多困難,想過放棄嗎?”

“怎麼沒想過,一百次想過,樹苗栽不活的時候想過,筋疲力盡時想過,尤其是生病住院的時候想過”,張俊平拉起褲腳,腿上的青紫瘢痕顯示出這裡受過嚴重的外傷,“當年修路時扭傷的,裡面還打著鋼板,現在走路都有些不方便”。家裡人看到張俊平這麼大年齡還吃這份苦、受這份罪,都極力反對他再回去種樹。“既然幹了這個事情,無論如何不能後退。”當時正值雨季,如果延誤工期,鑿開的山體一旦發生泥石流,後果不堪設想。心急如焚的張俊平顧不上養傷,拖著一條傷腿又來到工地。

就是這股不服輸、不放棄的勁頭感染了周圍的人,植樹隊伍不斷壯大,絕大多數都是受他感召而來的退伍軍人。張俊平知道,只要一日從軍,身上必定會留下軍人堅忍不拔品格的烙印,憑著這股勁就一定能把樹種好。

奇蹟就這樣發生了,10餘年時間,一座荒山從飛鳥絕跡到遊人如織。在這座近13平方公里的荒山禿嶺上,張俊平投入11億多元,植樹550萬餘棵,修路百餘公里,7個大型垃圾場已完成治理6個,如今的玉泉山已成為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的“風水寶地”,成為群眾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玉泉山上蜿蜒的道路)

對於治理好的荒山以後作為何用?太原市萬柏林區區委書記楊俊民告訴記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後我們在這裡要發展文旅產業、康養產業,絕不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保護好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

記者手記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綠色是小康生活的底色。漫步在藍天白雲下、青山綠水間,幸福感油然而生。玉泉山的發展及治理歷程告訴我們:一旦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治理的難度之大、代價之高超出想象。再也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只有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才能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的雙贏之路。

來源:求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