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你好”是“自私”的教育?愛孩子請別忽略孩子內心真實想法

1、“為了你好”是“自私”的教育?

看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時,教育專家張敏老師提到了一點,“為了你好”的教育,是“自私”的教育。

事情還要追溯到第一期節目。

這檔節目播出後,一年級男孩凱凱因為在寒假寫了376張卷子,以及凱凱媽媽強勢的教育理念,引發了嘉賓和專家的討論。

大家一致認為,凱凱的作業太多了。除了學校的作業,凱凱媽媽每天還要給他留其他作業。

從主持人到嘉賓們,到教育專家張敏、以及演播室裡另一位孩子的媽媽,都紛紛勸凱凱媽媽,給孩子少留一點作業。

到了第三期節目,凱凱的作業卻沒有減少。

凱凱媽解釋,節目錄制結束也有一段時間了,這段時間小朋友也成長了,懂事了不少。當她問孩子覺得作業多不多時,他對媽媽說,作業不多的,他還可以再做一點。

凱凱媽強調,這是兒子的原話。

並且凱凱對她說,“我知道你們都是為了我好。”

“為了你好”是“自私”的教育?愛孩子請別忽略孩子內心真實想法

凱凱媽說完這話,演播室裡的各位又不淡定了。

傅首爾說,如果她聽到兒子這麼說,她會非常心酸。

張敏嘆了一口氣說,當孩子說出“為了我好”這句話時,他不認為這是教育的成功,相反,他覺得是控制“洗腦”的成功。

他強調,“為了你好”是“自私”的教育。父母或教育者,面對孩子時,要謹慎說這句話。

他進一步解釋,父母這樣說,是想讓孩子成長為他們希望的樣子,而不是孩子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其實,張老師這樣解釋,結合凱凱寫太多作業這個背景,是有一定道理的。

畢竟,這麼小的孩子,不能只寫作業,沒有玩耍時間。

但“為了你好”真的只是“自私”的嗎?

“為了你好”是“自私”的教育?愛孩子請別忽略孩子內心真實想法

2、我想帶你去散步,你卻只想宅在家

我想起了昨天發生的一件小事。

昨天從幼兒園接了蓁寶,路上她問我,爸爸什麼時候才能不上班呢?

我說週日的時候就可以了。

她說,等爸爸不上班時,就可以陪我度過一個美好的下午了,我們一起搭積木,畫畫。

然後,小朋友又略有遺憾地說,上一次爸爸休息的時候,就沒有這樣玩,錯過了。

我一下子想起來,上個週日,老公上午先是帶她出去散步,在附近給她買了零食。快到中午時我去找他們匯合,然後商量中午在哪吃飯。

結果小朋友不知怎麼了,一直嚷著要回家。

然後老公就生氣了。

“為了你好”是“自私”的教育?愛孩子請別忽略孩子內心真實想法

他想的是,好不容易他休息一天,帶孩子出來轉轉,散散心,這小孩還不領情,非要回家。

他一生氣就對孩子放了狠話,下次再也不帶你出來玩了,在家待著吧。

回家的路上,他也沒給孩子好臉色。到了家,更是黑著臉,靠在床上看手機,一句話也不說,後來連中午飯也不吃,直接睡覺了。

後來自然也就沒有陪孩子搭積木、畫畫了。

這就是蓁寶所謂的,錯過了一個美好的下午。

我當時很無語。

孩子想回家,肯定是有原因的,要麼覺得不好玩,要麼想在家裡玩吧。

再說了,她既沒哭,又沒鬧,只是說了幾次要回家罷了。

倒是他這個成年人,又發脾氣又冷暴力,還不如孩子。

我理解他,工作了一週,帶孩子出來轉轉,他可以散散心,又可以陪孩子在陽光下跑跑走走,生活多美好。

只是,陪孩子這件事,也要顧及下孩子的感受吧。

他以為,這是孩子喜歡的方式,他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

其實他錯了。

“為了你好”是“自私”的教育?愛孩子請別忽略孩子內心真實想法

3、“為了你好”是體會,但也不能忽視孩子的感受

繼續回到《親愛的小課桌》。

張敏老師說完後,凱凱媽媽當場提出了質疑。

她說,孩子的眼界和他們所能接觸到的東西,畢竟比不上父母。如果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覺得,當初要是聽父母的話,也許生活會輕鬆一點,開心一點。

旁邊的王恩澤媽媽露出了讚許的表情。

這時,演播室有一絲尷尬。

“為了你好”是“自私”的教育?愛孩子請別忽略孩子內心真實想法

傅首爾打破局面,她先是表示理解凱凱媽說的,覺得如果結果是好的,孩子能認識到父母真的是為了他好,這當然皆大歡喜。

接著她說,其實張老師想表達的是,對孩子而言,爸爸媽媽說的為了我好,其實是一種體會。而不是當孩子小時候,接受父母的建議時,是對自己的一種說服。

因為當他不斷地接受父母的建議時,同時也可能會忽略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這時,張老師也表示贊同。

至此,關於“為了你好”的討論才算告一段落。

是的,孩子雖然小,卻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喜歡按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可如果父母一句“為了你好”,就讓孩子按自己說的做,孩子只能被動地接受建議,想必他們心裡也是不開心的。


“為了你好”是“自私”的教育?愛孩子請別忽略孩子內心真實想法

結語:

想起小時候,父母對我們說過很多次,“為了你好”。

成為父母后,我們也對孩子說了很多次,“為了你好”。

小時候,我們對父母也會心生埋怨,覺得什麼都得聽他們的,自己少了很多自由;

想必孩子的心情也如我們當年。

的確,父母的經驗、閱歷、見識,在很多時候在孩子之上,給孩子提建議,是愛孩子,希望孩子少走彎路。

不過,張敏老師的話也不無道理。

他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體驗歷程,大人是不可以代替孩子去成長,去體驗,去規劃的。

所以,當我們說“為了你好”時,是真誠地給孩子建議,同時,也把思考的空間留給孩子,讓孩子可以關注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吧。

感謝閱讀,部分圖片來自《親愛的小課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