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總被疏忽的小工藝,竟能造成如此大的成本差異

很多圖紙的建築工程做法依據圖集,由於圖集的廣泛性,不可能完全適用你的項目,所以,很多的圖集做法需要在圖紙中另行完善,這最容易被人忽視,而一旦忽視,就為最終的結算留下後遺症。下面我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和大家一起討論。

圖集12J1“內牆1B、1C;內牆3B、3C”的基層處理:(見圖1)


這個總被疏忽的小工藝,竟能造成如此大的成本差異


圖1

混凝土牆面的“專用界面劑”,它是什麼界面劑?既然“專用”,必定與普通不同。由於“專用”的特性,定額幾乎不可能有相同材料的子目。如這個問題不解決,就給以審減額為提成的第三諮詢方留下扣減的理由。

專用界面劑的材料名稱是什麼?經濟技術指標(用量指標)是多少?經濟技術指標業主是否認可?材料的單價是多少?如是以定額結算的項目,就必須先搞清楚這幾件事才行。否則,正中善於借題發揮的第三諮詢方的下懷,給了他們一個極好扣減你的藉口與理由。竣工結算時,他們向你索要上述的相關資料,此時工程已經完工,你再想補資料,甲方人員誰也不會冒此風險,給一個過了時效期的需要增加造價的資料補簽字,補資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加氣塊牆面“2厚配套專用界面砂漿批刮”,亦同樣道理。如當地的定額沒有界面砂漿的子目,你執行什麼相似定額?拿不出業主認可的有效資料,第三諮詢方始終有權懷疑你的真實性,你自行換算的定額子目他總有千萬個理由來否認,而你不會有絕對的說服力來說服對方。

那麼,此類問題如何處置呢?

如果圖紙的建築裝修做法沒有具體明確,則需在圖紙會審時提出。這樣的提問,一般的設計人員一時都無法回答,你事前應備好數套方案、準備好相關的資料,以自問自答形式(見圖2),由設計、業主選擇。如他們覺得此事小事一樁,由於主觀意識先入為主的原因,一般會在答覆中籤署“同意”二字。如果不同意,你可用第二套或第三套方案與之討論,如此必有結論。除了重大問題,對一般性的問題,圖紙會審時最好能有自己的見解,拿出自己的意見或觀點,不要只提問題,讓矛盾堆積,如此會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這個總被疏忽的小工藝,竟能造成如此大的成本差異

圖2

如果業主、設計在會審時同意,會審後就要對“專用”的具體材料、材料的技術指標、材料的單價進行確認,明確材料、用法、用量、單價。無論是以簽證的形式還是業主認價的方法(材料單價認價或工程總價認價),取得符合合同要求的完整資料,方可保證竣工結算不被無理扣除。

其實,由於設計疏忽,這種情況如在圖紙會審時幾乎全被否認,而是改用最常見的“建築膠素水泥漿”。但問題出現了,在實際施工中,無論是施工方還是建設方,為了保證抹灰不空鼓,全國幾乎85%以上的工地大都要求採用牆面毛化處理工藝(即:甩漿或手動、機械噴漿)。(見圖3)

這個總被疏忽的小工藝,竟能造成如此大的成本差異

圖3

材料用量差異:“建築膠素水泥漿”的施工工藝為“刷”,“毛化處理”早期的施工工藝為“刮+拉”,現在一般採用人工“甩”或手動機械、電動機械“噴”。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材料的用量上:“建築膠素水泥漿”因為是“刷”或“批”上去的,所以很薄,後者因為是“甩”或“噴”,且要有高低起伏的毛刺狀,材料的用量遠遠大於前者。以河北定額為例(陝西也有類似的定額子目),每100㎡“建築膠素水泥漿”的水泥、膠的定額用量分別為:165kg和 2.89 kg,“毛化處理”分別為:398kg和62.13kg。兩者的水泥用量差了2.41倍,膠的用量更是差了21.5倍。儘管定額考慮的用量與實際用量有出入,但“毛化處理”的材料用量大於“建築膠素水泥漿”的用量是不爭的事實(見圖4)。

人工用量差異:如果“毛化處理”採用人工“甩”,則比人工刷“建築膠素水泥漿”要大,現在大都採用手動機械或電動機械“噴”漿作業,由於是機械代人工,其人工用量大大降低,甚至“噴”的人工消耗要比“刷”小一些,但兩者的定額人工消耗是:2.32倍(見圖4)。

直接費差異:“建築膠素水泥漿”的直接費為:160.48元/100㎡;“毛化處理”的直接費為:482.01元/100㎡;兩者的差異是3.0倍(見圖4)。

這個總被疏忽的小工藝,竟能造成如此大的成本差異

圖4

別小看這不起眼的小工藝,由於抹灰的工程量佔比很大,以河北一般的高層、小高層住宅樓為例(24+2、11+1),內外抹灰的工程量約合建築面積的3.2~3.4倍(內抹灰2.5~2.7倍、外抹灰0.82~0.86倍),所以產生的造價也很大。

僅定額直接費就相差3.22元/㎡,摺合建築面積每平方米達10元左右。這僅僅是直接費差異,如加上人工調差、材料調差和取費,則差異更大。

所以必須要有足夠的經濟意識,會審時一旦設計提出用“建築膠素水泥漿”,應及時指出,從質量保證、業主要求、當地普遍做法等上據理力爭。一般來說,這種實事求是、符合當地習慣的做法,業主、設計不會無理拒絕。

上述所說的是傳統的定額結算,現今這樣的結算方法已經很少,大都採用清單報價法。即使清單報價,相對中規中矩的國有資金項目與房產商的嚴苛做法也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應區別應對。

那該如何應對呢?我認為:

1、按定額結算的:明確方向,約定在先,手續完備,過程跟蹤,資料齊全,為根源之所在;

2、清單報價的:戰略預判,部署明確,做好成本估算。

預算、結算、成本、索賠、合同準備的重點首先在於前期準備,需要的是更多的先見之明,而非事後諸葛。小工藝,大代價,功夫在細節,細節決定成敗。時常聽到這樣的話:都像你這麼考慮,造價大了還能中標嗎?言外之意似乎有成本意識是壞事,不學無術反而是好事……(見圖5)

這個總被疏忽的小工藝,竟能造成如此大的成本差異

圖5

其實,本文想表達的並不是“要與不要、算與不算、給與不給”的問題,在這裡分享什麼是細節、什麼是大局觀,細節與大局的關係,目的是和大家一起開拓思路思維,提高鑑別能力和大局觀,使自己在眾多信息活動的參與中質變為有著思考延伸的人。隨38號文的下發,以後定額的逐步取消,造價與市場接軌,我們不能再有傳統的定額思維,就要求造價人員對施工技術有更多的掌握,對施工工藝有更透徹的分析。希望此文能給人有所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