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御藥房:明清皇家健康管理密匙

◆ ◆ ◆

文 |石祿生


01


1364年,朱元璋在名將李善長、徐達的支持下,被擁立為吳王,史稱西吳王。這一年,距離大明王朝的建立,還有四年時間。但朱元璋已經聞到了帝王的味道;他甚至在吳王的位子上,就開始了以帝王自居。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那麼,一個帝王的標誌性配置是什麼?對此,不同的帝王,有不同的想法。但在朱元璋看來,帝王的權力第一要素,是擁有御用的藥師和藥房。朱元璋是這麼說的:“三皇繼天立極,開萬世教化之原,泊於藥師可乎?”意思是說,自上古時期的“三皇”以來,帝王都離不開藥師。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所謂“三皇”,即天皇、地皇、泰皇,其人物配置有很多個版本:如伏羲、神農、黃帝,就是其中一個主流版本。“三皇”之中別的人不論,就神農(炎帝)而言,“神農嘗百草”的典故就很能說明問題:炎帝本人就是藥師出身。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可見,朱元璋的“帝王要重視藥師”的思想,是有歷史淵源與依據的。於是,朱元璋在1364年剛自封吳王時,就迫不及待地成立了尚藥局。古語中,“尚”同“上”。朱元璋意在成立帝王專用醫藥機構的想法,不言自明。

到了1368年,大明王朝成立,尚藥局專為朱元璋服務的性質,已經是理所當然之事。但朱元璋還不滿意,因為尚藥局這個名稱還不夠直白。洪武六年(1373),貴為大明第一任皇帝的朱元璋,終於把尚藥局改稱為御藥局。“御”者,帝王之象徵也。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作為一個帝王,將醫藥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在整個明朝社會形成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李時珍書寫《本草綱目》,就發生在明代。當然這是題外話。

那麼,御藥局的功能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凡是皇帝家室用藥,從開具藥方到藥物配製,統統由御藥局負責。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御藥局的人員配置十分齊全,太醫、御醫、藥師、主管太監、侍衛、監製官員等一應俱全;從功能上分,把脈看病、開藥方、採購藥材、煎藥、記錄、封裝、護藥送藥等,各種人員,各司其職。

可見,皇帝入藥的流程和安全監管是十分嚴密的。其中重要的一條是,皇帝每用藥一次,煎制的藥物都要準備兩份,一份用於御醫、煎藥師傅、主管太監等核心人員品嚐,以確保安全無毒,並備份封存,以備查驗;另一份則用於皇帝服藥。

顯而易見,明代御藥局的安全防範,是十分嚴密的。據《明宮史》載:“祖宗以來,無一人敢無享私人藥房者,防至密也”。就拿皇帝入藥過程來說,每一次診療、選藥、製藥、嘗藥等一系列過程,都要詳細記錄於醫薄上,並經每一個環節的核心人員簽字確認,再加蓋“中書省印合縫”,成為絕密資料,隨時查考。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但即便御藥局的安全監管等級如此之高,也不能保證皇帝的用藥絕對安全。因為明代御藥局的管理制度,有一個大漏洞:御藥房的總管、第一把手是提督太監。眾所周知,太監素來與後宮接近,如果後宮妃子、娘娘等人中有心懷叵測者,後果不堪設想。

果不其然,當明神宗的大兒子朱常洛,即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登基時,他的“後孃”、也就是明神宗三子朱常洵的生母鄭貴妃,心裡就打開了小算盤。

朱常洛本是宮女所生,自幼備受冷落;而三子朱常洵是正宮妃子所生,本是內定皇位繼承人。無奈明神宗不好違背祖訓,加上拗不過眾大臣的意思,不得已才立朱常洛為繼承人。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明光宗朱常洛


眼見朱常洛登基做了皇帝,鄭貴妃於是授意她的親信太監,也就是御藥局總管太監崔文異,嚮明光宗朱常洛進獻一種涼性的瀉藥:大黃。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大黃


那麼新登基的朱常洛為什麼要吃藥呢?因為他打小受冷落,不受人待見,如今做了皇帝,後宮三千美人大獻殷勤,任由他寵幸,於是他就像一匹脫了韁繩的野馬,日夜縱慾,不到一個月時間就掏空了身子,十分虛弱。

吃藥是身體需要,但吃什麼藥是關鍵。在鄭貴妃的授意下,太監崔文異主導御藥局向朱常洛進獻了大黃。朱常洛服用以後,一夜之間腹瀉三四十次,導致他的身體機理再也難以恢復。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又過了些日子,鴻臚寺官李可灼嚮明光宗進奉了一種大補的仙丹——紅丸。朱常洛心知服藥有風險,但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服用了它,結果不日暴斃。這就是史稱“紅丸案”的全過程。

直接讓明光宗暴斃的藥物,是紅丸不假。但真正讓他丟掉生命根基的藥物,則是第一次服用的大黃,御藥局供奉的藥。可見,讓太監掌管御藥房,是多麼兇險之事。

02


明末清初,大明御藥局被李自成起義軍部燒燬。清軍入關後,順治皇帝於順治十年(1653)重設了御藥房。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大清御藥房跟大明御藥局,一字之差,其實功能是一樣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也差不多。所不同的是,清朝御藥房隸屬於內務府管轄,這在根本上改變了由太監主導的格局。內務府的介入,讓御藥房成為朝政體系的一部分。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清代御藥房分為內藥房和外藥房。內藥房向皇帝家族供藥,如皇族、後宮等;外藥房向宮內大臣、太監、宮女等供藥。毫無疑問,內外藥房的區分,絕不僅僅是名稱區別那麼簡單,藥材來源、材質、管理措施等,兩者有著雲泥之別。

御藥房下設御藥庫,就是存儲藥材的庫房重地。因為早期的清朝皇帝用藥,必須由御藥房煎制,所以御藥庫只儲存生藥材。保存在御藥庫的藥材,經嚴密保管,可以留存很久,也不會變質。關鍵是,這裡儲藏的藥材,都是最頂級的名貴藥材,想想都讓人垂涎三尺。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那麼,御藥房的藥材來源是哪裡呢?一言以蔽之,早期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御藥房成年累月派出御醫、內務大臣、太監、侍衛等採購團隊,在全國各地尋訪名貴藥材;二是各地封疆大吏如總督,以及地方長官巡撫等人,有意識地蒐羅當地名貴藥材、偏方等,進獻給皇帝,然後收入御藥房。

僅此二項,御藥房足以將全國的頂級藥材一網打盡。但御藥房的藥物之齊全,遠不止這些。還有民間的奇人異士,紛紛進獻珍稀藥材,不在話下。外國使節贈送的異域藥材,也是屢見不鮮。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有感於御藥房對皇家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到了康熙時期,康熙皇帝親筆題寫了兩塊匾“藥房”和“壽世”,懸掛於御藥房內外。又在御藥房中增設了藥王堂。

所謂“藥王堂”,按筆者的理解,應該是儲存最頂級藥材的庫房,相當於御藥房中的VIP。

雍正元年(1723),大清御藥房有了一次重大的改革,或者說御藥房突破了以往的藥品採購常規,開始從民間藥房批量定製藥材。您猜得沒錯,第一家有幸被列入皇家御用藥材供貨商的,就是北京老字號藥鋪同仁堂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同仁堂的發跡,始於一個叫樂良才的人,他就是同仁堂創始家族樂氏的一世祖。此人是個江湖郎中,行醫久了,就成了名醫。到了樂氏四世祖樂顯揚,時值清初,他結束了世代為江湖郎中的傳承,轉而進入皇宮當了太醫院的醫職人員,這為他打開御藥供應市場提供了良機。

在樂顯揚的指導下,他的三兒子樂鳳鳴編寫了《同仁堂藥目》,編印成冊,在醫術領域廣為流傳。如樂家預料的那樣,《同仁堂藥目》自然也引起了御藥房的注意。御藥房一翻書目:“喲呵,這同仁堂的藥方,還真是靠譜。”自然就呈報到皇帝那邊去了。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雍正皇帝在登基的第一年,就以聖旨形式,宣佈同仁堂為御藥房的固定供貨商,用現在的話來說,同仁堂是“皇家健康管理戰略合作伙伴”或“皇家醫藥材料全面合作供應商”。

自此,同仁堂開始了為期188年的大清御藥房藥材供應商的角色,直到清政權消亡才告一段落。百年老字號的分量,同仁堂就是憑藉“御藥特供單位”的聲名掙來的。

講述清代御藥房的發展歷史,同仁堂是無法繞過的一塊招牌,因為它像一塊楔子,深深地嵌入到了御藥房的內裡。

但實際上跟大清御藥房結緣的民間名藥鋪,絕不止同仁堂一家,而是包括了其他幾家老字號名藥堂,它們有杭州的胡慶餘堂、廣州的杏和堂(陳李濟)、山西的廣譽遠、陝西的時濟堂、漢口的葉開泰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清代社會醫藥領域,素有“四大藥房”之說。其中同仁堂、胡慶餘堂、杏和堂,全國公認包含在四大藥房之內;而另一家“四大”之一,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版本,有認為是廣譽遠的(主流觀點),也有認為是葉開泰或時濟堂的(爭論性觀點)。但不管如何版本不一,廣譽遠、時濟堂、葉開泰都是歷史悠久的老字號藥鋪無疑,而且都跟大清御藥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裡著重講一講山西老字號藥鋪廣譽遠。因為廣譽遠藥鋪創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其創立時間比同仁堂還早一百多年,在歷史上的影響力曾經風頭無兩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1853年,太平軍攻下南京,定都於此後(改南京為天京),洪秀全曾密令要將廣譽遠藥堂(時稱廣盛藥店)全部遷往南京。顯然當時洪秀全在構想,自己當上皇帝后,要把廣譽遠醫藥體系直接升級為他的御藥房。無奈洪秀全沒有當皇帝的命,他建立的短命政權沒有來得及將他的想法付諸實施。

但由此一端,可見山西廣譽遠藥鋪跟明清皇家御藥房有著密切的關聯,否則洪秀全怎麼會把廣譽遠看得如此之重、意欲奪取之為太平天國御藥房所用?

作為在明清時期久負盛名,並與皇家御藥房建立了密切供藥關係的名藥鋪,廣譽遠藥堂用於吸引御藥房的招牌配藥主要有龜齡集、定坤丹、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等。

03


明清兩朝,御藥(局)房存在的歷史,時長達到五百七十多年。那麼,御藥房在保障帝王健康方面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關於這一點,很難一概而論。因為御藥房作為皇家御用醫藥機構,必然廣羅天下奇珍異草作為入藥材料。如此在客觀上產生了兩個效應:

一是中華醫術或醫藥的精髓盡在其中,這是好的一面;二是民間醫藥的糟粕,也會進入其中,這是不好的、被放大的另一面。因為在民間醫療領域,傳統醫學並未形成科學體系,各種裝神弄鬼的江湖郎中、神棍也不少,他們帶來的醫藥糟粕也難免進入御藥房。畢竟,在古代,御醫也沒有能力去分辨所有的藥材優劣,唯有實踐才能檢驗出好壞。

但從實踐效果看,御藥房的保健作用、醫療作用,還是顯而易見的。從明清兩朝相連的時間角度看,兩朝間隔不過兩百餘年,但帝王的平均壽命提升卻十分驚人。明代帝王平均壽命只有40歲左右,而清代皇帝的平均壽命達到了54歲左右。

人們不禁好奇,難道明代的御藥局,醫藥水平不如清代的御藥房嗎?答案是肯定的。道理很簡單,中華傳統醫藥的標誌性人物是李時珍,傳統醫藥理論又以《本草綱目》為標誌。而李時珍的醫藥名聲,以及他的《本草綱目》,恰恰是在明末才成型的。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李時珍故去之時,距離明朝覆滅只剩大概五十年。可以說,李時珍和《本草綱目》所產生的醫藥影響,在明代御藥房並沒有來得及實施應用;直到清代,御藥房的用藥才真正大面積受到《本草綱目》的影響。

此外,御藥房對於帝王的健康保障作用,還取決於皇帝本人的重視程度。就拿明太祖朱元璋來說,他個人很重視醫藥健康,並親自創立了御藥局,所以注重養生、尊醫養生是必然的。結果如何呢?朱元璋活到了71歲。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朱元璋劇照

再看康熙以降的清代早中期諸位皇帝,他們大多還是比較重視御藥房的建設,以及個人健康養生的。結果自然會說話:康熙活了68歲、羸弱多病的雍正也活了58歲、乾隆活了89歲、嘉慶活了61歲、道光活了69歲。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至於清代晚期的皇帝,自咸豐以來,幾乎都短命,這個規律跟明代晚期帝王的壽命規律是一致的。說明越到政權末期,政局越動盪,帝王的壓力和壽命長短,已經不是醫藥可以消解或控制的。還有一點,帝王的後代,到了一定時期,身體基因差,縱慾主義盛行,是必然現象,這也是短壽的主因之一。

以上所述,只是為了說明一件事:皇家御藥房,在健康保障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清代御藥房,由於受《本草綱目》普及性應用的影響,更是作用顯著。

我們以活了89歲的乾隆皇帝為例。這個盛世皇帝,十分注重養生,譬如他在乾隆六十二年至六十四年兩年期間,“共進生脈飲359次”(史載)。這個“生脈飲”,是根據同仁堂的養生配方,調製而成的養生湯,具體成分是什麼,今天的我們一無所知。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又如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秋,乾隆皇帝在外出打獵期間,食用的養生藥材就包括了:茯苓、蘇葉、半夏等27種;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丸、宣化丸、參蘇理肺丸等成藥34種;牛黃、冰片、雄黃、犀角面等珍貴細料藥物7種。這些藥物,自然都是御藥房提供的。而它們的來源,多半也是同仁堂。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根據現存於故宮博物院、早年用於御藥房的《同仁堂傳統配本》、《同仁堂藥目》材料,其中的中成藥配方就有425種。這只是御藥房供應商同仁堂一家提供的配方數目,至於御藥房本身記錄存用的配方,更不知有多少。可見,清代御藥房的醫藥管理,精細到了何等程度。

那麼,清代御藥房的藥物,是不是僅限於皇帝及其家人使用呢?理論上來講是這樣,但事實上清代帝王中也不乏有共享精神者。譬如雍正皇帝就很喜歡把他認為是好東西的御藥房養生品,賞賜給大臣們:

如雍正六年十二月初八日(1728年),雍正帝親批:賞總督、御史、巡撫、將軍、提督、總兵、都統等各級將領平安丸,“共用平安丸捌萬伍千柒佰丸”。

時過境遷、煙雲飄散,時至今日,明清御藥房的煎藥味,早已離我們遠去。但回首歷史的點點滴滴,從古代御藥房衍生而來的健康養生理念,仍不時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影響著今天的人。

活了89歲!乾隆長壽跟御藥有關嗎?

行文至此,或許有不少讀者會產生一個疑問:明清御藥房加起來共存續了五百多年,即便不論明代御藥局,單單是清代御藥房,其庫存的藥材就有海量之多,那麼滿清政權消亡後,這些海量藥材是被人為毀掉了,還是流轉到民間去了?

這裡頭有一個基本的認知邏輯:凡是皇宮裡的東西,有幸接觸者斷不會無緣無故地去毀掉它,而是千方百計地擁有它才是常理,不管是出於公或私的愛惜保管,還是出於私慾的攫取、盜搶或分贓,都符合這樣的歷史邏輯。由此可見,清代御藥房的流出藥材,在世間的存有量,或許超出我們的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