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光影中,映射銀幕小康圖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光影中,映射銀幕小康圖景

9月、10月、11月這三個月

看露天電影最好的時節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光影中,映射銀幕小康圖景

疫情的陰霾逐漸消散,天氣也不冷不熱,9月27日下午5點,69歲的電影放映員陳益民早早來到前黃鎮紅星村惠能廣場,進行公益電影放映前的準備工作。紅星村是個大村,這一天來看電影的人也多,足有200多人。6點30分,在放正片之前,陳益民按慣例先從近年來前黃鎮自攝的5部微電影中選了兩三部來暖場。《前黃大米》《桑葚紅了》《楊橋古鎮》……村民們或站或坐,看得津津有味。光影間,折射出鄉村電影放映員的漫漫人生路,也將振興鄉村、建設小康的旅途生動展現。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光影中,映射銀幕小康圖景

今年是農村電影“2131工程”

在武進區實施的第十年

數十支電影放映隊活躍在陽湖大地

引來萬千村民共聚廣場看電影

已成為武進文化惠民藍圖上

不可或缺的亮麗風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光影中,映射銀幕小康圖景

一路走來,始終堅守在前黃鎮寨橋片區田間地頭的陳益民見證了露天電影從收費到公益的全過程,放電影這件事情也從一份平常職業慢慢演變為充滿情懷的惠民舉措。

上世紀70年代,看露天電影幾乎是鄉村夜間唯一的娛樂活動。每到放電影的夜晚,可以說是萬人空巷,全村出動,周邊村的人也會趕過來看。由於片源有限,年輕的陳益民常常要在各村之間“跑片”。騎著自行車,有時甚至步行,挑上100多斤的放映設備,不畏寒暑,一次次將電影藝術送到寨橋的田間地頭。

到了80年代中、90年代初,鄉鎮影劇院經歷了它的輝煌。在武進,每個鄉鎮都建起大大小小的影劇院,群眾蜂擁而至,看電影、看戲、看演出。陳益民也將他心愛的電影放映機搬到了室內,當起了寨橋影劇院經理。直到2011年,常武電影演出有限公司開始負責武進地區農村電影“2131工程”,62歲的陳益民再次回到村裡放電影。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光影中,映射銀幕小康圖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光影中,映射銀幕小康圖景

此時的送電影下鄉,早已“鳥槍換炮”:5米長、3米寬的標準銀幕,配立體聲音響,放映效果不輸在家看電視,很受村民歡迎。每村每週至少放1部電影,陳益民一人一年就要放108場;閒暇時,他還在本地知名的民間藝術團——雅韻藝術團負責音響與後勤。這兩年,結合老本行與新任務,陳益民將雅韻藝術團自導自演、自攝自制的錫劇影片《江姐》《沙家浜》以免費電影的形式送到百姓中間,引起了轟動。

“能在家門口看到聲光效果這麼好的公益電影,真的很幸福。”村口的露天“電影院”裡,58歲的紅星村村民、老影迷吳正南說。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光影中,映射銀幕小康圖景

星光下,田野畔

村民們邊看電影邊嘮嗑

還有人不自覺地哼唱起了主題曲

銀幕上下

展現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麗圖景

描繪出小康生活的幸福畫卷

融媒體記者 謝書韻

新媒體小編 小健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光影中,映射銀幕小康圖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