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軟件研發費用花在哪兒

從研發投入加計扣除的頂層設計初衷來說,是為了鼓勵企業投入資金進行研發創新,掌握核心技術。但中國軟件卻利用財技,挪騰人工成本到研發費用中,且並沒有提升多少科技實力,有套取政策紅利之嫌。

本刊特約作者 詩與星空/文

中國軟件(600536.SH)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58.20億元,同比增長26.15%;實現利潤總額1.53億元,同比增加16.33%;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 6183.47萬元,同比減少47.45%。

財報顯示,公司的研發費用高達11.63億元,佔公司營收的20%。無論是從金額上,還是從佔營收比例上看,都是A股中研發投入比較高的上市公司之一。

2018年以來,中國軟件研發投入合計超過20億元,如此鉅額的投入,給公司帶來了什麼核心技術?

從品牌知名度來說,中標的辦公軟件和麒麟的操作系統名氣比較大,但二者的規模比較小,2019年年報顯示,合計營收只有3.5億元左右,合計淨利潤1.2億元左右。可以推算,中標和麒麟的研發投入並不高,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那麼,公司的十多億元的研發投入都去了哪兒?

研發費用的實質是人工成本

2018年9月,為了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國稅總局發佈了提高研發支出加計扣除比例的規定,將比例提高到了175%。也就是說,企業發生了100元的研發支出,可以按照175元進行稅前扣除,大大提高了企業研發投入的積極性。

當時看到這項規定的時候,筆者的內心是糾結的,一方面對這項政策擊掌叫好,將提升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擔心由於稅務人員的專業知識不足,無法鑑別企業的研發投入性質,部分企業很可能會將正常的成本費用轉移到虛構的研發投入中,導致國家稅款流失。

從近兩年來上市公司執行情況看,研發費用增幅明顯,幾乎所有上市公司都有研發費用發生。但稅務部門並沒有起到嚴謹的把關作用,大多數情況下是上市公司列支多少就認多少。

以中國軟件為例,在介紹公司研發投入增加原因的時候,年報指出,整體研發投入較2018年增長了18.20%,主要是本期重大業務人員投入加大所致。

對比歷年財報,會發現不僅僅是新增的部分是人員的投入帶來的,就連公司研發費用的核心構成,主要也是研發人員的工資。

2019年年報中,11.6億元的研發費用,其中有9.37億元是人員工資。公司用了一個模糊概念,7870名員工中,超八成是技術人員,共計6413人,而沒有提及研發人員的具體情況。

按照上文所述,根據研發支出費用列支的規範和稅務有關規定,技術人員的工資的確可以計入研發費用進行加計扣除,但是這些技術人員的研發成果都是什麼呢?

中國軟件的“真實”核心業務

據年報,中國軟件的全部銷售收入58億元中,自主軟件收入只有6.69億元。構成龐大營收的主要業務,是33.28億元的行業解決方案收入和17.88億元的服務化業務。

在年報中,公司對行業解決方案方面的內容介紹地非常詳盡。

比如信創工程,在多個省市建立信創化區域平臺,開展本地化服務和區域適配驗證工作,打造覆蓋全國的運維服務體系;比如現代化數字城市,聚焦現代化城市發展的切實需求和難點、痛點,依託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產業,打造中國軟件特色的支撐平臺體系和智慧應用體系,提高現有大數據平臺成熟度,以此為抓手滿足現代數字城市建設需要,聚焦政務大數據應用,採取不同策略、定製差異化方案,打造現代數字城市樣本……

但是,如果認真研究一下這項業務的毛利率,會發現低到難以理解。正常情況下,公司的自主軟件的毛利率70%以上,而佔營收比例超過65%的行業解決方案業務,毛利率只有11%。

通常而言,考慮到資金使用的成本,這麼低的毛利率是不賺錢的。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高科技企業做如此低毛利業務的呢?

公司年報給出了答案。

原來,所謂行業解決方案,其實是軟硬件採購及外包服務採購。簡單解釋下,這類業務是企事業單位或者政府規劃一個規模比較大的項目進行招標,項目方案中有完整的軟硬件清單,公司中標後,再去採購符合條件的軟硬件,搭建組裝滿足客戶需要的產品。公司其實是一個集成商,而非軟件開發商。

由於採購的軟硬件大多明碼標價,公司只是加個稅點過一遍賬,才導致公司該業務的毛利極低。

那麼話又說回來了,從事這類軟硬件集成業務的人員,還能是嚴格意義上的研發人員嗎?他們的工資計入研發費用,是不是不符合國家提倡的加大研發投入的初衷?

再看服務化業務的技術含量。可以看出,除了自主軟件和行業解決方案,公司的服務化業務的技術含量也存疑。

雖然該項業務毛利率不低,達到了60%,但是在介紹該業務毛利率下滑的時候,公司稱,該業務主要是外包服務採購,市場競爭激烈。

也就是說,這類業務的客戶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公司只是派出人員進行服務,是一種類似勞務派遣的業務。

同樣,從事這項業務的員工的工資,是否應該計入研發費用也值得商榷。

從某種意義上講,公司的研發費用其實是公司的正常的人工成本開支,通過計入研發費用,虛增了毛利率,並減少了納稅額。

應收賬款風險和存貨風險

剔除掉外包類業務,中國軟件的自主軟件業務金額比較低,淨利潤金額也比較小。因此,公司的抗風險能力也比較弱。但資產負債表顯示,公司的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達到了14億元,存貨餘額達到了11.26億元,稍有“風吹草動”,對公司的利潤影響就會非常大。

先看應收賬款的賬齡。分賬齡來看,公司應收賬款大部分賬齡在一年以內,相對安全;但1-2年和2-3年賬齡超過4億元,5年以上也有2.16億元。

賬面顯示,公司計提壞賬準備3.45億元,計提比例高達20.44%,遠超正常水平。說明公司的客戶群體信用堪憂,公司的營收質量欠佳。

和大多數上市公司相比,公司的壞賬準備計提比例也比較舒緩,存在著盈餘管理的空間,劃分了多達6檔:1年以內6%,1-2年8%,2-3年10%,3-4年20%,4-5年50%,5年以上100%。如果公司的壞賬準備計提比例更加激進一些,公司每年的淨利潤又會損失巨大。

再來看存貨的疑問。作為一家軟件公司,為什麼會有多達11.26億元的存貨?年報附表顯示,其中主要是發出商品,也就是公司代客戶採購的軟硬件。

正是因為公司的這種經營模式,導致公司應收款項金額較大,存貨金額也較大,而這些客戶大多數預付款比較少,公司需要代墊款項先行採購,壞賬率還比較高,為公司經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

不過,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倒是看起來表現優異。2019年現金流量表顯示,公司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為9.89億元,是上年同期的7倍多,遠超1.4億元淨利潤。如果單純從淨現比看,還以為公司的經營質量極佳,產品比茅臺還要暢銷。

資產負債表顯示,公司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激增的原因並不是銷量多好,主要原因是公司拖欠了大量的應付款。和上年同期的18億元應付款項相比,2019年應付款項為23.3億元。

豪爽分紅的原因

2016年以來,公司分紅一直比較慷慨,甚至經常超出公司的扣非淨利潤。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擬分紅1978萬元,現金分紅比例為31.99%。

公司長期分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超過42%的股份由大股東中國電子持有,對於近年經營不佳的中國電子來說,分紅是反哺大股東的最簡單的方式。

之所以說中國電子經營不佳,是因為其發行了債券,根據發債規則,該集團公司披露了近期財報。財報讓人大跌眼鏡,幾乎和當年三安集團發債暴雷如出一轍。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電子鉅虧30億元。資產負債表顯示,公司長短期借款接近1000億元,公司資金週轉極為困難。利潤表顯示,2019年利息支出超過51億元。

除了中國軟件,中國電子旗下其他子公司,如上海貝嶺(600171.SH)等,有能力分紅的,也儘量多分紅。中國電子的資金週轉狀況可見一斑。

從研發投入加計扣除的頂層設計初衷來說,是為了鼓勵企業投入資金進行研發創新,掌握核心技術。但中國軟件卻利用財技,挪騰人工成本到研發費用中,且並沒有提升多少科技實力,有套取政策紅利之嫌。

而大股東經營不善,週轉困難,也會對公司存在著潛在的影響。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聲明: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