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湘昆,京東大鼓一代宗師,為什麼沒有進專業曲藝團

火紅的太陽剛出山,

朝霞鋪滿了半邊天。

公路上走過來人兩個,

一個老漢一個青年。

張老漢今年有五十多歲,

後跟他的女兒叫張桂蘭。

那桂蘭穿紅格的襯衫多麼好看,

那制服褲子是學生藍,

她漆黑的頭髮兩個小辮,

綠帆布的書包挎在身邊。

張老漢是青布褲子白布褂,

實納幫兒的夾鞋在腳上穿,

他身體健康黑紅的臉,

挑著個擔子走在前哪啊。

這段京東大鼓《送女上大學》,是京東大鼓一代宗師董湘昆的代表作之一,由董湘昆、寇庚儒創作,前後改了十三遍才最終定稿,曾經各地傳唱風靡一時。

董湘昆(1927~2013),天津寶坻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天津市曲藝家協會理事。京東大鼓演員、著名工人曲藝家。

從1952年開始在印刷行業基層工會文工團以相聲、曲藝劇、單絃、京東大鼓、清唱、河南墜子等形式進行演出。1953年參加天津廣播電臺業餘廣播曲藝組學習演唱。同年,他擔任文化宮和平區工人俱樂部業餘曲藝團團長。此後他到天津藝術學校戲劇班學習,畢業後演出話劇、曲藝劇,後來側重於京東大鼓演出。

董湘昆原名董慶永,12歲時跟著爺爺徒步走了90公里,到天津東馬路崇仁宮樓上的印刷作坊學徒。當時,內掌櫃愛聽‘話匣子’裡放的大鼓書,董慶永喜歡聽卻不敢開口唱,因為他的身份是學徒,主要工作是打雜、看孩子、幹家務,稍不小心就會捱打捱罵。

董湘昆,京東大鼓一代宗師,為什麼沒有進專業曲藝團


  十六七歲的時候,董慶永終於有了實質性的工作:給師兄們拿放鋪蓋卷、倒夜壺、打下手,頂著各色債主的唾沫星子和拳打腳踢去替掌櫃的要賬,之後又慢慢學習排版、印刷、裝訂、燙金字。

1948年秋,正值解放前的非常時期,國民黨反動派亂徵民夫,為了信守對董家的承諾,讓小慶永免當“炮灰”,掌櫃的讓董慶永改了年齡和姓名。董湘崑這個名字就是他自己起的,一直沿用至今。
  解放後,董湘崑轉入天津第一印刷廠工作。二十多歲的小夥正當年,激情澎湃,幹勁十足,他不僅積極參加基層工會組織的宣傳隊,還成為了印刷行業工人業餘文工團的骨幹。

董湘昆,京東大鼓一代宗師,為什麼沒有進專業曲藝團

也正因此,吸引了京東大鼓名家劉文斌的注意。劉文斌是當時在天津家喻戶曉的鼓書藝人,他偶然間聽到了董湘崑在電臺的唱段,電波里流放出的寬厚音質、清脆唱腔、圓潤咬字,讓劉文斌對這個唱大鼓的好苗子充滿了興趣,並親自派兒子接董湘崑到家裡來。
1954年拜劉文斌為師,專攻京東大鼓。 在老師的教導下,他不僅在繼承老一輩藝人的唱腔和表演風格方面成績顯著,而且又有所發展和創新。他嗓音寬厚、發音甜潤、字眼清楚、鄉土味濃,趕板、垛字、閃眼、落字、竅口靈巧。他的演唱樸實真摯,剛健穩重,充分表現了京東大鼓淳樸健康、豪放爽朗、頓挫分明、抑揚有度的藝術特點。為了使這一曲種更好地反映現實生活,他還對唱腔不斷進行加工和豐富,發展出了一種能夠適應新事物的"董派京東大鼓"。
  

董湘昆,京東大鼓一代宗師,為什麼沒有進專業曲藝團

他這樣熱愛藝術,而且具有這麼高的藝術水平,為什麼沒有進專業曲藝團呢?

董老的回答是:“人貴有自知之明,專業這個字眼在我眼裡是很亮的‘殿堂’,我離不開印刷廠和熟悉的工作,當一輩子‘黨的宣傳員’已經很好了,不求名利,但求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