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為什麼要萬里長征?

謹以此文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4週年!

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二、第六軍團(後編為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和第二十五軍主力,為粉碎國民黨軍隊的軍事“圍剿”,保存有生力量,實現北上抗日,陸續離開原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經過艱苦卓絕的萬里行軍,從中國南方先後進軍至西北地區實現勝利會師,以陝甘寧根據地為大本營和出發點,開啟了中國革命的新階段。歷史上把中國工農紅軍的這一偉大壯舉,稱為“長征”。


紅軍為什麼要萬里長征?


長征是“左”傾路線在黨內佔統治地位、實行錯誤的軍事戰略戰術、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被迫作出的戰略抉擇。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客觀原因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從客觀上來說,在於敵人力量強大,在於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

紅軍為什麼要萬里長征?


首先,蔣介石戰勝了各派軍閥,實現了表面的統一。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以後,國民黨大大小小的新軍閥為了爭奪對中央政權的控制權和擴大地盤,中國出現了軍閥混戰的局面,蔣介石經過一系列的戰爭,特別是中原大戰,打敗了各派軍閥,實現了全國的表面統一。之後,蔣介石憑藉掌握的國家政權,充分運用全國政治、經濟、軍事資源對付共產黨和紅軍,敵我力量對比,相差十分懸殊。

其次,蔣介石改變了戰略戰術,採取“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戰略方針,從根本上剷除共產黨和紅軍的生存條件。在政治上,在根據地及周圍實行保甲制度和“連坐法”;在經濟上,對根據地實行嚴密封鎖;在軍事上,採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的新戰略。蔣介石接受了以往圍剿紅軍失敗的教訓,改弦更張,放棄了長驅直入的作戰方式,採取“穩紮狠打,步步為營,修碉築路,逐步推進”的辦法,構成對紅軍的包圍圈,迫使紅軍進行陣地戰來比力量拼消耗。同時,國民黨政府聘請一大批德國軍事專家當顧問,擬訂作戰計劃;用英國、美國的大批貸款購買軍火,增加了部隊的新式裝備。

1933年9月下旬,蔣介石調集了100萬軍隊和200餘架飛機,對各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他自任總司令,首先以50萬兵力分幾路“圍剿”中央紅軍。其中,北路軍共33個師另3個旅,擔任主攻;另有南路軍、西路軍和第十九路軍,分頭擔任阻止中央紅軍向外發展的任務。

主觀原因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從主觀上來說,在於黨內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

紅軍為什麼要萬里長征?


政治上錯誤判斷國內主要矛盾和形勢,實行關門主義

臨時中央負責人無視“九一八”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的事實,拒絕與國民黨營壘中的反蔣派及中間勢力聯合,不能組織浩浩蕩蕩的大軍以戰勝共同的敵人。1933年11月20日,參加“圍剿”紅軍的第十九路軍公開宣佈抗日反蔣,蔡廷鍇、蔣光鼐等人與李濟深、陳銘樞等人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史稱“福建事變”。紅軍如能正確處理這一事變,對粉碎第五次“圍剿”將十分有利。11月24日,周恩來致電博古、項英、李德,指出蔣介石目前正推延進攻中央根據地,抽調兵力入閩,鎮壓福建人民政府,紅三、五軍團應側擊蔣介石的入閩部隊。張聞天認為,應在軍事上與第十九路軍採取配合行動。毛澤東主張,紅軍主力應該突進到以浙江為中心的蘇浙皖贛地區去,將戰略防禦轉變為戰略進攻,威脅敵人的根本重地,向廣大無堡壘地帶尋求作戰,迫使國民黨軍隊回援,粉碎其對中央根據地的進攻,並援助福建人民政府。但博古不採納這些意見,他沒有儘可能地爭取同盟者的策略思想,繼續把中間勢力看成是“最危險的敵人”,拒絕與福建人民政府合作。這樣,紅軍就喪失了藉助福建事變打破第五次“圍剿”的一個十分有利的戰機。蔣介石在打敗十九路軍後,掉轉槍口,重新集中兵力從東、西、北三面向中央根據地推進,同時命令粵軍在南面對紅軍進行防堵。

在第五次反“圍剿”的關鍵時刻,1934年1月中旬,臨時中央在江西瑞金召開六屆五中全會,把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發展到頂點。第一,不顧敵強我弱和第五次反“圍剿”開始後的不利形勢,照搬共產國際第十二次執委會決議,判斷“中國的革命危機已到了新的尖銳的階段——直接革命形勢在中國存在著。”極力誇大革命形勢,認為國民黨的統治正在急劇崩潰,斷定第五次反“圍剿”的鬥爭“即是爭取蘇維埃中國完全勝利的鬥爭”,將決定中國“蘇維埃道路與殖民地道路之間誰戰勝誰的問題”,並估計這個問題將在最短的歷史時期內得到解決。第二,宣稱“在我們已將工農民主專政推廣到中國重要部分的時候,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將成為共產黨的基本任務”。第三,主張集中火力反對中間派別,在反帝運動和工人運動中只搞下層統一戰線。第四,在反對“主要危險的右傾機會主義”“反對對右傾機會主義的調和態度”的口號下,在黨內軍內繼續推行宗派主義的過火斗爭和打擊政策。大敵當前,“左”傾錯誤路線的進一步發展,使得紅軍在反“圍剿”戰爭中只能繼續執行錯誤的戰略戰術,從而在蔣介石重新發動的進攻面前遭到更為嚴重的損失。

軍事上實行消極防禦戰略,從軍事冒險主義到軍事保守主義

當時,中央根據地紅軍主力有8萬多人,還有相當數量的地方紅軍和赤衛隊等群眾武裝。面對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紅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正確地估計形勢,利用有利條件,針對敵軍採取的新戰略,靈活運用歷次反“圍剿”的成功經驗,採取積極防禦的方針,集中優勢兵力,揚我之長,攻敵之短,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

但是,大敵當前,毛澤東卻被排擠出紅軍的領導崗位,臨時中央採取了錯誤的方針。1933年6月,臨時中央提出紅一方面軍主力分離作戰的方針,一部分組成中央軍,在撫河、贛江之間作戰,一部分組成東方軍,入閩作戰,企圖在兩個戰略上同時取勝,進而奪取撫州、南昌等中心城市。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分兵作戰——兩個拳頭打人,結果使紅軍陷於被動局面。10月初,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來到瑞金,更使反“圍剿”雪上加霜!李德與博古成為這次戰爭的最高軍事指揮者。他們不顧敵強我弱的實際,實行軍事冒險主義方針,主張“禦敵於國門之外”,要求紅軍在根據地以外戰勝敵人,並爭取蘇維埃在全國的勝利。結果,紅軍輾轉於敵軍的主力和堡壘之間,遭到很大損失,陷於被動地位。

在反“圍剿”後期,臨時中央負責人由軍事冒險主義轉為軍事保守主義,他們採取消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和堡壘對堡壘、“短促突擊”的戰術,強令裝備很差的紅軍同用新式武器裝備起來的國民黨軍打正規戰、陣地戰、堡壘戰,同敵人拼消耗,使紅軍只能侷促迴旋於堡壘之間,損失慘重,根據地不斷縮小,最後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這種戰法,毛澤東稱為“乞丐與龍王比寶”,彭德懷罵曰“崽賣爺田不心疼”!

組織上實行宗派主義

1933年1月,臨時中央從上海遷到瑞金,即在根據地內全面貫徹其左“傾”冒險主義方針,併為此打擊了一大批堅持正確意見的、有實際經驗的領導幹部。從2月份開始,他們在福建開展了反對“羅明路線”的鬥爭;3月,又在江西開展了所謂“江西羅明路線”的鬥爭,實際上是反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主張。後來,進而把毛澤東排擠出黨和紅軍的領導崗位。這兩次鬥爭,強化了左“傾”錯誤在中央根據地的統治,對第五次反“圍剿”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紅軍為什麼要萬里長征?

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也是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英雄史詩。“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