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鯨落,什麼是鯨落?

メ無夏漢城


這次南海海洋科考的發現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是實現了我國海洋科學探險的零突破,另一方面有利於我國長期研究和觀測該類型的生態循環系統。

簡單來說,鯨落就是當一條鯨魚在海洋中死去後,它的殘骸會滋生出一套完整且複雜的生態系統,可以為海洋深處的微生物和小體態生物彼此共生、存活提供生命支持。這套系統以分解者為主,並且整套系統可以維持長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所以鯨落也被科學家們稱為深海生命的“綠洲”。類似這樣的深海生命綠洲在國際上也不足50個。

鯨落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會經歷大致四個階段——

首先是鯊魚和螃蟹等食腐動物清除鯨魚的軟組織。一般持續4-12個月;

其次再小型的食腐動物會使用留下的剩餘食物。它們在鯨落周圍的沉積物中定居下來,並在鯨骨上或鯨骨內清除殘留物。一般持續3-4年。

當鯨魚的肉體被各種食腐動物吃乾淨,基本只剩骨架後,大量的厭氧細菌進入鯨魚的骨骼。它們分解其中的脂類,併產生硫化氫。而這些硫化氫就是這些厭氧細菌的最愛,它們在這裡大量繁殖,形成厚厚的細菌“毛毯”,進而養活一大批小型海洋生物。這一階段也是鯨落持續最久的階段,可長達50年。

最後當殘餘鯨落當中的有機物質被消耗殆盡,鯨的遺骸還會化作礁岩,成為大批海洋生物的聚居地。

科學家介紹,此次發現的鯨落長約3米,鯨落附近有數十隻白色鎧甲蝦、紅蝦、以及數只鼬䲁魚,尾部甚至可以觀察到有鼬䲁魚在撕扯肌肉,表明它尚處在第一個階段,推測很有可能是一隻死亡不久的鯨,具有長期觀測的價值。

鯨落的形成和消失對許多生物來說是漫長的。一個龐然大物在這寂靜的地方緩緩漂流下降,屍體周圍圍著許多生物,也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落到底,就這麼一直漂著,下落,沉寂,再到消亡,用最後的能量滋養了喧囂,這是一個悲壯又美麗的過程,所以鯨落是鯨魚留給大海最後的溫柔,要知道只有達到30噸級別的大型鯨魚才能真正形成繁盛的鯨落,而如今海洋中,這樣的鯨魚種類僅剩下不足十種,而其中一半是瀕危的。過去兩百年裡,工業化捕鯨將大型鯨魚推入了十分危急的境地,希望鯨落的浪漫能夠喚起人們保護海洋生物的意識。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圖蟲創意及網絡


不安分的白羊娃


在4月2日,我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條三米長的鯨落

我曾聽說過一句話:世間最美不過鯨落,那麼鯨落到底是什麼? 鯨落其實為鯨魚在死亡之後,屍體慢慢沉入海底時被分解,形成了一個長達百年的生態系統,是深海中的綠洲,可以維持43個種類12490個生物體的生存,因而科學家將這一過程賦予了一個美妙的名字,為鯨落



我們知道鯨魚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生物,當鯨魚屍體在沉入海底過程中,會引來大量的食肉性動物,如鯊魚,盲鰻和甲殼類,這些生物將通過4-24個月的時間分解吃掉近百分之90的鯨魚屍體。

在食肉性動物啃食完之後,接下來一些無脊椎動物便食用殘餘的鯨魚屍體,並以鯨骨作為它們的棲息地,不斷的繁衍生息。

無脊椎動物啃食謝幕之後,大量的厭氧細菌開始將進入鯨骨內部,分解脂類,並使用海水中的硫酸鹽作為氧化劑產生硫化氫,而化能自養。硫化氫的產生又給其他生物帶來了能量來源。



因此鯨魚的屍體供養了一整套以分解者為主的生態系統,從而有一鯨落,萬物生的美句。

鯨落可以說對海洋生態系統意義非凡,深海海底的能量不足,陽光又無法照射,鯨魚屍體正好給黑暗的海底帶來了一片綠洲,補給了能量來源給深海的生物。甚至在鯨落這一形成的生態系統中,還有可能產生新的特有物種。


其實不僅僅是鯨魚,比如鯊魚這些大型魚類死亡之後也會慢慢沉入海底,人們給它也起了一個浪漫而孤獨的名字叫鯊掉!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鯨落,指掉入洋盆或深淵的鯨的屍體,因為鯨類等動物巨大的身驅無法快速被食腐生物分解殆盡,而會落入海底。屍體落入海底的過程可以長達數月至數年,會為食物鏈的各類型消費者,包括深海魚類、甲殼類、多毛類、還有各種細小的生物提供食物。最後剩下的骨架會釋放硫化氫提供給自養生物化能合成,這個過程可以持續數年,還有一些厭氧生物可以吃掉鯨骨、分解脂類。一次鯨落形成的生物聚落可以持續數十甚至數百年,在北太平洋深海洋中,至少有1萬多個生物體是依靠鯨落生存。

這是一種相當壯觀的自然奇觀,也啟示我們其實生的對立面並非死亡,生命的意義之延續有多種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