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素椒雜醬麵和擔擔麵有什麼區別?

隋中平


嗨,你好我是寶貝豬愛美食,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四川的麵食可謂是相當豐盛,比如:成都擔擔麵、各種雜醬麵、宜賓燃面、雅安撻撻面、豆花面、牛肉麵、甜水麵、熗鍋面等等。每一種都炒雞好吃



關於素椒雜醬麵和擔擔麵的區別:

1、兩種面的口感不同

素椒雜醬麵是麵條略粗、是幹拌麵,沒有湯,不太辣。醬香味濃郁

擔擔麵的麵條時細面、有湯,配料豐富,麵條滑爽,面臊酥香;鹹鮮微酸辣,芽菜香味濃郁。


擔擔麵


素椒雜醬麵


2、兩者做法不同

素椒雜醬麵做法:

主料: 麵條(新鮮面或者乾麵都可以,鮮切面口感更好)

輔料: 蔥花、 花椒麵、芝麻調和醬、 豬肉臊子 、辣椒油、蒜泥

步驟:

  1. 豬肉末下鍋炒熟放蔥薑蒜,鹽、雞精、十三香、炒香老抽上色,炒熟備用
  2. 碗中加入生抽、醬油、花椒麵、白糖、辣椒油、芝麻調和醬、豬油、蒜泥、蔥花備用
  3. 水開下面,煮熟後瀝乾水分放入調料碗中,最後加上臊子,撒點蔥花

擔擔麵的做法:

主料:細面調,新鮮溼面更好、豬肉末

輔料:紅油辣椒,芽菜、蔥花、花椒麵、生抽、醬油、蒜末、豌豆尖

步驟:

1、碗中放入紅油辣椒,芽菜、蔥花、花椒麵、生抽、醬油、蒜末攪拌均勻備用

2、鍋中放油,待油燒熱,放肉末炒變色、加鹽、雞精、十三香調味、老抽上色,至吐油肉酥呈金黃色即起鍋盛入盤中備用

3、鍋中水燒開,放入麵條煮熟,撈入調料碗中,加高湯或者麵條湯,豌豆尖燙一下放倒面上,最後加炒好的肉臊子即可。

以上分享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寶貝豬的食光


四川地區麵條種類及味型很豐富,如素椒面(紅油或麻辣味型)、清湯雜醬麵(鹹鮮味型)、紅湯雜醬麵(帶湯的紅油或麻辣味型)、白油燃面(鹹鮮味型,需加化豬油)、宜賓燃面(紅油味型)、雅安撻撻面(麻辣味型)、邛崍奶湯麵(鹹鮮味型)、羊馬查渣面(鹹鮮、紅油及麻辣味型)等。

△撻撻面

其豐富程度不亞於全國以麵食為主的地方。成都麵條,光是用於調味的臊子就有多種。說起老成都的麵條,讓我們從當年鹽市口三友涼粉店的素椒雜醬麵講起。

成都素椒面

成都素椒面,原指無臊子的紅油素面(現在大多叫“幹拌麵”),但素面澆上臊子後本應叫臊子面,成都人卻稱為“素椒雜醬或清 (紅) 湯雜醬”。

△成都素椒面

鹽市口三友涼粉店面條的調味在本篇不用贅述,其面臊子的炒制過程,我是多次見證並至今歷歷在目,炒制臊子的人名叫熊新中。

炒制臊子時,首先要炒到散籽吐油,再烹入醬油,視情況加薑末,炒勻後其醬香味已令人舌下生津。隨後放甜醬繼續翻炒,視口味放鹽、白糖少許以和味,臨起鍋時,加白胡椒粉,用盆盛裝待用。

雜醬麵臊子不同於脆臊面,後者需炒幹並濾去油脂以使其酥脆,而雜醬麵臊子的特色是酥軟化渣,醬香味濃郁。

我嘗過各種味道的素椒雜醬麵,其味型有紅油、麻辣及怪味,有的在炒臊子時放了宜賓芽菜,有的直接放在碗裡,但大多放了芝麻醬。這點我認為是點睛之筆 — —既起巴味作用,又有增香之妙。至於在調味時加蒜泥或不加,一般視人而定。

別樣成都面

說起成都麵館,原成都北門大橋旁有一家店名為“師友面”的海味面很是有名,我曾於上世紀90年代初與該店已退休老師傅彭紹清共事,親歷了他做海味面臊子的全過程,雖加了醬油,但其湯色亦不損乳白分毫,自有其妙不外傳的道理。

原馬正街有家“銅鍋面”,其味頗有特色,其素椒雜醬以麻辣味型體現也很有名。

爐橋面如今已瀕臨失傳,有人稱其特點是製作時需加四川泡菜,它有點像川北地區的“酸菜面”,但遠沒有這麼簡單。原東大街有家店名為“矮子齋”的稀滷麵,味呈鹹鮮,其味濃郁,臊子中加有豬肉、海帶、金鉤、玉蘭片等,制好後勾芡,面挑於碗中,澆入臊子即成。

△甜水麵

成都麵條品種諸多,當年華興街的煎蛋面便名噪一時。老成都有名的麵條還有很多,像金絲面、銀絲面 (以新都人稱“ 王 大 刀 ” 的 為 首創,川菜文化名人、原四川烹飪專科學校教務主任張富儒在《川菜賞析》中有詳細記載)、甜水麵 (以原玉帶橋張老五涼粉店的滷汁為上,制好後雖炎夏放上三五天而不變質脫水,這也是其秘不外宣的絕技)、涼麵、牛肉麵、鱔魚麵、肥腸面、雞雜麵、豆花面、熗鍋面、回鍋肉面、燴麵等不勝枚舉。

老成都麵館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成都牛王廟街到下東大街北至一心橋街,幾十上百家麵館比比皆是,且各具特色,不得不說這是成都麵館的一大景觀。一到晌午時分,屋內街邊到處是坐著、站著、蹲著的食客,那可說是比農村趕集還熱鬧。

提督街內老文化宮對面有家叫“三六九”的餐館,其經營定位應屬四六分飯館 (舊時四川一般飯館的別稱,“四六分”的“分”,是一種計價單位,炒菜館的炒菜每份四分,六分為一份半,顧客買菜多買四分、六分,於是行業就把“四六分”作為對一般飯館的稱呼 — —編者注),除經營零餐、炒菜外,還有京醬肉湯圓和大肉面很是有名,堪比江浙。

再往西邊走約200米,原解放軍影劇院斜對面有一店名為“齊魯”的餐館,該店經營的炒麵生意興旺,別具特色,其炒麵分葷素兩種,皆醬香四溢,可見四川釀造業對川菜亦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無蔥花不麵條

老成都的麵館,通常每碗麵都要放蔥花,尤其是當年八分錢一碗 (二兩) 的清湯小面,少了蔥花那真可謂大煞風景。當年的蔥,常常會有斷貨的時候 — —準確地說是小蔥會斷貨。

小蔥之所以會斷貨,是因其生長時間的自然屬性 — —那時還沒有溫室大棚。小蔥的使用在四川有很深的根源,當川菜水煮肉片、魚香肉絲在全國逐漸興盛後,外地用蔥花通常都是把大蔥白順切數刀成絲後,再切成蔥花使用,相信現在還有些地方在延續使用。

成都的麵館大多店面不大,至今尚有名並馳名海內外的店面非“擔擔麵”莫屬,當年所謂的“單打一”店(作者注:“單打一”一詞系川菜行業術語,意思和現在的單品或單品店一樣),一般以該店有名的飲食品種命名,諸如龍抄手、賴湯圓、鍾水餃等,其中已被人們淡忘了的“三秦羊肉湯館”也屬於“單打一”的門店。

成都小吃店

另有甜食店也主營小吃。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人所指的小吃店通常是不經營炒菜的,成都飲食業在經營店鋪的區分上從民國前後有所謂的“南堂、北館”、燕蒸業、四六分館、小吃店,以及所謂的冷包席、包席館等。

麵館大多以經營麵條為主,兼營抄手、餃子、包子、饅頭、花捲等。而甜食店除了上述外,還主營窩子油糕、方油糕、糖油果子、油條豆漿等 (合和甜食店的“酒米包油條”是其特色)。

△窩子油糕

成都麵館術語

傳統中成都麵館的術語也有不少,其中的“紅輕蒜重”,是食客告訴師傅在打碗 (調味) 時熟油辣椒要少放點,蒜泥則要多放點。

還有“幹撈兒帶黃”,意指挑面時儘量控幹水分,並且要求麵條煮硬點 (七八分熟)。“幹撈兒帶壯”,則是指麵條多挑一點,這主要是滿足當年幹體力活者所需。

記得那時成都麵館裡賣面只有一兩、二兩之分,幹體力活者收入不高,多叫一兩又得付一兩的費,在那個糧食較緊張的年代,麵館也不摳門,其人情味之濃可見一斑。

術語中還有“面少青重”之說,意即顧客要求麵條少點,青蔬多一點,這剛好騰出不少分量的麵條留給“幹撈兒帶壯”的人群。

成都今天雖有了許多外來風味麵條,但具有個性的麵館並不多見,若論味道,那更是不敢恭維。







傻孩子忘記吧


我們達州小面力壓重慶小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