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朝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文皇后,死后为何停尸宫中37年?

看过《孝庄秘史》的人,对孝庄皇后这个人物肯定不会陌生。电视剧把孝庄皇后刻画的可谓是淋淋尽致,与孝庄有着莫大关系的多尔衮皇太极等人,也被描写的惟妙惟肖。

历经三朝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文皇后,死后为何停尸宫中37年?


Δ孝庄皇后

孝庄皇后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嫁给了皇太极。一生可谓是如履薄冰,从后宫众多妃子中脱颖而出,凭借自己的能力笼络了一大批人。皇太极死后,又经过了腥风血雨,扶持着自己的儿子福临登基。

但是福临太不争气,当了十几年的皇帝,临了却要去做和尚,最后福临究竟是怎么死的,可能也只有孝庄知道。接下来孝庄皇后虽已年迈,但是硬生生的辅佐小孙子康熙继承大统,从此开创康乾盛世。

孝庄皇后也就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贤后,一辈子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逃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迫害,但是终究逃不过病魔。1688年,这位辅佐了三代帝王的皇后,没能战胜病魔,撒手人寰。

历经三朝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文皇后,死后为何停尸宫中37年?


Δ康熙

临死前,孝庄嘱咐康熙:自己死后,不要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只需要把我葬在顺治陵附近就好了。也许是出于年轻辅佐顺治登基,对自己这个儿子念念不忘,亦或者是对顺治心有惭愧。才留下了这样的遗嘱!

辅佐了自己一生的孝庄皇后,康熙当然不想违背她的遗愿。但是现在无陵可葬,只好把孝庄先行安置在“暂安奉殿”。但是一放就放了37年,这个不怪康熙,实在是没有办法。

顺治帝是孝庄皇后的儿子,但是在孝陵里面,最为尊贵的位置,已经是埋葬了顺治。如果现在再把孝庄安葬在里面,是乱了辈分。但是孝庄之前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自己作为孙子不能违背遗嘱,只好出此下策。

历经三朝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文皇后,死后为何停尸宫中37年?


Δ雍正

一直到了康熙去世,孝庄还是没有下葬,这就把事情留给了雍正。自己父亲康熙的陵墓已经选择好了,定址在景陵地宫,但是自己祖奶奶的地址还没有下落。下面就开始有大臣上书,要给孝庄皇后修建陵寝。

自己父亲康熙都没有解决,自己一个处理不好就会背上不孝骂名。雍正将大臣聚集起来,先歌颂了孝庄皇后的丰功伟业。然后引经据典,讲述了合葬的情况。又指出现如今大清国力蒸蒸日上,说明祖奶奶的停放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而且祖奶奶也留有遗旨要与顺治合葬,我们还是从了祖奶奶。

能在朝廷值班者,都是精明之人。雍正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群臣商量之后就请求在“暂安奉殿”建陵,雍正当即同意。至此停留了37年的孝庄皇后,才算是真正的安息了。

不是康熙不愿意安葬祖母,而是孝庄太皇太后死后留下一个难题给康熙。

康熙从小跟随孝庄太皇太后长大,感情超越了很多的祖孙,康熙对这个祖母也是非常的孝敬和尊重,一旦祖母有什么决定,康熙是必须尊照去办的,但孝庄太皇太后死前曾告诉康熙,自己死后不愿意葬回到丈夫皇太极的身边,而愿意留在顺治父子的身边,那么这个难题就来了。

按照大清的规矩,不管是皇后还是嫔妃,去世后都要与皇帝葬在一起,即便不是合葬,也要葬入妃园寝,不能离的太远。

孝庄太皇太后,因为儿子顺治帝登基,她的身份已经算是皇后,她死后应该与皇太极合葬,可她心里却舍不下儿子顺治帝,还放心不下孙子康熙,所以官方的说法就是孝庄太后舍不得顺治父子,就要葬在东陵。

康熙若是遵照祖母的意思去办,等于置祖宗的家法规矩不顾,若是不按照祖母的意思去办,就等于是违背了祖母的懿旨,也算是不孝,所以才迟迟未葬祖母,让孝庄太皇太后几十年没有下葬,到了康熙的儿子雍正才解决了这个难题。

谢谢邀请。

根据畅读文研院发现,康熙帝不安葬孝庄太后,而是出于两难的境地。

孝庄病逝后,曾嘱咐康熙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至于孝庄为何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一处,众所纷纭,畅读文研院不在此多加赘述。而根据大清早期的葬制,皇后无论死于皇帝前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同陵同穴。因此康熙非常为难,只能在清东陵外建一座“暂安奉殿”,先将孝庄梓宫停放于此,以便日后在想良策。

历经三朝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文皇后,死后为何停尸宫中37年?


这一停就是37年,终康熙一朝,也未能解决孝庄的陵寝问题。既然“暂安奉殿”已经建在清东陵,为何不进陵区,而仅是在陵外呢?

其一,大清祖制中没有单独给太后起陵的制度。

其二,顺治的孝陵位于清东陵内至尊无上的位置,而孝庄是顺治的生母,不论葬在任何地方,地位都低于孝陵,这与其辈分不符。

虽然终康熙一朝,未能解决孝庄的陵寝问题,但康熙经常去祭谒孝庄,平均每年0.74次,而且大都集中在冬季。他有意将谒陵安排在地冻冰封、难于行进的日子,是为了要在临近当年祖母与他诀别的时刻,去拜谒、慰藉孝庄,可见康熙对孝庄的感情至深。

历经三朝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文皇后,死后为何停尸宫中37年?


雍正继位后,认为自孝庄安奉“暂安奉殿”以来,国家昌盛,四海皆安,子孙繁衍,历数绵长,想必孝庄在天之灵极为安妥,“暂安奉殿”必是个风水宝地,于是将“暂安奉殿”改建成陵寝。因与沈阳皇太极的昭陵仍是一体系,故孝庄的陵名叫昭西陵,以此说明昭西陵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将孝庄葬在东陵陵区之外,以示区分。

最关键的是,在清朝,无论皇帝,还是钦点王公谒陵,都先从最高辈分的墓主人的陵寝开始。因为孝庄是清东陵中所有内葬人辈分最高的,所以在谒陵时,每次都必须先从昭西陵开始。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必经之处,而昭西陵位于大红门一侧,对于谒陵来说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再有,清朝以左为尊贵之位,昭西陵也正是建在大红门左侧,由此反映大清皇室子孙对孝庄的尊崇景仰之意。且从清东陵地势来说,右侧低洼多石,又濒临西大河,常有水患之虞,所以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也是理所应当。

历经三朝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文皇后,死后为何停尸宫中37年?


孝庄文皇后卒于1687年,死后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清东陵大红门东侧,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历经三朝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文皇后,死后为何停尸宫中37年?


为什么孝庄太后的尸体会停放了37年不下葬呢?直到雍正的时候才下葬,是因为康熙不孝吗?当然不是,康熙是顺治帝的儿子,他非常尊敬孝敬他的祖母孝庄太后,孝庄病危时,他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

康熙在诵读祝文时涕泪交颐,说:“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康熙从小就失去父母,是孝庄一手带大的,孝庄陪伴帮助康熙三十多年,康熙才有了现在的成就,康熙对孝庄是心怀感激的,他甚至愿意减寿来祈求祖母的平安。所以康熙并不是因为不孝没有安葬孝庄。

历经三朝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文皇后,死后为何停尸宫中37年?


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孝庄37年没下葬的原因:

1.孝庄有遗嘱,临终前她嘱咐康熙说:“太宗(皇太极)山陵(北陵位于盛京古城)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指顺治帝)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遗体运往盛京和皇太极合葬,而且我心里很舍不得你和你父亲,就把我葬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

那为什么康熙还不遵照遗嘱把孝庄葬入清孝陵呢?这么做的原因,并非是康熙不孝。而是因为顺治帝乃是孝庄皇后的儿子,孝陵范围内,最尊贵的地方已经建有顺治帝的陵寝,如果将孝庄皇后葬入其中,是乱了辈分。而孝庄皇后生前又不愿意于丈夫合葬,因此后世子孙只能重新寻找合适的地址,再建造一处陵寝。

所以孝庄的遗体就暂时安放在东陵边修建暂安奉殿(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雍正三年(1725年)世宗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动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将孝庄文皇后葬入地宫。

所以为什么孝庄在死后37年后才得以安葬就很清楚了。并不是子孙不孝,而是情有可原。

历经三朝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文皇后,死后为何停尸宫中37年?


在清朝的267年历史中,留给了我们许多谜团,包括顺治出家、太后下嫁等,至今史学界任在争论不休,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说到“孝庄太后宫中停尸37年不能下葬”的原因,就不得不说太后下嫁的历史谜团。

历经三朝撑起大清王朝的孝庄文皇后,死后为何停尸宫中37年?


究竟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至今史学界支持太后下嫁说的史学家,其一个重要的历史依据就是孝庄停尸37年未曾下葬,为什么这么说?假如孝庄未曾下嫁多尔衮,作为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母亲,她完全可以葬入昭陵,可是她为什么遗嘱不葬昭陵呢?

就是因为这样一个遗嘱,就连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都束手无策,可见难度之大,最后还是雍正皇帝,发明了祖孙合葬,才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孝庄太后才入土为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