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會讓小兵韓信做大元帥?

肆草堂主人


劉邦拜小兵韓信為大將,眾所周知是因為蕭何力捧韓信的結果,這其實只是表象,事實上劉邦對此有全盤的考量,既有軍事上的目的,也有政治上的目的。

軍事上

蕭何和張良都極力推薦韓信這個人才,能被蕭何和張良同時看上的,當世能有幾人?何況蕭何對韓信還有“國士無雙”的極高評價;而且漢軍雖然戰將不少,但沒有真正能統領全軍進行大兵團作戰的帥才,既然蕭何和張良都認為韓信才堪大用,基於對蕭何和張良的瞭解,劉邦認為可以讓韓信試一試。理由有三:其一、韓信籍籍無名又沒有實戰經驗,正好可以麻痺敵對勢力尤其是項羽,以此示弱引起各路諸侯輕視;其二、韓信在項羽身邊呆過,對項羽的性格特點和軍隊的優劣有一定了解,後來劉邦和韓信的談話可以印證,韓信確實對項羽非常瞭解;其三、漢軍諸將多為劉邦心腹,韓信沒有根基,他雖然被拜為大將,但仍然在劉邦的掌握中,劉邦能讓他上去,也分分鐘能讓他下來;

政治上

蕭何為了韓信連招呼都不打就跑,如果劉邦還不用韓信,說不準哪一天韓信真的拉著蕭何跑了。這才是劉邦最擔心的,所以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劉邦也要重用韓信。其一、對內體現了對蕭何的絕對信任和授權,為蕭何後來穩定大後方樹立了權威,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礎。對外則釋放了用人不拘一格的策略,對吸納人才有積極意義;其二、通過拜韓信為大將,劉邦可以檢驗漢軍諸將的忠誠度以及他對漢軍的掌控度,事實上一開始很多漢將並不服韓信,後來因為劉邦親自拜韓信為大將,眾將才不得不服;其三、韓信是蕭何極力舉薦的,如果韓信恰如其分,自己落得從善如流、知人善用的美名,如果韓信名不副實,只能說明蕭何眼光有問題,跟他劉邦沒多大關係。

基於以上多方面的考慮,劉邦才決定拜韓信為大將,這個決定充分說明劉邦具備超人的智慧,遠非常人所能企及。


湘野狂客


劉邦沒發跡前只是個社會底層的混混,但他的腦子卻又是十分的聰明,他對那些身居高位但又沒什麼真本事的人是十分的鄙夷,即便在親眼見到秦始皇時,他想到的也只是“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一副欲取而代之嘴臉。

自視甚高,蔑視權貴的傲氣已經滲透進了劉邦的骨子裡,他是不會以社會地位的高低來判斷和使用人才的,所以對破格使用韓信不存在心理障礙。

再就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老弟兄們能力有限,衝鋒陷陣還可以,但要指揮千軍萬馬戰必勝攻必取,那就別指望了,這些粗人還真沒有一個人能勝任大將軍一職。

而蕭何和張良等謀士也只能運籌幃幄,對親自指揮大兵團作戰則是外行。

使用韓信不僅可以讓那些基層的軍官和士兵看到加官進爵的希望,從而提高戰鬥力。更為重要的是,這個位置上萬萬不可出現當初任用雍齒那樣的失誤,韓信做為新人,相對來說要更容易控制。

使用韓信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避免內耗,樊噲、周勃等人資歷和帶兵能力均相差無幾,任用其中任何一個人為大將軍,其他眾將都會產生牴觸心理,將產生可怕的內耗,而使用韓信則可避免此問題。

韓信又是蕭何和夏侯嬰極力推薦的人物,劉邦最大的特點就是能聽得進勸告。

能讓蕭何和夏侯嬰佩服得五體投地的人,在劉邦的印象裡好像還從來沒有過,既便是對劉邦本人,他倆也不曾有過這樣的欽佩表現。

劉邦是以會用人而聞名於世,否則韓信也不會拋棄如日中天的項羽而來投奔失魂落魄偏居一隅的漢王。

所以,當蕭何氣喘吁吁的將韓信追了回來的時候,劉邦才認真的重新審視韓信。

劉邦是個大手筆的賭徒,既然蕭何和夏侯嬰都看好了韓信這個賭注,他就沒理由不賭上一把。

劉邦清醒地知道,如果再沒一個帥才來力挽狂瀾,以自己的現狀很難再有出頭之日。

所以當蕭何把韓信這棵救命稻草拋給他時,他雖存有疑慮,但絕不會放棄,一個溺水的人是不會放過任何活命的機會的。


大河橋下流


韓信拜將,主要受到丞相蕭何舉薦!

劉邦多次面對蕭何舉薦,都並未重用韓信,很重要一點是凝聚軍心,因為漢軍前往蜀地士氣低落,軍中換將不僅將領有異心,連普通士兵也會產生不安,劉邦漢軍依靠將領征戰多年,沒有空缺留給韓信,若貿然換將會留下“忘恩負義”的罵名。


蕭何與夏侯嬰舉薦韓信,源於韓信戰陣兵書對答如流,更曾在霸王項羽帳下為幕僚,未來漢軍劉邦主要對手就是項羽,韓信對項羽的軍事戰術極為熟悉,“知己知彼”絕對是戰勝楚國的專業人士,如果被其他諸侯獲得,將會成為漢軍潛在威脅,重用韓信利大於弊。

劉邦想給韓信校尉,蕭何不同意,加封為將軍,蕭何仍不滿意,因為蕭何知道漢軍內部抱團,韓信易被排擠埋沒才能,以辭職迫使劉邦加封元帥,並且隆重登臺拜將,徹底滿足韓信的虛榮心,使韓信東出“十面埋伏”擊敗項羽,成為西漢王朝“漢初三傑”,都要感謝伯樂蕭何舉薦。

劉邦曾顧忌韓信忠誠及漢軍將領感受,蕭何竭力舉薦堵住漢軍將領的不滿,劉邦信得過蕭何識人之能,卻終究忌憚韓信的能力和忠心,史籍上便能看出,韓信雖然為統帥,但漢軍實權仍掌握在劉邦手中,劉邦對韓信仍是利用關係,隨著項羽敗亡,韓信的結局已註定。

推薦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