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需要空洞的說教嗎?你如何看待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所採取的方式?

王營評教育


道德教育要不要說教?比如“勤勞”,如比“誠信”比如“仁智禮義……”等觀念,為什麼要勤勞,勤勞的好處,懶墮的壞處,要不要誠信,誠信與謊言的差別……甚至於“善意的謊言與策略性的欺騙……”民貴與君輕,水與舟的關係……等等,都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的。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從呱呱落地開始,就在觀察世界,認識世界,建立“三觀”。我從哪裡來?我來幹什麼?我向何處去?……如果沒有人告訴他們這些道理,單靠他自己單打獨鬥,開天劈地既是不可能的也是無法完成的。這中間既有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形成自我,完善自我的知識積累,同時也就構建了他的“獨一無二”的個性,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品德形成。

我們的教育把“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強調了它們之間的統一性,同時強調了德育的重要性。我們當小學生時講“五好”,大家爭當“五好生”,後來我們當了老師,不知道怎麼就變成了“三好”,教育學生要“思想好,學習好,身體好”,要求學生們爭當“三好生”。到了大學擴招之後,口號仍然是“三好”,但評三好的條件慢慢地成了“學習成積好”,一好遮百醜,一好代三好,於是連“空洞的道德教育”也拋之腦後了。

本人已退休二十年了。不知從何年何月開始,教育和教師成了中國最大的爭議問題之一。在諸多爭議之中,到底要不要德育?如何進行德育?光喊一些口號或僅僅是進行一些空洞的說教就算是德育嗎?諸如此類問題其實已經喊了多年,正確的答案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但是新形勢下的“形式主義”與“實用主義”已經形成了鋪天蓋地之勢,牢牢地把持了各個方面,幾個教師或幾個明白人說了不如不說,說了也是白說,說那些廢話有用嗎?

我們的教育也曾有過輝煌,中國的教育自有它“知行合一”的優良傳統,身教勝於言教,教育必須與勞動相結合,知識分子勞動化,勞動人民知識化……這些行之有效的優良傳統及黨的教育路線的全面踐行是回答此一問題的正確答案。

坐而言莫如起而行!明白教育方針的人只要按黨的教育方針辦,諸多教育亂象自可不攻自破!


涇渭分明29


空洞的教育是指:只有單純的理論說教,而沒有具體的實踐體現。教育是理論和實踐科學的結合,單純的理論和實踐都談不上科學的教育。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一個孩子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品德規範,就很難受到別人的信任與尊重,也就很難立足社會,很難有理想的發展!學校的理論課是引領,家庭和社會的生活就是實踐。

不要單純的認為有學校,孩子就可以成才了,不是的。學校的理論和家庭生活的實踐是密不可分的教育系統。沒有理論的引導,在實踐中就容易多走彎路,沒有生活的實踐,理論就流於形式,泛泛而談,陷於空洞的教育歧途。

所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的,教育是否流於空洞的形式,家長和老師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你認為教育是空洞的,說明你對孩子的教育是一片空白,也不會得到正真教育的回報。家長的認知直接導致孩子的認知,代代相傳,悲哀何時了!!!!



元之教育


道德教育需要空洞的說教嗎?你如何看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所採用的方式?

路過隨想

道德教育不是靠哪幾個機構、哪幾個人參與教育或採取什麼方式教育能夠收到成效的,它應該是一個全環境的、系統的教育工程的管理與運行,才能夠得以完成的。

談得道德教育,就應該瞭解到人,瞭解到人就應該從人之初的本性開始進行認識與瞭解。這樣首先就做到了有的放矢,不然都是表面做文章,得不到真正的解決。

人之初性本什麼?歷代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爭論,且爭論不下,幾千年了,仍然沒有結論。掙不清楚了,乾脆說這種爭論沒有意義,撇開了置之不理。我認為這是不對的,連是個什麼樣的根都不知道,怎麼能治好葉或莖的病呢?因此,我認為:“人之初,性本私”,因為人出生即初,人出生到三歲是沒有記憶的。那麼,看看人從0~3歲的行為就明白了,完全動物的屬性,動物的本能,索取的本能,不管不顧的索取滿足自我成活的本能,也就是自私的本能(其實這種本能從胚胎在母體內著床就存在了)。故,“人之初,性本私”。正因為性本私,所以出生後的人就應該接受教育,這個時候的教育不是知識教育,而是側重點在道德方面的教育。通過道德教育來調出人性中的“善”,長時間的道德教育,將這個調出來的“善”在人性中得以固定下來。用人性中的“善”來抑制人性中的“私”,致使“私”得不到膨脹,只有這樣,人性才能自然而然的自律自己,實現積極向善的可喜局面。

人3歲以上,才開始記憶成長與成熟,隨著記憶的成熟,思想也開始慢慢地走向成熟。有了思想,人才能脫離了“低級動物”的稱謂,走向“高級動物”。“低”與“高”不就是取決於思想嗎?由此看來,道德教育最佳的時間段,就是現代人最不注意的一個階段,即幼兒園階段。後來雖說把幼兒教育列於了教育範圍,但沒有充分的認識的這個時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假使認識了,它也就會將幼兒教育列入“義務教育”的範疇。反過來,列入了市場經濟的營運範疇。這樣看來,把道德教育交給學校來解決,真是難為學校了,學校除了空洞也就只剩下口號了。

有人回提問,原來沒有幼兒園這個環節,學校不是一樣培養出來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來嗎?對,我不否認。但是,我想說一句武漢最嚴厲且不帶髒字一句評語:“沒有家教”。讓大家體會體會,體會出來了嗎?這句話其實很重,一方面指責本人不道德的行為,一方面連帶家庭也給帶入了家庭沒有教養。這又說明什麼問題呢?這說明那個時候雖說沒有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是很嚴峻的,看看很多名人中的“家訓”或“家戒”就知道了。

現代人,你要是罵他“沒有家教”,他會怎麼回答你?他會回答:“沒有家教就沒有家教,要你管”?通過這段比較,應該有了鑑別了吧。

今天就聊這麼多,要想把道德教育全部聊完,不是一兩句說得清楚的,故,把學生的道德教育交給學校,學校的位置應該好尷尬,好尷尬的。

個人觀點,不見得正確,希望得到指正。謝謝你的提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