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八公的故事》:三刷哭三次,一只狗凭什么让我泪流满面?


昨天夜里,我忍不住打开电脑复刷了一遍《忠犬八公的故事》,作为一名“爱狗人士”,这部电影不出意外地又赚满了我一公升的眼泪,但在感动之余,我的内心萌生了一个疑问。

要知道,在如今的电视电影中,观众们看过的狗血老套情节实在太多,一个导演想要利用煽情来赚取观众的眼泪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电视剧为了感动观众,演员们也是使出了12分的力气,时而喊得撕心裂肺,时而哭得梨花带雨,可观众们不但不买单,甚至被逗得花枝乱颤。而《忠犬八公的故事》,讲述的不过是一只不会说话、更不会哭的狗,又凭什么让我泪流满面呢?

回顾整个影片的叙事架构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单线故事,从八公与帕克的相识相伴,到帕克去世后八公的默默守候,整个故事中几乎看不到导演刻意渲染悲伤的场面,甚至当帕克意外死去,她的妻女都伤心落泪时,我们也并没有觉得很悲痛。可电影的后20分钟,故事仅通过客观地展现一只“毛孩子”坚持每天到火车站等待主人的归来,却赚足了场外观众的泪水。

自1987年,八公的故事被日本人第一次搬上荧幕,到后来09年又被美国人翻拍,两个版本的电影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豆瓣评分都在9分以上,说明这部老电影时至今日,依旧是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催泪之作,并愿意为故事的剧情买单。那么,这个并看似并不复杂的故事究竟有何魔力能让我们看一次哭一次?现在,不如让我们暂时忘记悲伤,用理性的思维来重新审视这部电影,我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通过对镜头语言、配乐运用及情节发展三个角度的分析,为大家深入解读导演究竟是如何做到让一只狗令观众动容的。


《忠犬八公的故事》:三刷哭三次,一只狗凭什么让我泪流满面?


一、从镜头语言的角度分析:人类视觉穿插狗狗视觉,黑白镜头增强视觉冲突力,拉近观众与电影的距离

美版《忠犬八公的故事》虽然承袭了原版的大致内容,但美版故事在表现手法上却并非照搬不误。原版电影更偏重于用人对狗的态度来侧面展示八公的境遇,而在美版故事中,导演大胆地在情节中穿插使用了八公的第一视角镜头,更直观地展现了一只狗眼中的世界。

第一视角下的黑白镜头不但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视觉冲击,而且强烈的代入感能使观众对八公的世界产生更多共鸣。下面,我就几个影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第一视角镜头,为大家逐一剖析八公在不同的境遇下,为观众带来的视觉体验。


(1)八公三次透过门上的缝隙观察外面的世界

每当八公被帕克关在的狗屋中,它都会透过门缝来观察外面的世界,漆黑的木板挡住了观众大部分的视野,只能看到不远处明亮温暖的房屋,与这个镜头类似的画面在影片中重复出现了3次,虽然画面大同小异,但每一次的出现给观众带来的感受各有不同。

①镜头第一次出现:

在八公初次来到帕克家中时,他因为被房子的女主人所不容,于是被独自关到了这个陌生又狭小的空间,四下里静得可怕,这个镜头给观众带来的是身处黑暗环境中的孤独与恐惧,此时的八公极度渴望回到那个温暖的房子里。

② 镜头第二次出现

这个画面出现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外面狂风呼啸,狗屋的门被吹得“哐哐”作响,镜头凸显出了八公独自在外受到风雨侵袭的可怜与无助,它只能委屈地趴在狗屋内,期盼主人能想起它。

③ 镜头第三次出现

画面出现在帕克去世的前一夜,这一次,八公透过门缝看到屋内的灯全都熄灭了,且镜头不如前两次平稳,来回晃动的画面表现出了八公内心的不安宁,预示着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忠犬八公的故事》:三刷哭三次,一只狗凭什么让我泪流满面?


(2)八公与迈高的互动,呈现出狗的憨态,并侧面反映主人公的重要性

这个画面显得很滑稽,当时,主人公帕克正一边烤肉一边向八公介绍他的女婿迈高,可在八公的眼里却始终只有帕克手里的烤肉,而烤肉刚好挡住了迈高的身影,说明八公并不在乎迈高,也不想知道他是谁,表现出了八公身为一只狗的憨态可掬。


《忠犬八公的故事》:三刷哭三次,一只狗凭什么让我泪流满面?


在这个画面中,迈高拼命想让八公听从他的指挥去捡球,但八公根本没把迈高放在眼里,我们通过镜头可以看出,迈高永远只在八公视线的边缘部位,目光的中心却始终落在帕克身上。这一点形象地表达了帕克在八公心目中的地位与它对帕克的爱。


《忠犬八公的故事》:三刷哭三次,一只狗凭什么让我泪流满面?


二、从配乐应用的角度分析:影片利用钢琴曲的“轻重缓急”传达狗狗的内心百态,引发观众的共情心理

影片中的主人公帕克是一名钢琴教授,钢琴伴随着教授的一生,而导演又大量地运用钢琴曲充当背景音乐来替代描述八公的内心世界,这时,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帕克和八公是无法分割的一个整体。

钢琴曲代表着帕克,八公的一辈子都献给了帕克,而帕克也无时无刻不陪伴并影响着八公。正如帕克临死前手里仍紧紧握着的那枚玩具球,玩具球代表着八公,在帕克走向生命的最后一刻时,也只有八公陪在了他的身边。

在电影中,每当八公在行动时,钢琴曲都会适时响起,且轻重缓急各有不同。例如:当八公第一次遇见帕克时,背景音乐缓缓而起,带着些许试探与期盼,让人感受到了初遇的美妙;当八公想要挽留帕克,第一次与帕克玩捡球游戏时,音乐声便带着急促与不安之感,表现出了八公内心的焦虑,也预示着危险的降临;当八公日夜不变地在火车站守候,音乐变得特别缓慢,表现出了八公内心的思念与悲伤……

大概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威力,八公虽然不会说话,但这并不阻碍我们在不同境遇中感受它的情绪起伏。观众并不是傻子,有时候过多的解释反而显得累赘,恰到好处的配乐却能轻易地引发观众的共情,使八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为立体。

《忠犬八公的故事》:三刷哭三次,一只狗凭什么让我泪流满面?

三、从故事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用故事细节还原现实生活,用剧情反转引爆观众情绪,用狗狗的品格触动人类心灵

人们常说:飞得越高,摔得越重。这种两极分化的心理落差感放到这部电影中再贴切不过。不得不说,导演真的很狡猾——他在影片的前半段极力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美好的梦境,让观众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尽情地沉浸在帕克与八公相亲相爱的场面中,而下一刻,这种飘在云里的快感却毫无征兆地出现了断层,使我们一下跌入了情绪的谷底。

我们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与否,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能否找到让读者产生代入感和共鸣感的地方。那么,电影是如何通过故事情节来带动观众的情绪的呢?

首先,电影来源于生活,以小见大,要注重细节的表现,让观众打心底相信并代入这个故事。比如,八公调皮地咬坏了女主人的作品,这个细节就很真实地反映了一只狗的常态;还有帕克与八公相处时,为了教八公捡球,帕克以身示范,这一幕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能看到,大多数的观众都在这时好像看到了平时训练宠物的自己。

其次,在高潮到来之前,导演一直在试图帮助观众积累情绪爆点。要知道,任何情绪的爆发都是经过多重事件叠加累积而来的结果,观众在前期酝酿和投入的感情越多,最后爆发出来的力量也会越强。这就是为什么电影后20分钟,观众们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故事的反转使观众的情绪达到高点并爆发了。


《忠犬八公的故事》:三刷哭三次,一只狗凭什么让我泪流满面?


最后,八公用它的行动体现出来的品格打动了我们,而导演又在电影中用了反讽的手段将这种品格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狗并不同于人,在它们的世界里,只要主人对它好,它们就会对主人报以绝对的专情,你许他十年,它便许你一生,且永不背叛。而人则相差甚远,人类时常见异思迁,即使是相伴一生的爱人,也不能保证在另一半死去后还一直固守原地,坚守这份感情;人类有时候付出的感情也有可能是被利欲熏心,电影中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以及摆摊的老头都是讽刺人类贪欲最好的写照。不求回报的坚持对于人类来说真的太难了。


结语


八公的故事无论看几遍,都会让我们为它的坚持与守候感动,又为人类的不忠与势利而感到羞愧。好在到了影片的最后,八公终于等到了帕克,帕克也将它接去了天堂,这才给了观众一丝丝的慰藉。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狗狗都有一个别名叫做“八公”,愿所有选择了接纳它们的主人都能始终如一地爱它,因为当在它踏入家门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做好了为你奉献一生的准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