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白出身貧寒,在詩歌創作上還能取得巨大成就嗎?

眾所周知,李白家中非常富裕,雖不是豪門大族,但廣有田畝,其父還兼營商業,因此家底殷實,資材頗多。因此,李白在青少年時代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據他自己說,“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這在那時候,算是很了不起了。

如果李白出身貧寒,在詩歌創作上還能取得巨大成就嗎?

如果李白出身貧寒會怎麼樣,還會做出那些流傳千古的詩篇,令後世仰慕麼?

這就得說說唐代的基層教育了。

今日關於唐代教育的資料非常少,唐代的識字率到底有多少也不清楚。但清代後期,識字率尚不到百分之二,唐代的識字率可想而知是個非常低的數字了。

當然,識字率雖低,唐代鄉間還是有識字的人。白居易在《與元稹書》中說道:“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裡,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僕詩者。”受大環境影響,這些識字這還喜愛詩歌,這的確可喜。

不過,鄉村識字者估計真的不多。日本和尚空海來大唐遊歷學習,對唐朝教育的發達十分羨慕,讚賞說:“大唐城,坊坊置閭塾,普教童稚;縣縣開鄉學,廣導青衿。”

空海的話,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城裡每個街道都有學校,鄉下地方每個縣都有鄉村學校,以方便兒童讀書識字。

對來自日本的空海來說,這是不敢想象的,太厲害了。但對今日的人來講,這就太low了。每個縣有一個鄉校就可以稱“縣縣開鄉學”,但一個縣開一所鄉學,招收三、五十兒童入學,顯然無法讓所有兒童都能上學。

事實上,古代的農業社會,貧寒之家很少考慮子弟讀書。一是學校太少,很難就近入學,到幾十裡外入學,住宿飲食等難以解決。二是貧寒之家靠土地吃飯,缺少勞力。稍大些的孩子就得幫大人耕地種植,或者做些牧羊放牛類的活兒。

如果李白出身貧寒,在詩歌創作上還能取得巨大成就嗎?

即便假設李白所在的村子條件好,恰好附近就有私塾,李家也重視孩子的學習。但那時候的私塾,其教材也就是《論語》、《孝經》、《千字文》、《兔園冊》一類。李白想讀更多的書,對不起,沒有的,想觀奇書更不可能。因為那時候的書籍太少了。

古代紙張完全是手工製作,量少價高昂貴,加之印刷技術落後,靠人工雕版印刷,書籍既少售價自然更高。貧寒人家想購置給子弟學習用的書籍,經濟上根本負擔不起,孩子能認識常用的漢字,多少知道些道理,與人打交道不被哄騙,這就算很不錯了。至於說考秀才、舉人、進士,貧寒之家是不敢有這個奢望的。

所以,李白若出生在貧寒之家,即便僥倖入學啟蒙讀了點書,但沒有條件博覽群書,也沒有財力支持他出川四處交往遊覽。即便他才氣橫溢,但讀書少就無法借鑑前代詩文創作的經驗,不交往遊覽,眼界難以開闊,見識的只是村莊周圍的人與景物。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偶爾寫出幾首驚豔的詩詞,也難以廣為人知。

何況貧寒之家的環境,不可能給李白很多閒暇時間,他早早就得參加勞動,耕作種植,否則全家的吃飯穿衣就是問題。如此這般,李白要成長為受後世敬仰的詩仙,也就沒有可能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