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琉帝王故事》

《明朝中琉帝王故事》

作者:孟豐敏


五百多年的中琉友好交往中,明朝派正副使到琉球冊封“琉球國中山王”共15次。那麼,明朝時期的琉球和中國是如何建交併一度發展成為“萬國橋樑”的呢?這就要撕開琉球歷史來說,並可見琉球國中山王和明朝帝王之間的精彩故事,又可發現福州在中琉關係中的重要作用。

察度王時代

琉球錄裡,閩人、福匠都是指福州人。三山、福郡、福建則指福州。琉球和福州之間的活動究竟如何開展呢?故事要從琉球的三山時代說起,那時已是元朝晚期,一個叫察度的按司經歷非同尋常,傳說他父母的故事與中國的神話傳說《天仙配》一樣。

察度的父親是個無力娶妻的窮小子,卻在河邊豔遇一個下凡沐浴的天仙,偷看天仙洗澡後私藏了天仙的衣服十幾年,直到兒子察度長大成人了,察度的天仙母親才找到自己的衣服,義無反顧地迴天去了。緊接著,乞丐一樣到處流浪的察度卻大大咧咧地闖進一位按司(諸侯)家裡向他才貌雙全的女兒提親。由此可見虎父無犬子,父親配天仙為妻,兒子再不濟也要娶個人間公主為妻。

這位按司女兒也目光獨特,看不上皇親貴族,偏偏覺得察度容貌言行異於常人,必成大器,便親自說服父親後嫁給了察度。察度倒也有骨氣,不讓妻子帶父母的財產來他家。誰知公主妻子竟也欣然應允,大概覺得這樣的冒險也是蠻刺激有趣的吧,就徒步跟著一窮二白的察度到他窮困潦倒的家裡去,此時奇蹟發生了,察度家的柴火堆裡竟堆滿了金子。這公主妻子立即呆若木雞,沒想到自己是天生的富貴命啊,嫁了一個比自己父親更富有的男人。接著,察度蓋了一座金宮社,讓公主妻子繼續過她的富貴生活。但公主妻子獨具慧眼,察度的確與眾不同,不管他的這筆第一桶金是怎麼獲得的,他沒有全部用來個人享受,而是用來資助窮人,墊高了自己的社會身份和地位。百姓覺得察度十分了不起,就異口同聲地要求廢了5歲無法治國的世子,擁戴逆襲成功的屌絲察度為君。這個傳說實在是太神奇了,但記錄在案成為國史,不得不令人佩服察度王的過人之處。

而屌絲逆襲成功後,一般都要編造一個了不起的傳說為自己的逆襲貼金,比如母親是仙女下凡,並藏了一筆金子在家裡留給他娶妻生子、衣食無憂。這是人類歷史上各國政治野心家從田野泥土中爬上國王寶座時都要“洗腳”“擦腳”的規定動作,否則無法掩飾他那雙來自田野的泥巴腳,無法顯得自己光芒萬丈、與眾不同。而古代崇拜神祗的愚民們也都喜歡領導者是天之驕子,自己出身無法與國王比擬,才心甘情願地被奴役。但察度厲害在於他不僅口才好,會編故事,還很善於經營自己的人生,步步為營、一步不差。察度王建立察度王朝後才是他大展宏圖時。他想吞併山南、山北並統一琉球群島。這時他最需要的是武器。

這時中國國內是什麼情況呢?元末以來倭寇日益猖獗,不斷騷擾東南沿海。朱元璋建國後擔心張士誠與方國珍的殘餘勢力與倭寇勾結破壞他的統治。為了打擊殘餘反明勢力,穩定江山,朱元璋在1368年(洪武元年)派遣使臣到日本、高麗、占城四國,通告他們明政權已建立,希望各國奉其為正朔。那麼這些國家搭理朱元璋了嗎?

洪武二年(1369年),高麗、安南、占城均派使節來賀,結果琉球和日本不理不睬。先說日本是怎麼擺譜的。1369年(洪武二年),明初朱元璋派使臣去日本通告大明朝成立時,日本正處於南北朝分裂時期。南朝執政的懷良親王非但不理睬明朝,還殺了明朝來的使臣,對朱元璋征討日本也不以為然。

日本這麼傲慢,沒把朱元璋的命令當回事,朱元璋自然氣得不行,寫了一封詔書派行人司行人楊載出使日本,通告大明建國的消息。朱元璋的詔書譴責倭寇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命日方嚴加取締並早來稱臣朝貢,否則將出師討伐云云,口氣相當強硬。結果南朝的徵西大將軍懷良親王想起“元寇襲來”的往事便嗤之以鼻,也回覆了一封措辭強硬的信頂回朱元璋,不僅如此,還囚禁了楊載、吳文華等使臣,斬殺了5名隨員。

朱元璋事後冷靜想想,覺得懷良親王的回信內容比較有理,第二年又選派倭亂重災區的山東萊州同知趙秩為正使,對日交涉禁倭事宜。這次懷良親王看明朝的詔諭言辭溫和了,考慮貿易好處就派遣僧人祖來赴大明奉表稱臣,進貢馬匹和方物,並送還被倭寇擄掠的浙江沿海百姓70人。但1372年(洪武三年),懷良親王就退隱了。

1372年(洪武三年),出使過日本的行人司行人楊載又被朱元璋派去琉球三國發布詔諭,要求琉球稱臣朝貢。這是明代第一次遣使琉球。結果察度王不予理睬頓時惹怒了朱元璋,準備征討察度。察度不敢惹朱元璋,特別是這群島尚未統一時,更不能給自己增加更強大的敵人,趕緊寫信派遣弟弟泰期赴中國嚮明太祖朱元璋奉表稱臣。1374年(洪武五年)朱元璋又派楊載去中山國正式冊封察度為 “中山王”。從此,中山國正式通中國,翻開了人文維新的新篇章,而且此後成為中日貿易的重要樞紐站。可惜楊載沒有記錄他出使日本和琉球的情況,否則將成為重要的外交歷史記錄。

1373年(洪武六年)朱元璋寫的《祖訓》裡把日本列為不徵之國的名單中。朱元璋為何把日本列為十五個不徵之國之一呢?這和元代吳萊寫的《論倭》有關。吳萊認為征討吞併日本是下策,只能用外交手段來解決倭寇問題。這就是明初中日發生外交關係的主要原因,中國需要日本聯合抗倭,而日本國內戰亂,南朝不願抗倭,且通過倭寇得利而惹怒朱元璋。日本方面,向大明朝貢的目的是為了貿易。那時的日本各大名、寺社以爭取入明朝貢當作營利之機而激烈競爭,尤其北朝徵夷將軍源義滿樂與中國通商以緩經濟危機。

1383年(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因潛謀叛逆而被殺,朱元璋藉此徹底廢了丞相之位。當年四月,日本的懷良親王過世。1386年(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對日本徹底失望,日本南北朝都無法協助朱元璋抗倭,而且聽說有日本僧人假借朝貢卻聯合寧波衛指揮林賢謀反。為了防倭,朱元璋被迫採取下策閉關自守,下詔斷絕與日本的朝貢關係,切斷和日本的政治、經濟聯繫。這時最緊張的則是日本各大名主,因財路斷了,才會發生嘉靖年間的爭貢事件。

按照吳晗著述的《胡惟庸黨案考》所推斷,胡惟庸通倭不過是朱元璋罷丞相、拒絕日本進貢,防止倭寇騷擾的一個藉口。胡惟庸黨獄事件前後延續十四年,株連四萬餘人,影響大明幾百年的對外政策,尤其對日本,並因此影響到琉球。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日本北朝足立義滿將軍以武力統一了全國,結束了南北朝對峙的狀況。日本商人,特別是博多商人便要求日本政府和明朝建立正常的貿易關係。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重新修訂《祖訓》,說明不徵之國日本表面朝貢實際有詐,暗通奸臣胡惟庸,圖謀不軌,子孫都要拒絕日本進貢。

但1401年(建文三年),足利義滿將軍遣使赴中國,在國書中奉大明正朔,稱臣納貢,並推動同明朝的勘合貿易。但建文帝執政時期因守《祖訓》而對日本態度冷淡,到朱棣登基時,準日本通貢明州(今浙江寧波),並予以熱情接待,從此允許日本十年一貢,每次定為船隻4艘,人數200人。應明政府的要求,足立義滿將軍出兵打擊倭寇。永樂五年(1407年)、六年(1408年),日本均派出使節入貢。永樂帝朱棣賜足利義滿將軍“日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將軍回書自稱“日本國王,臣源義滿”,由此正式承認日本為中國的藩屬國,直到明朝滅亡為止。 然而中間也有多次反覆的過程,足立義持執政時期,日本各地武士勢力反對足利幕府(室町幕府)壟斷與明朝的貿易,因此與明朝的朝貢關係又中斷了。中日關係一中斷,夾在中日之間的琉球才有機會在明中葉成為“海上馬車伕”、“萬國橋樑”。

在朱元璋寫的《祖訓》裡,記載的不用軍事征討的國家中也包括了正南偏東的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可見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時,琉球國分為兩個。大琉球國應該就是指察度王所統治的中山國和附屬諸侯島嶼。

察度王時期的琉球與日本之間也有一些貿易往來。在嚮明朝納貢稱臣的同時,察度嚮明王朝大量購買鐵器來製造武器和農具,發展生產和軍事。精明強幹的察度的確振興了中山國,使中山國成為三國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但是與中山國分庭抗禮的山北、山南都不服從,依然與察度統治的中山國攻戰不息,同時也向朱元璋奉表稱臣。朱元璋就寫信給這三個國王,詔令他們息戰而且分別贈予厚禮。這三個國家果然就相安無事地各自發展。後來中山國因為有兩個島來納貢稱臣而日漸強大起來。

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將俘虜的北元皇子地保奴流放去了琉球。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察度王雅慕大明國文教,傾慕華風,請求琉球的通事(翻譯)兩名來華學習。這兩個通事都是福州河口人。察度王向朱元璋彙報說:“通事程復、葉希尹二人,以寨官兼通事,往來進貢,服勞居多,乞賜職加冠,使本國臣民有所仰止,以變番俗。”

朱元璋欣然同意了察度王的要求,歡迎通事來學習,正好對琉球人才進行統一的思想教育。不僅如此,朱元璋還賜十八姓的閩人去琉球,做什麼呢?《中山世譜》的察度王一章記載洪武年間共三十六姓氏到琉球,教琉球貴族子弟、優秀人才學習音樂、制禮法,改變了當地的風俗,致使出現文教之風。但冊封副使福州人謝傑的《使琉球錄》裡記載的是洪武和永樂年間各送十八姓閩人到琉球,合起來共三十六姓,其中主要是福州河口人。《閩都別記》裡也記載:“永樂帝遣太監柴名山、副使阮良賚敕冊封尚巴志為琉球國中山王,並賜尚姓。自是琉球有姓,請封冊立之始。前洪武年間,賜琉球國閩人十八姓,至永樂中,又賜閩人十八姓,二次共三十六人為大夫等官。夷官有姓,乃自此始。”《閩都別記》和謝傑的《使琉球錄》一起證明了這三十六姓是分為兩次派遣的,而且都是去琉球當官的。

《閩都別記》記載,其實早在漢晉末,福州前往琉球、日本和東南亞航海貿易的商人已經很多。唐宋時期,琉球也曾和中國有朝貢關係,但維持時間很短。這些冒死前往琉球貿易的閩商為了生活“恬波濤而輕生死”,而那時航路兇險,不少人有去無回,為了保全性命和財產,有的人就乾脆留在琉球生活了。所以,朱元璋出於利益和外交考慮,順便把福州經常去琉球的商人賜給琉球,讓私人貿易變成合法的官方貿易,個人裡通外國也變成合法的政府性質的勞務派遣和移民,從而也防止了海上私人軍事力量變成海盜而影響明朝國家安全。而這也是福州和琉球之間聯繫更加緊密的重要原因。

察度王時期開始,閩人帶來的五月端午節龍舟競渡也成為琉球的固定節日。察度王可謂是目光遠大的君王,不僅派人去學習,也在那霸設讀書、講學、弘道、研究之所的“明倫堂”及於王城北建鄉學以興教化、育人才,而後琉球華文文學蒸蒸,形成彬雅之風。此後,琉球國也長期向中國學習文化、貿易,在明中葉一度發展成文明富饒的國家。

察度王在位46年,75歲壽終正寢,後由其兒子武寧繼承王位。可這太子即位後,想得到明朝的認可,繼續通商貿易,就必須派人請明朝皇帝給察度王賜封諡號,再派冊封使以欽差的身份來琉球冊封為王才算數。在琉球人眼中,即位的太子能得到明朝冊封,也是至高無上的榮光。武寧是第一個在琉球舉行冊封大典的中山王,而且建了天使館來專門接待從天朝(中國)來的使者,簡稱天使。這樣的冊封一直從明初延續到清朝同治年間1866年為止,一共有24位欽差冊封使親自到琉球諭祭故王,冊封新王。

武寧繼任後卻無意替他父親察度實現國家統一的夢想,而是想方設法滿足個人享受,荒淫無度,結局是他自己也想不到的謝罪遁隱,而且從此音訊全無、了無蹤跡,當地百姓和史學家挖地三尺也找不到。他為何遁隱呢?因為此時山南國出現了一個重要人物——尚思紹。

尚思紹是大城按司的外甥,人稱“苗代大親”,為人資質純厚,情商很高,被百姓推戴為山南國的佐敷按司。這個同樣貴為王族宗親的佐敷按司尚思紹生下了一個智謀雙全的孩子,從此改寫了中山國的歷史而且讓父子名字永彪史冊。這個孩子就是著名的巴志。

福州的琉球遺蹟很多,比如澳門路上的林則徐祠堂,在明朝是福建市舶司。道山路的八旗會館是文人雅集的西園,是駙馬爺的府邸、是太監們招待琉球貢使和享樂的皇家園林,津泰路上有琉球督舶太監建的望京樓,你能想到嗎?歡迎購買《鄉愁裡的福州》瞭解。

《明朝中琉帝王故事》

《鄉愁裡的福州》內容簡介:

以海絲港口變遷作為全書邏輯線索,以散文筆調、故事形式來講述福州的歷史、人物故事,描繪了一幅兩千年來福州港口發展變遷的城市畫卷。港口重心的轉移,不僅影響福州經濟,乃至政治中心區域的遷移,還對各區域的建築、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本書側重介紹明清兩朝中琉的貿易活動。它不僅對臺江商貿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通過頻繁的中琉貿易活動促進全國各地特色商品的生產及出口,提升了中國商品品牌的知名度。福州與琉球之間的長期朝貢貿易關係也促使琉球民間藝人來福州學習福州方言和民俗文化,並把福州的民間傳統技藝傳播到琉球,增進兩地的文化交流,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

清中葉五口通商時期,福州的茶葉貿易促使福州城從農耕社會向近代城市社會迅速轉型,由此可見福州港口變遷的重要性及中外經貿文化交流的發展史跡。

本書的特色具有濃厚的城市鄉愁與懷舊感,體現了福州的閩都文化精神、海絲文化特質,反映中外文化交流史。

《明朝中琉帝王故事》

本書系2015年度福州市文藝事業發展專項基金資助項目

《流翠煙臺山》講述福州的民國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