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行”,從心理學剖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和朋友西西聊天時,她談到了一個困惑:兒子在很長一段時間總是喜歡把“媽媽,快來!我過不去!”、“我肯定不行。”等一些消極的話掛在嘴邊。

稍有困難就退縮,遇到問題很多時候連試都不願意去嘗試就會選擇哭泣方式逃避,但其實很多事情,以他的能力都可以做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都是如此,父母習慣性的把孩子這類行為稱之為“懦弱”、“不自信”。

而且父母都清楚的知道:這種行為如果不及時幫孩子糾正的話,隨著孩子的慢慢成長,他們就會越來越不自信,可能影響孩子的社交、個人表現等方面的發展。

“媽媽,我不行”,從心理學剖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那麼孩子表現“不自信”是因為什麼呢?

“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其實就是小範圍上的自信,通常是針對某一件具體的事情。簡單來講,“自我效能感”是指個人覺得自己在這件事情上的可行程度,決定了達成結果的程度。

孩子對事情表現的膽怯,其實就是因為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高低不同,產生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他們會在事情還沒有邁出第一步就將它定義為失敗。

遇到問題不嘗試或者消極對待,因為在他們心裡不管怎麼做都會失敗。但是“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會表現出自己的膽怯,對任何事情都充滿信心的去完成,而這種自信感,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動力和衝勁,所以很多事情他們更容易取得成功。

“媽媽,我不行”,從心理學剖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負思維的影響

負思維主要表現大致概括為:悲觀的、消極的、或與達成某個目標、解決某個問題無關的思維活動。遇到難題時習慣性的形成“我不行”“好難啊”等消極的條件反射。

孩子的“負思維”也很大一部分是受父母消極待事的負影響導致的。而正思維的孩子往往是與負思維相對立的。正思維的孩子一般與“積極的、面向目標的、力圖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掛鉤。

就像《青春派》中正思維的江天昊和負思維的鄧小琪,在同樣面對自己在各方面被同學超過的情況下,江天昊選擇在內心默默較勁,不斷努力的提升自己。

最終不僅愈發優秀還收穫了一個好朋友,但是相對於負思維的鄧小琪來說,她心生不滿,處處針對,最終不僅僅迷失了自己還失去了一個好朋友。

足以看見,哪怕發生了同樣性質的事,正負思維的思考不同,會導致做出的行為反應也截然不同,固然產生的效果也會不同。

“媽媽,我不行”,從心理學剖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內心動機不足

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提出了一種動機理論:自我決定論。其中指出人生當中有三種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即:“CAR”心理需要模型)分別是:勝任感、自主感和歸屬感

勝任感是指孩子在完成某項任務時要有相信自己有能力的親身感受;自主感則關注於孩子在自己行為的選擇權,自己可以選擇自己行為的感受;

歸屬感更多傾向的是父母與孩子間的情感,父母要讓孩子時刻感受到愛、尊重和接納。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這三種基本心理,如果這三種情感在成長過程中缺失,孩子會表現出各種行為問題,也包括行動上表現的“不自信”。

“媽媽,我不行”,從心理學剖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那麼父母如何幫助小孩順利走出“不自信”呢?

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作為孩子自信心組成的一部分,對於孩子的行為表現具有重要的驅使力。父母在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體驗成功 父母需要多創造孩子成功的機會,來增強他們對於自身的能力肯定。在他們能力允許的範圍內,讓他們多經歷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悅,這對於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有積極的作用。

樹立榜樣 好的榜樣會給孩子帶來好的影響。父母應當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的同時,也可以通過給孩子講述一些正面的事蹟和人物,讓這些正能量的榜樣給孩子正面的引導,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會接收到正面信息。

鼓勵嘗試 父母要經常鼓勵孩子去主動動手做一些他們能力範圍內允許的事情,並且在他們動手去嘗試過程中,要不斷給予他們正面的鼓勵,哪怕他們在做一件事情時,出現了小小的偏差,也要學會從另一種角度給予鼓勵。

培養獨立 父母不要將孩子束縛在自己身旁,而是要學會適當的放手,讓他們自我去實踐學習,引導他們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培養孩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媽媽,我不行”,從心理學剖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培養孩子的“正思維”

“正思維”又稱陽光思維,對於孩子的身心成長有著積極的作用,對於加強陪養孩子養成“正思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加強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 父母要培養孩子正確、全面認識自己的能力,在表達想法的過程中要學會教會他把“不能”變成“不想”,這樣一方面讓孩子知道他有做這件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告訴了孩子他有做好這件事情的責任。

加強孩子“正反”思維能力 每件事物都有它的正反兩面,父母也要在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孩子正反觀察事物的能力,提高他們正確的自我判斷能力。

比如雖然隨地亂扔垃圾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但是由於它有會汙染環境的反面原因,所以我們要把垃圾扔進垃圾桶裡。不僅僅是孩子需要正反思考問題,父母也應該是。孩子喜歡打鬧,雖然很煩,但是這也說明孩子運動細胞活躍,活動靈敏。

加強孩子超越自己的動力 父母要給予孩子信心,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把一項任務完成好。引導孩子自己與自己對比,今天和昨天對比,拒絕養成不良的攀比心態,形成合理的競爭意識。

“媽媽,我不行”,從心理學剖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滿足孩子的“CAR”心理需要模型

就像上文所說的一樣,“CAR”心理需要模型是由勝任感、自主感和歸屬感這三種基本的心理組成的,三種基本的心理需求缺一不可。滿足這三種需求要注意以下幾點:

增強勝任感,給予主導權 父母在讓孩子參與一件事情時,應該把孩子定義為一件事情的“主導者”,而自己只是建議者和旁觀者。

父母應當穿插在這件事情的始終,並且要經常性的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尤其是在孩子失敗的時候,更需要安慰孩子,肯定他在這件事情上的進步,以此增強孩子的自我信念;

當任務量很大時,父母還需要把任務細化,小段任務可以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成就感,累積的成就感會在無形之中增加自信心,分散任務也有利於父母跟進事情,使孩子在反饋事情的過程中,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

“媽媽,我不行”,從心理學剖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增強自主感,給予選擇權 給孩子考慮自己做什麼的選擇權,而不是一味的命令式的要求孩子遵從孩子做父母已經選擇和確認的事情,而這個選擇的過程能通過培養孩子的興趣增加他們的自主感;

在孩子完成一件事情的過程中,父母也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做出自己的行為選擇,切記不要將“比較之上”的思想帶到教育中,因為父母在無形中“你看看別人家的XXX”的言論會給孩子帶來束縛力。

“媽媽,我不行”,從心理學剖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增強歸屬感,給予關愛權 父母向孩子表達愛意時,要注意方式。不是通過言語中“你乖乖吃飯,媽媽就喜歡你。”表達有條件的愛,而是需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給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也是無條件的;其次,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要學會理解孩子,多站在孩子角度思考問題,與孩子產生共情。

每個父母肯定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與“懦弱”“不自信”掛鉤,但是遇到孩子這類表現時,父母首先不要著急責備和批評。

而是需要更有耐心的觀察孩子,引導孩子。自信是可以後天慢慢培養的,只要找準了孩子為何出現遇事退縮的原因,用對鼓勵孩子挑戰自己的教育方法,那麼孩子的“不自信”問題也會隨之得到解決。科學的對症“下藥”,才能更快更徹底的“不自信”。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