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建文帝失蹤之謎

洪武28年,朱元璋編定《皇明祖訓》這是明朝皇帝的家法,同時也是國法。年近七旬的朱元璋對身後事做了周密的安排。他強調朱姓諸王在朝廷出現“奸臣”時可以奉密詔“靖難”清朝的四庫館點評到皇明祖訓,即其“親藩體制”。

靖難之役,建文帝失蹤之謎

皇明祖訓

洪武3年開始,朱元璋將其兒子陸續封到各地為王,藩王有極高的地位,擁有護衛軍,主朱元璋封王建藩的目的就時要子孫共同維護朱姓天下;然而,親情,永遠都是一個相對有限的圈子,是一個以核心家庭向外適度擴散的圈子。

洪武31年朱元璋完成了他人生的謝幕,從農民變為皇帝,朱元璋一生可以用傳奇來形容,他改變了中國歷史。

朱元璋逝世後。由於太子朱標已去,朱元璋傳為於皇太孫朱允炆,年號建文。建文帝擔心分封在外的叔叔們不受朝廷約束,遂著手削藩,在短短的半年內削奪了周王等五個藩王的封號,分封在北京的燕王朱棣,次年舉兵反叛朝廷。

朱棣打著“靖難”旗號最終打進南京城,建文帝從人間蒸發,成為歷史上一個謎團。史稱“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建文帝失蹤之謎

靖難之役

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後遷都北京,雖然他得位不正,但他也是明朝英明有為的皇帝,在位22年,編修了永樂大典,支持鄭和7次下西洋,史稱“永樂之治”

靖難之役,建文帝失蹤之謎

鄭和下西洋

漢高祖劉邦分封諸王白馬盟約,有漢文帝時期的七王之亂;明太祖朱元璋封王建藩皇明祖訓,有靖南之役和寧王叛亂。皇家無親情,唐太宗為皇位發動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在權力利益面前一切都會發生改變,讀史明智鑑往知來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