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暖男”養成記

上週到朋友家做客,她那個兩歲半的兒子“七仔”,簡直萌化了我這個老阿姨的心。午睡醒來的七仔,經過短暫的起床抑鬱之後,就一直睜著黑葡萄一樣的大眼睛,甜笑著看著我,肉乎乎的臉蛋兒偏巧配上個尖下巴,可愛極了。沒錯。我是個外貌協會會員,但再可愛的孩子,僅有甜美的微笑,我也絕不會贈與“暖男”的頭銜。那我經歷了怎樣的“溫暖暴擊”呢?來看看。

“小暖男”養成記

翻看他的繪本故事,我指著圖片上齜牙咧嘴的恐龍,小聲問七仔“這是什麼呀?”七仔一臉認真地告訴我是恐龍,然後面露關切:“蕗蕗阿姨不要害怕,他們都是假的!”和七仔一起遊戲,騎上他的小摩托,無意間嘟囔一句這輛車不太舒服,七仔聞言立刻起身跑向玩具房,邊跑邊喊:“沒關係,那就換一輛新的吧!”看著小小的人兒漲紅著臉費勁兒拖出小摩托的樣子,覺得自己太幸福了。甚至連男孩子調皮的玩笑,都透著暖意:七仔騎上小車,全速衝向坐在沙發上的我,又猛然間在距離並不算近的位置上急剎停下,看著我緊張兮兮的樣子,狡黠一笑,輕聲說著:“我剎住車了,因為我不想撞到你。”相較於這些事兒,七仔熱情分享食物,給我端茶倒水反倒顯得不值一提了。

在感動之餘。我一直思考:這麼個“小暖男”,到底是怎麼培養的?稍加觀察,我便知道,七仔的暖男屬性,不是天賜,而是必然。他的生活中飽含暖男養成的三大要義。

“小暖男”養成記

其一,愛。作為獨生父母家庭(即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家庭)中的獨子,七仔在“四二一”的模式中,自然是整個大家庭的核心,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掌上明珠,這樣的身份和角色,一定是被愛包圍著,來自親人的富足的愛,讓七仔內心獲得充分的安全感和極大的滿足,這樣的孩子感受到自己值得被愛,也更懂得好好愛自己,而愛自己,是對別人施以適度的愛和包容的前提。但顯然,除了擁有愛,還要懂得如何表達,才能成長為一枚暖男。幸運的七仔,他的主要撫育人——媽媽、爸爸和奶奶,毫不吝嗇於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的表達,“愛你”和“想你”,擁抱和親吻,是這個家庭中最為常見的交流符號,和羞於表達愛、信奉心裡有就可以的“傳統家庭”相比,七仔有機會接受更多薰陶,在觀察和模仿中養成表達愛的習慣。

其二,讚美。和七仔玩“釣魚遊戲”,當我成功釣上一條小紅魚時,七仔真誠地誇獎我:“蕗蕗阿姨,你看,你釣了一條紅色的魚,你真棒呀!”從這個細節中,我們可以發現,七仔樂於讚揚別人,而且他的讚揚具體且有針對性,這必然是成人完美榜樣示範的功勞。七仔在“有效”的讚揚中成長,讓他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且“捨得”給予褒獎。

其三,共情。我們知道,共情是在人際交往中一種積極的感覺能力,是指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對他人的情緒情感具備感受力和理解力。而實現共情的第一步,往往是換位思考,對於幼兒而言,沒有比直接經驗的習得更有效的方式了。這裡不得不提到七仔和媽媽之間的“揪頭髮事件”。七仔有一段時間很愛玩媽媽的長髮,但孩子的控制能力有限,常在興奮中弄疼媽媽,有一天晚上,儘管媽媽多次強調不要這麼大力,自己會疼,七仔依然置若罔聞,於是七仔媽發出最後通牒:如果你還繼續這樣,那媽媽也要揪你的頭髮。七仔自然和絕大多數孩子一樣恃寵而驕,絲毫不相信媽媽真的會“出手”。但是七仔媽非常果斷地揪住七仔的短髮,七仔也是有脾氣的小孩,委屈又生氣的同時,又加大了手上的力道,而七仔媽也沒有手軟,母子二人就這樣互揪著頭髮對峙著。不一會兒,七仔就紅了眼眶鬆了手,媽媽則順勢教育,身體力行讓七仔明白了什麼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是這樣的理念和方式,讓七仔逐漸明白:自己跌倒,地板也和自己一樣摔得很疼;撫摸寵物要輕輕的,就像媽媽對待自己那樣;好吃的食物,別人也可能愛吃,所以要分享……

善於表達愛和讚美,懂得共情和理解,這樣的孩子,不可能不溫暖。(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