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照片版权属于新华社以及相关记者,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忘忧子”所有。备注也是引用新华社,略有删减【备注具有历史价值】。

照片非刻意收集。需要值得提醒的是,本文以现在行政管理范围为主,按顺序排列。

注:在广元市五十至七十年代老照片发表之后发现还有部分早期照片没有上传,特补档一篇。务必结合看效果更好。

欢迎观看广元市城市百年照片

编辑不易,请打个赏哦!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54年 刘诗临

嘉陵江上游沿着大巴山脉两谷之间有很多著名的险要峡口,这是有名的险地——明月峡。宝成铁路将从这个峡口开凿隧道穿过。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54年3月30日 刘诗临

宝成铁路南段的修建工程已由川西平原进入到险峻的大巴山脉,工程非常艰巨。桥梁和隧道工程大大增加。仅广元一带某工程段58公里的修建路线中,隧道桥涵就达220座,其中最险最长的八庙沟隧道,长达1614米。宝成铁路南段工程中的艰巨工程之一——白水河大桥,桥基工程已胜利完成,现正开始架桥。工地施工正逐步走向机械化,推土机、打椿机、开山机等各种机器日益增多。筑路工人们为了加速宝成铁路的修建,争取早日通车,正以战斗的姿态,克服一切困难,紧张修建中。
长达1614米的八庙沟隧道是宝成路的艰巨工程,修建这一大隧道的工人们正以战斗的意志在工作。他们唱着:“八庙沟,人烟少,山又高来路又小,宝成铁路由此过,高山业中开隧道。不怕高山千万重,我们坚决要打通。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54年10月5日 刘诗临

宝成铁路的铺轨工程已进入天险的雁门山区。工人们为完成1954年铺轨到广元的任务,展开了劳动竞赛。图为工人们正在紧张地铺轨。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54年12月24日 甘洪广

宝成铁路南段在1954年12月12日提前铺轨到广元。至此,宝成铁路南段已完成了313公里的铺轨工程。现在,广元以北的筑路工人正冒着风雪,向巴山蜀水搏斗,把线路继续向北推进,使成都平原和陕西渭河平原能够早日联系起来。宝成铁路已提前3天铺轨到广元。这是工人正在铺轨的情形。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56年1月9日 游云谷

宝成铁路广元到略阳段已在1956年元旦正式通车。至此,宝成路南段已通车450多公里。这一段线路的按时通车,为1956年全线通车提供了保证。从四川省广元开往陕西省略阳的第一列火车穿过三国时代的古栈道地区的明月峡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56年6月6日 孙忠靖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同上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由西北地区运到广元的石油,准备由这里装车运往四川各地,供应工业需要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每天都有大批的粮食经过这里转运外地

南段自1953年逐段通车后,沿线各地的经济面貌和人民生活都有了很大变化。宝成路正在发挥着交通动脉的作用。火车来往频繁的宝成路广元车站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55年6月6日 刘诗临

四川省北部重镇——广元,随着宝成铁路南段通车,变得更加繁荣了。这里的大批余粮和土产品源源通过铁路线运往外地,为沿线人民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品也由上海、天津等地源源运来。为了适应通车后的需要,广元煤矿进行了扩建工程。并增加了生产任务。图为四川

广元煤矿外景。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61年2月4日 游云谷

全国群英会先进集体、四川省广元煤矿王正川小组工人们,从1954年到1960年年年都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1961年1月中旬的原煤产量比上旬又提高了9.86%。这个小组在煤层薄、涌水大和顶板不好管理的条件下,严防守、勤检查、狠抓顶板管理,从而把一切事故都消灭在发生之前,保证了连续7年安全高产。


王正川小组工人打炮眼做到距离一致、深度一致和角度一致,这样放炮的爆炸力大,落煤多、又不震垮顶板。这是组长王正川(左一)和副组长张祥俊(右一)、组员仇玉显在研究打炮眼的角度。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59年10月26日

1937年川北大旱,饥荒四起,树叶都被人们吃光(左)。1959年,在人民公社的无比威力下,战胜了灾害,有灾无荒。这是广元县石龙公社

(今石龙街道?)李明英小姑娘正在剥玉米(右)。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60年10月24日 孙忠靖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同上

1960年春天,四川广元县元埧公社(今元坝镇)上游管理区的社员们向荒山进军,在土薄石多的长梁山上,一镢、一锄,播下了第一批冬瓜种子。收获季节到了,社员们在长梁山上收得冬瓜5万多斤。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60年12月27日 杜支泮

四川省

广元县拣银岩煤矿,在为钢铁大办“粮草”运动中,采取以土为主,土洋结合的办法,修建了3100米平车道,工人们正在用新建的车道,把原煤突击运下山。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61年4月7日 傅振欣

四川广元县赤化公社五大队(原赤化镇今宝轮镇)支部书记景泽生

(右)、队长梁廷安(左)邀请老农逐块检查麦田,看苗看土,制订管理措施。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浇水 1962年6月11日 杜支泮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大队长钟国新(左一)与社员一起在田间休息

四川广元县宝轮公社金星大队第九生产队(今宝轮镇),1962年连续受旱5个多月,小春作物减产,干部和社员在连续干旱的面前,信心坚定,决心战胜旱魔,管好大春作物,争取大春多收粮食,弥补小春损失。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57年12月29日 张齐才

四川省剑阁县西庙乡供销合作社为便利山上农民买针、线和油、盐,特在山上的前锋农业社里设立了一个供销商店。这是社员们正在店里买日用品的情形。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60年5月5日 金勖琪

四川省剑阁县社社队队都设有医疗机构,公社有医院、产院,大队有医疗所,生产队有保健站。这是西庙公社前锋大队第九生产队

保健员张光英在田间为社员上药。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58年1月3日 张齐才

在四川省西北部的剑门山区许多地方设立了联合诊所和农村巡回医疗站,山上农民生病没法治疗的现象已经不存在了。这是剑阁县剑门乡的农民刘万祝在联合诊所治病的情形。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59年10月26日

1937年川北大旱,广大灾民拖儿带女流浪乞讨。1959年,人民公社抗旱胜利,赢得丰收,社员纷纷把余钱存入银行。这是剑阁县剑阁人民公社的信用部,前来存款的社员络绎不绝。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59年6月19日 贺去非

四川剑阁县剑门山上的银耳和木耳1959年获得丰收,这是社员们在山上捡木耳。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62年11月23日 游云谷

四川剑阁县盛产柏木,是制造小农具的好材料。四川省汽车运输37队从今年10月份起。就集中力量帮助剑阁县运输木材,支援外地。这是满载木材的汽车正驶出剑门关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大队木工在给第五生产队修理水车 1962年1月15日 孙忠靖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大队铁工浦禄生(左)把自己生产的锄头向老农征求意见

四川剑阁县汉阳公社红光大队(今汉阳镇)为各生产队提早准备春耕生产所需各种农具。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62年1月20日 孙忠靖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小麦追肥 同上

1961年以来,曾三次被评为“五好社员”的徐莲英,是四川剑阁县汉阳公社红光大队第四生产队的社员。她热爱集体劳动,处处从有利于集体生产着眼,来安排个人参加集体和家庭劳动,在参加集体生产中时,她总是上工一担肥,下工一捆柴,被社员们称赞为“闲不住”的好姑娘。1961年她做到了全年满勤,并超过劳动定额工分300多个。由于她心红人勤手又巧,样样农活都能干,曾多次受到生产队的表扬。上工一担肥,下工一捆柴,已成为徐莲英的劳动习惯。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62年2月22日 孙忠靖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支部书记唐世发(左)和大队长唐世材每天总要下队了解情况或是一块研究工作,以便更好地领导生产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多才多艺的老大、生产队长唐世培(前),不仅生产经验丰富,而且还是一位修整农具的好手

在四川剑阁县汉阳公社中心生产大队里,有亲弟兄三人:大队党支部书记庸世发、大队长唐世材和生产队长唐世培。他们为争取1962年农业的好收成,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带领群众积极进行春耕生产的准备工作。这弟兄三人在改造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劳动中,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曾受到群众的称赞,并多次被评为县、公社的先进生产者和五好干部。在当前生产中,他们弟兄三人(前)以身作则,站到生产的最前列。为了多蓄水,他们同群众一起,不畏严寒,脱鞋下河扎堰蓄水。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62年1月12日 贺去非

四川省剑阁县汉阳区盛产桐籽,这个区的商业部门认真做好收购工作并及时加工,调运外地,支援工业建设。现已调出质量良好的桐油33700多斤,超额21%完成国家计划。这是供销社的职工正在检查一批即将外调的桐油质量。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62年1月2日 孙忠靖

四川剑阁县剑门人民公社

(今剑门关镇),处处呈现一片兴旺景象。冬管、冬修蓄水、积肥造肥、农具检修等冬季生产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社员们力争1962年有个更好的收成。
剑门公社地处平均海拔1200米的剑门山区,这里曾连续三年遭到干旱。1961年的小春作物还遭受了风灾,大春又先旱后涝,涝了又旱,但是由于发挥了人民公社的巨大抗灾力量,经过社员们持续的艰苦斗争,及时进行改种和扩大旱地种植,粮食仍获得了较好收成。全公社不仅在9月下旬就完成了全年的粮食征购任务,还多卖了余粮13万斤,社员们深有体会的这样来赞称自己的公社:“从前高山站虎狼,如今高山产米粮;山上无水山下挑,战胜干旱有力量”。现在,全公社的各个生产队,根据三年来抗灾的经验,已对1962年生产作了全面安排和部署,力争农业生产有个较大的增长。
地处海拔1400米的剑峰大队(今禾丰乡剑峰村),虽然地势很高,气候寒冷,但小麦、豌豆、葫豆等小春作物,由于播种适时,管理细致,一般生长良好。这是剑峰大队剑峰生产队的社员在山顶麦田里追肥。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同上

入冬以来,剑门公社剑门大队的能工巧匠们,正根据春耕生产的需要,加紧制造和修整各种大小农具。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62年1月2日 孙忠靖

剑门公社各生产队的社员,为了感谢党的好领导,感谢国家支援,在完成全年粮食征购任务后,又积极向国家出售余粮。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62年1月19日 孙忠靖

入冬以来,四川剑门山区人民公社的社员积极上山采集野生工业原料,支援国家建设。图为剑阁县小剑公社二龙大队

(今汉阳镇小剑乡)的社员,在山上收割可供造纸用的蓑草。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62年1月29日 孙忠靖

四川剑阁县小剑公社党委书记浦思彬,是一个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政策的好干部。冬季生产虽然繁忙,他仍坚持在晚上学习党的政策。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62年1月24日 孙忠靖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随地设滩,方便社员购买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收购药材

四川剑阁县小剑公社服务商店的营业员梁素莲,热爱山区,勤勤恳恳做好商业工作,受到了当地群众的赞扬。梁素莲是一个年仅22岁的共青团员,担负着一百多户山区农民的物资供销工作。她经常背着货篮,爬山涉水,不仅及时地把日用百货和小件生产用具送到农民手中,还很好地完成了山区土特产和农副产品的收购任务,给群众带来很大方便。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医院的工作人员把用过的药棉纱布收集起来,进行严密消毒后再用 1958年5月15日 张齐才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医师正在这种自制木制手术床上给病人动手术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病员们坐在用废石料制成的石凳上,一起下棋

四川省苍溪县人民医院是本着事事从俭,处处节约的精神,采取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办好事的原则办起来的一所医院。这所医院的用房大部分是将过去一些破旧的普通平房加以修理或改建而成的。在设备上,他们利用了一些废木材做成了简易病床。在医疗器械不足的条件下,医务人员自己制造了木制手术床。同时他们还将用过的药棉、纱布进行了回收工作,经过严密消毒后再用或制成棉絮,以减少药物开支。这所医院由这样勤俭办医院开始,现在已有了住院部、门诊部和必要的医疗设备,给当地人民在防治医疗上带来了极大方便,深受群众称赞。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62年7月19日 孙忠靖

四川苍溪县运山公社文庙大队第一生产队社员,适时给中稻追施灰肥。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62年7月30日 孙忠靖

苍溪县的特产“雪梨”,以个大、水多、味甜闻名。这是苍溪县农场的工人在收获“苍溪六月雪梨”。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同上

解放以来,苍溪县的耕畜不断发展,近两年来,每年都有耕牛调出支援外县。这是岳东公社五星大队(今岳东镇

)牧童放牧归来。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63年11月28日 孙忠靖

在苍溪县桥溪供销社(今桥溪乡),猎人们踊跃出售兽皮。这个县出产狐皮、狸皮、黄狼皮、香獐皮等多种皮货,每年都有上万张兽皮销售外地。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63年12月19日 孙忠靖

四川大巴山区南麓苍溪县积极扩大冬水田面积,现在冬水田已达27万亩。这是海拔1300米的高坡人民公社(今高坡镇)蓄满冬水的一片梯田。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1960年9月13日 游云谷

旺苍煤矿工人互相协作搞好生产。及时搞好设备维修工作,保证采掘高产,唐家河井副井长刘云集(左)和机修技工在维修局部风扇,保证掘进工作的通风条件良好。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同上

四川

旺苍煤矿,唐象河井的冯光贵小组坚决贯彻民主管理、实行计划管理、安全技术、材料保管等十大员分工负责制,充分发挥了工人们开展增产节约的劳动竞赛的积极性。这是工人们利用工余时间找到的坑木,正交给材料员登记。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同上

四川旺苍煤矿

党委书记柳涌夫(左)深入井下运输小组参加运煤,改进了车辆调度工作,使井下运输畅通。 


四川广元市五六十年代老照片补档

同上

四川旺苍煤矿掘进工人,已为回采准备了三个月以上的可采工作面。青年掘进队队长李友炳(右)和快速掘进队队长

张绪先(左),在你追我赶的对手赛中,互相观摩电钻打眼技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