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杜甫

《春望》杜甫


唐詩《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破",指天寶十五年六月,安祿山攻破潼關,繼而攻陷長安一事。首聯觸景生情,表達了詩人內心深沉的悲傷:長安已經攻破,陷入了安史叛軍之手,舉目遙望,雖然山河依舊,但已物是人非,戰亂的陰霾籠罩著大地。此聯用語精深,入木三分,"破"字讓人觸目驚心,"深"字讓人頓感悽然。這一"破"一"深",形象地揭示出戰亂後的衰敗景象。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叛軍氣焰囂張,士氣正旺,時局非常艱難,這使詩人萬分憂慮,以致於看到了悅目的花反而忍不住要掉眼淚,聽到鳥鳴便感到自己像一隻驚弓之鳥,時時在心驚肉跳。此聯緊扣"春望",從正面抒發了詩人傷亂思家的感慨。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三月",即數月,古代三、六、九、十二往往是虛指,不一定是實數。此聯大意為:戰爭已經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家人音信阻絕,想收到一封家書就好比得到萬兩黃金一樣艱難。此聯緊扣上聯,以"烽火"承"感時",以"家書"承"恨別",寫戰亂給家庭帶來的巨大痛苦,在行文上不僅層次分明,結構嚴謹,而且使詩人憂時傷別這一感情更為深沉而具體。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由於烽火連天,感時恨別,詩人心情憂鬱愁悶,不斷地搔頭自遣,原本就十分稀疏的白髮越搔越少,簡直連發簪都承受不住了。"不勝簪"三字極其形象地刻畫出詩人傷時憫亂的憂傷情狀,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希望早日結束戰亂,不再煩惱的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