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報仇而滅母國,死後卻被扔到江中

伍子胥,原來是楚國人。姓伍名員字子胥。


為報仇而滅母國,死後卻被扔到江中

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楚平王派伍奢做太子建太傅。但是最終楚平王受太子建的少傅費無忌的不斷挑撥,要殺掉太子建,太子建聞風而逃,逃到了宋國。

但是伍奢卻被楚平王囚禁,楚平王讓伍奢召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員前來,準備將他們父子三人一同殺掉,伍尚仁厚,隻身前去赴死,讓伍員也就是伍子胥逃走,為父親和自己報仇。

伍子胥逃走後,投奔了逃到宋國的太子建。但是宋國內亂,二人逃到了鄭國,鄭國君臣對他們很友好。二人又去了晉國,晉國國君想要太子建作為內應,從而滅亡鄭國,給太子建的好處是把鄭國封給太子建。太子建答應了,返回鄭國,但是事情敗露。鄭國國君將太子建殺死。伍子胥和太子建的兒子勝只能再次逃亡。

二人這次投奔的國家是吳國。當時吳王僚剛當權執政,公子光做將軍。伍子胥觀察到公子光有殺掉吳王僚自立為君的野心,自己現在不能用對外用武的方式勸說他,就向公子光推薦了專注。和勝種田去了。

五年後,楚平王死了,楚昭王繼位。趁著楚國國內不穩定,吳國派兵攻打楚國,然而卻被楚國切斷了後路,公子光命令專諸刺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就是吳王闔廬。當上吳王的公子光,開始啟用伍子胥。伍子胥一生所學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為報仇而滅母國,死後卻被扔到江中

伍子胥向吳王闔廬推薦了孫武,就是留有《孫子兵法》的孫武。吳王闔廬任用二人,不斷向楚國發起戰爭。最終吳國的軍隊攻破了楚國的國都郢都。楚昭王已經逃跑。

伍子胥進入郢都之後,尋不見楚昭王,便挖開楚平王的墳,拖出他的屍體,鞭打了三百下才停手。楚國的臣子申包胥聽聞之後,向秦國求助,在秦國的朝廷上哭了七天七夜,秦國才派兵相助。加上吳國內亂,吳王急忙返回,楚國才又攻佔了郢都。

又過了兩年,吳國向西打敗了楚國,向北威震齊國,晉國,向南降服了越國。

為報仇而滅母國,死後卻被扔到江中

又過了五年,吳王闔廬在與越國的戰鬥中被擊傷了腳趾,最終感染而死。夫差繼位。兩年後吳王夫差大敗越國。越王勾踐為了保一絲生機,忍辱作為吳國的奴僕,吳王夫差答應了。但是伍子胥勸說夫差要趕盡殺絕。但是夫差不停,和越國議和。

又過了五年,夫差聽說齊國內亂,就發兵攻打齊國。伍子胥同樣勸夫差先滅掉越國。但是夫差還是不聽。這次吳國大勝而歸,夫差就更加不聽伍子胥的計謀了。

又過了四年,夫差再次攻打齊國。伍子胥再次勸說要先滅掉越國,這時夫差已經對伍子胥不耐煩了。就讓他出使齊國。伍子胥心灰意冷,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了齊國的鮑牧。之後就返回吳國。

伍子胥回國後,吳王夫差在吳國太宰嚭的經年累月的讒言下,終於對伍子胥下手了。夫差將伍子胥賜死。伍子胥自刎而死,吳王將伍子胥的屍體裝進袋子中,扔到了江裡。

隨後幾年,也證實了伍子胥的憂慮。越國成為了吳國的心腹大患,最終越國滅掉了吳國。

為報仇而滅母國,死後卻被扔到江中

伍子胥的一生跌宕起伏。有人說他為報一己私仇,而攻打母國。但是假如伍子胥和父親一起死去,那麼他就會像是螻蟻一般,怎會被我們記住呢。對於個體,伍子胥忍辱不屈,逃亡之時,乞討之時,都沒忘記仇恨。剋制自己,忍耐環境,尋求時機,功成名就,是每一個剛正有血性的人才能有的氣魄。所以才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不能被沿途的苦難,誘惑等因素左右,讓自己失去原來的目標。

雖說楚國是伍子胥的母國,但是春秋戰國名士去其他各國從政是常態。伍子胥逃亡到吳國,安定之後,協助吳國稱霸,而且直到自殺也是為吳國著想。可能他自以為自己功勞甚高,而且幫助吳王夫差登位,夫差應該聽自己的。然而眾多的歷史表明,幫助君王登位的人,往往是君王的心腹大患。本身夫差年輕氣盛,好大喜功,對於伍子胥的教導我覺得更多的是不耐煩,所以二者之間的嫌隙會越來越大。也許伍子胥知道這個境遇,但是他不能放任心腹大患越國不管,所以才要不停的勸說,最終招來殺身之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