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抗疫悠悠日記(31):疫情下的華人媒體、社區和種族歧視

作者:向日葵

5月1日 天氣 晴


今天,進入了5月份的第一天,恍然之間有些難以置信,2020年居然就這樣過去快一半了。相信世界上有太多人過得不甘心,希望重頭再來;但從積極的意義來看,我們中的每個人幾乎都擁有了從未有過的經歷和改變,給人生體驗增添了新的一頁。


溫哥華抗疫悠悠日記(31):疫情下的華人媒體、社區和種族歧視


溫哥華抗疫悠悠日記(31):疫情下的華人媒體、社區和種族歧視

(以上兩圖來自星島日報及CTV)

早上讀到一則新聞,近日位於溫哥華華埠的大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出現了種族歧視及仇恨塗鴉,文化中心林思齊禮堂三月初被人上門破壞,還在玻璃寫上大片針對華人的仇恨文字,包括"就地槍殺中國佬","全趕出加拿大",落地鋁窗框還被寫上"全部殺掉"(Kill All)的恐嚇文字。


溫哥華市長Kennedy Stewart強烈譴責針對亞裔的歧視及仇恨行為,指出疫情期間這種現象令人憤怒,在溫市絕對不能容忍。Kennedy Stewart表示,溫市及全省民眾應該認識到亞裔對溫哥華、卑詩乃至整個加拿大的貢獻。他指出,剛剛還有亞裔人士捐贈了1.7萬個口罩,除7,000個贈送給醫護人員外,另外1萬個贈送給溫市東端居民防疫。
上述新聞讓人感觸頗多。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了眾多華人志願者對社區的無私忘我奉獻;但是也看到一些令人心寒的事情,比如針對亞裔的歧視言行,再比如西人媒體有選擇性的新聞報道。


溫哥華抗疫悠悠日記(31):疫情下的華人媒體、社區和種族歧視


知名學者張家衛教授談起疫情之下中文媒體的作用時稱,當西人媒體很少刊登華人所做的貢獻時,海外中文媒體就更有責任記錄下身邊的好人好事,讓讀者看到後有所啟示和觸動,進而引發更深的思考。


溫哥華抗疫悠悠日記(31):疫情下的華人媒體、社區和種族歧視


張家衛教授認為,中文媒體應該從不同側面反應疫情的真實情況,不帶任何傾向地弘揚各種好人好事,表彰亞裔在歷史中、在疫情下做的貢獻。不同華人社區的人如果都可以這樣做,而不是僅僅看到別人的壞處,就會因為好事而緊密連接在一起。在一些具體事情上我們可以有不同觀點和解讀,但不應該影響大家團結起來積極為社區做好事;並且記錄好人好事,為他人所做的好事真誠點贊。張家衛教授也希望不同華人社區之間能夠互相捧場,如若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應該反思,而不是直接攻擊。同時努力去了解、適應西方社會的文化和政治,對政治人物多些包容;如果有不同意見,通過正常渠道去反映,而不是做撕裂社區的事情。


其實,這也是我每天在大家的不斷鼓勵下堅持記錄和寫作《溫哥華抗疫悠悠日記》的原因之一:讓眾多華人愛心人士在歷史上留痕,而不是漸漸被忘卻、被忽視。他們令人感動的一言一行由於很少被媒體報道,連許多華人同胞都知之不多,甚至對他們產生誤解,實在是疫情中的一大憾事。


高貴的品格理應被歌頌和傳揚,這樣才能帶動更多人提升自己,更好地融入當地社區。疫情之下,社會上的黑和白同時並存;選擇看黑還是看白,雖然是個人選擇,但媒體理應承擔職業賦予的社會責任。如果報道的負面消息過多,久而久之可能會給讀者帶來不良影響。


溫哥華抗疫悠悠日記(31):疫情下的華人媒體、社區和種族歧視

(聯邦國會議員董晗鵬與張家衛教授合影)


對於疫情時期發生的種族歧視事件,張家衛教授也在媒體發表文章《我們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文中提到在聯邦國會議員德雷克·斯隆質疑加拿大華裔首席衛生官譚詠詩對國家的忠誠度後,聯邦國會華裔議員董晗鵬先生髮了以下微信朋友圈:“有些人的政治信仰是利益和代價的衡量,對這些人你只能用行動告訴他/她,我們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文字下方貼的是中英文版的一封信,標題是“表彰亞裔加拿大人為抗擊COVID-19疫情做出的卓越貢獻”。


溫哥華抗疫悠悠日記(31):疫情下的華人媒體、社區和種族歧視

溫哥華抗疫悠悠日記(31):疫情下的華人媒體、社區和種族歧視

張家衛教授非常認可董晗鵬說的這樣一句話,“華人議員如果拿到了華人投你票的紅利,就一定要回報自己的承諾,守護自己對華人的承諾!”。張教授真誠感謝那些勇於站出來,積極參政,而且可以守護自己的承諾,為華人積極發聲的華裔議員們!
關於企業在疫情之下受到的影響,專門研究企業行為學的張家衛教授指出,投資越大,損失越大。

比如酒店和地產業損失大,餐館相對損失較小,一些企業和投資人需要改變過去的思維模式。張教授提出的新合夥人制度,意味著支持和認可別人的時間付出和聲譽影響。企業員工要幫助老闆,如果老闆倒了,員工自然無法生存。老闆應該建立包容性的合夥人制度。

此前,張家衛教授在“小眾行為學走進企業一日行”的“雲上調研” ZOOM會議上提到,後疫情時代原來的許多商業模式要進行調整,“迴歸”和“進化”是張家衛給出的關鍵詞,他說:“經濟發展上我們一直在狂奔,在追求‘轉’和‘升級’,但是一場疫情讓我們看到,我們最好的商業恰恰是平常的衣食住行。張家衛在2020跨年演講中提到貝索斯的長線思維和不變法則,一場疫情再次印證了:變化之中不變的是什麼?抓住顧客偏好、剛性需求、人性因素等這些不變的因素,就能夠應對疫情帶來的變化。

張家衛提出的另一個解決之道是小眾行為學指導下的客戶思維:投資者、生產者和消費者,三位一體合起來一起貢獻流量,互相之間感恩奉獻,互相之間成為客戶。

疫情時期商業模式的改變,大家要突破“自己客戶”的思維,此時要開發新客戶很難,但是如果大家能有開放思維,把客戶流動起來,把善意流動起來,這將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張家衛簡要介紹》

張家衛教授,是小眾行為學研究基金創始人,先後在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學、美國索菲亞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張家衛教授擁有中國大中型企業董事長、總裁十餘年的任職經歷,具有豐富的企業運營和管理經驗,是成功的天使投資人和著名的企業顧問諮詢專家,並在多家公司包括科技企業擔任董事、獨立董事或戰略顧問。


張家衛教授從2017年起開始“十年十國”的行走,計劃用十年的時間,每年的9—12月,去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國家,十個城市,十所大學,每年用100天的時間,撰寫100篇散記,平均25萬字,記錄下他的行走和思想。目前,已經行走了美國硅谷、英國劍橋和加拿大多倫多,並且連續三年歸來之後在溫哥華舉辦千人跨年演講,分享百日洞見,被譽為加拿大思想界的春晚。


張家衛教授翻譯的《小眾行為學》以及其著作《小眾崛起》、《醜小鴨管理學》、《眾籌學》、《硅谷視界—未來大變局》等書籍受到廣泛好評,被稱為中國小眾理論的奠基人。


溫哥華抗疫悠悠日記(31):疫情下的華人媒體、社區和種族歧視


作者:向日葵


移居溫哥華十四年,熱愛戶外健行,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喜歡寫作,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寄託於文字中;樂於觀察生活,努力做時代的記錄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