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國產電視劇劇情很拖沓,你怎麼看?港劇節奏很快,集數大多20來集?

葡萄影像


因為國產劇喜歡先挖一個坑,然後過早的告訴觀眾最大反派是誰。或者告訴觀眾主角的目的是什麼。

相當於“劇透”

這樣觀眾在看到一半甚至剛看幾集之後,就會產生“怎麼還不死”“就差一步成功了,結果……”的焦躁感。

帶著這種情緒,十集二十集三十集……看下來,就會很自然地感覺劇情拖沓。

就我個人是受不了這種的,所以也很少看國產劇(實在是心累)。至於外國劇,我也沒看過什麼,所以怎麼樣說不好。

總之初中以來(2005年~)完整看過的電視劇一隻手能數過來:一一向前衝、一公升的眼淚、東京玩具箱/大東京玩具箱(這純粹是因為自己喜歡的歌手第一次當連續劇女主才追的)、十四歲的母親

然後2017年的大唐榮耀,我已經後悔追了,前面還好,但演著演著一個誤會拖了十幾集,實在是看的不爽。就算要演,也要讓觀眾跟女主一樣,懷疑是男主才對。可結果呢,觀眾在女主誤會男主前就早早知道不是男主的事…………唉,不提也罷。如果不是已經看了那麼多集,真心想棄。

結果看到40集,楊國忠死前又是個話留半句。真急

ps:

最後總結原因,國產劇跟網遊的路數一樣,剛玩和玩到最後是最幸福的,劇情一氣呵成。剛玩因為等級都低,跟一群低級玩家玩,差距不大,甚至等級直線上升頗有成就感,想盡辦法把你拉入坑。而玩到最後感覺幸福,是因為自己已經鶴立雞群了

但中間的過程呢?太糾結


紅綠鯉魚與驢與綠驢


多賣錢。

對,就這一個原因。

集數越多,賣錢越多,這是國內電視劇的共識。

電視劇不同於電影,電視劇是ToB的,也就是說為電視劇直接買單的是電視臺,而非像電影一樣直接面對一個個觀眾。


收視率決定廣告費

傳統電視劇的播出渠道是電視臺,電視劇賺的是電視臺的錢,電視臺賺的是廣告商的錢,廣告商賺的是觀眾的錢。

電視臺花錢買劇,然後依靠劇的收視率賣廣告。劇的收視率越高,廣告商的曝光量越高,電視臺的廣告費也就越高。


簡言之,廣告收入是電視臺的命根子,而版權收入是影視公司的命根子。

那麼,我們就要問了,既然收視率那麼重要,為什麼還會出現又臭又長的電視劇?


影視公司的原因

電視臺購買電視劇,是按照集數和時長來算的,這就意味著集數越長,賣的價格越高。此外,IP熱和明星熱導致製片成本高昂,集數短的話,很難賺回本,這兩種熱進一步助推了長劇集。

比如說吳秀波和姚晨主演的《離婚律師》成本1.3億,兩位主演的成本就佔總投資的一半還多,這還不是最離譜的,央視就曾證實《如懿傳》的兩位主演霍建華和周迅的片酬加起來共1.5億。


電視臺的原因

電視臺希望收視率高的電視劇越長越好,於是有些大的電視臺,比如湖南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和北京衛視等播出單位會親自上陣剪輯。

電視臺會根據收視率的高低,靈活調整集數。2013年大熱的電視劇《特種兵之火鳳凰》,收視率一路高漲後,江蘇衛視將46集的劇剪成了62集,每集前10分鐘劇情回顧,後10分鐘下集預告,實際播出的劇情只有20分鐘。


結語

國產劇拖沓,也叫注水。它不是某一方的行為,而是整個產業鏈配合的產物,這裡面唯一受害的就是觀眾,觀眾不得不忍受又臭又長的電視劇,最後只好用腳投票去了視頻網站。

視頻網站也有很多這種劇,好處就是還有那些不注水的劇,何況,即使拖沓,還能開倍速不是?


何年月畔


 或許大家都已經注意到,電視劇越來越長了,七八十集的比比皆是。理由不難找,因為電視劇是按集售賣的,集數越多越賺錢。

但我總覺得,這並不是電視劇越來越長的最主要原因。篇幅巨大的電視劇是能多賣錢,但如果爛在手裡,賠錢也更多。所以,有沒有一種可能,電視劇越來越長,是因為觀眾喜歡看長故事?

網絡時代,很多事情都在發生變化,而且這些變化是非常複雜的,是雙向的,往往兩種結果同步產生,比如閱讀。網絡讓閱讀變成了碎片化閱讀,人們更喜歡短小的文字,於是微博、微信公眾號崛起;但事實上,閱讀方式的改變,讓閱讀同步發生著兩種看似矛盾的變化。一方面,閱讀越來越趨向於短、淺,向著那些有互動可能、可以提供社交話題的讀物傾斜;另一方面,這些短、淺、互動性強的閱讀,反而催生了更強烈的讀大部頭、讀經典、不受干擾地閱讀的願望。因為,閱讀的本質,其實是給閱讀者提供(而不是消耗) 一段時間,所以,很多長篇小說或者故事集反而賣得更好,因為它們能給閱讀者提供一種整塊的閱讀感覺,以及整塊的閱讀時間。

電視劇越來越長,也是基於這樣的原因。一方面,人們喜歡看短視頻;但另一方面,正是這些短小、碎片化的視頻,激發了人們觀看長劇的需求,而且這種需求還越來越強烈。

在碎片化時代,人們反而更希望看到長故事。因為,越是碎片化時代,人們越渴望完整性,渴望在完整性中找到完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