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鏡——三億美元的誘惑

以史為鏡——三億美元的誘惑

以史為鏡——三億美元的誘惑

以史為鏡——三億美元的誘惑

20世紀70年代,蘇聯政府向美國有關部門提出一個意向,準備出資3億美元購買美國大型客機的先進技術,如果美國不感興趣,就另找它國了。

當時美國飛機制造業正處於低谷,蘇聯這塊大蛋糕,引得各大飛機制造商蜂擁而至。同時蘇聯禮貌地提了個要求,為了比較,鑑別蘇方要派員進場參觀。

波音公司為此專門召開會議。有人認為蘇聯是假借參觀之名,混進公司保密部門剽竊高端技術。另一部分人卻認為,蘇聯要引進技術,當然需要參觀考察,這個條件無可厚非。經過反覆討論,除機身加寬的特殊材料外,其它技術可適當開放供蘇聯參觀。

蘇方代表團應約來到波音參觀,一個個溫文爾雅,舉止得當。當涉及到特殊材料時,波音陪同人員就緘口不言,顧左右而言他了。蘇聯人也很知趣,並沒有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不休。只是拼拼誇讚波音的技術,稱就是他們想要的,合作定會成功。

參觀圓滿結束,送走甚是滿意的蘇聯人,波音公司認為3億美元的鉅額生意已是囊腫之物了。誰知道蘇聯代表團這隻“黃鶴”,一去不復還,使得波音公司望遠欲穿。

波音沒有等來3億美元的合同書,卻等來了一則:蘇聯人將自己製造大型客機的消失。

波音公司在震驚之餘,也在差異——寬體材料技術怎麼丟的呢?

仔細回顧哪次蘇方參觀的全過程,終於察覺到代表團穿的鞋子有些異樣,難道問題處在鞋子上?

是的,問題就在鞋上。蘇聯人對鞋底進行了改裝,借參觀的機會帶走了特殊材料的粉末,成功造出大型客機。

以史為鏡——三億美元的誘惑

以史為鏡——三億美元的誘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