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荣国府已入不敷出,贾母生活还如此奢华,贾府衰败是她之过?

明知荣国府已入不敷出,贾母生活还如此奢华,贾府衰败是她之过?

《红楼梦》里,关于贾府的衰败,大家都知道是人的问题。贾府自己的子孙不争气,只知道贪图享乐,却没有一个有进取之心。所谓坐吃山空,最后的结果自然就无以为继了。

明知荣国府已入不敷出,贾母生活还如此奢华,贾府衰败是她之过?


然而,作为贾府身份最尊、权力最大的贾母,对贾府衰败有没有什么直接责任呢?这个问题就有很多种答案了。

有人认为,无论贾母自己是否属于“不争气”的子孙之列。作为贾府的掌舵人,必须对贾府的衰败负责。也有人认为,贾府的衰败虽然是儿孙不争气,但这些不争气的子孙,还不是有样学样而来?

要说贪图享乐,贾母就是最大的享乐者。毕竟,贾母吃顿饭,还要王夫人邢夫人带着王熙凤等人亲自伺候呢。

明知荣国府已入不敷出,贾母生活还如此奢华,贾府衰败是她之过?

在我看来,贾府的衰败,其实是多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结果,和贾母的关系还真不大。甚至可以说,贾母也是在勉力支撑,试图力挽狂澜,扭转贾府衰败的趋势。

当然,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原著里,贾母的排场确实无比奢华。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即使平常的三餐,其花费也是相当的奢华。比如有名的茄子那道菜,需要耗费多少财力物力?

但是,贾府的衰败,就是贾母这样的享乐所“吃”出来的吗?

一个家族的衰败,固然和当家人有密切关系。但是,贾母的所作所为,其实也有很多她不得已的苦衷。甚至说,贾母这样的奢华,某种程度上其实还是被贾府自己所“裹挟”。

明知荣国府已入不敷出,贾母生活还如此奢华,贾府衰败是她之过?

我们都知道,荣国府作为公卿世袭的国公之家,从第一代的贾演贾源,到第二代贾代善贾代化兄弟,也还不过两代人而已。贾母作为第二代硕果仅存的元老,身上的进取气息即使开始淡化,必定也还是踪迹犹存的。远远不是贾赦、贾宝玉这两代人的享乐主义者。

作为第二代的贾母,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要维持国公之家的门楣,也不能坐视家族就在自己手上溃败。贾母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打算与安排。

首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最讲究的是什么?

明知荣国府已入不敷出,贾母生活还如此奢华,贾府衰败是她之过?

相信大家都会知道,我们最讲究的就是“面子”。就像孔乙己所说的那种读书人的清高。贾母生在保龄候的侯门,高嫁进入国公之家的贾府。在她的骨子里就已经深深烙下了贵族阶层应有的痕迹。

即使荣国府再如何窘迫,只要“国公”两字犹存,贾母就只能按照国公的标准继承下去,这样才不算“没有面子”,才不致被人骂为“一代不如一代”。即使背人处如何节俭,荣国府的一日三餐,在人多眼杂的下人面前,肯定是不能失了应有的礼仪的。

如果贾母真的“开源节流”,不出数日,必将传遍整个京都。那样,和贾府打交道的权贵豪门会怎么看?更何况,荣国府还有一个“嫁”进皇宫的元春呢。如果贾府两一日三餐都到了要短斤缺两的地步,你让元春的颜面何存?

明知荣国府已入不敷出,贾母生活还如此奢华,贾府衰败是她之过?

所以说,贾母的生活排场,一如既往地奢华,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被“面子观念”所裹挟。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永远也逃脱不了的。更何况一个封建社会的老妪?

其次,贾母这么大讲排场,也为贾府的子孙铺路。

贾府的式微,贾母应该是了若指掌的。如何挽救这个家族,让自己百年之后也能体体面面地去见泉下的丈夫和列祖列宗。贾母所能想到的,或许就是将满怀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女身上。

所以,自己唯一的女儿贾敏,嫁给了列侯之家、当朝探花林如海。这也是贾母在为贾府振兴所做的铺垫。如果贾母在很早就节衣省食,贾敏还能嫁给当朝的探花郎吗?

明知荣国府已入不敷出,贾母生活还如此奢华,贾府衰败是她之过?


如果林如海和贾敏真的能长命百岁,贾母的安排筹划就能看到相当明显的效果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女儿女婿先后亡故,贾母的心血也就白费了。

但是,贾母还得为自己的儿女考虑啊。

一旦贾母真的以“节流”为手段,顶多也就能让贾府苟延残喘几年而已。因为最大的希望还是在人的身上。

一个好汉三个帮,国公府第也不例外。所谓“往来无白丁”,贾府的朋友圈有些什么样的人?四王八公几乎都是坐上宾。只要贾母的排场稍微寒酸一点,必将成为四王八公里的笑谈。那样,贾府的朋友圈都“友尽”,肯定也就只能自降一层,和薛家这样的人家打交道了。那样的结果,必然是加速贾府的衰败,也肯定是贾母所不愿意的。

明知荣国府已入不敷出,贾母生活还如此奢华,贾府衰败是她之过?


因此,明知道贾府已经捉襟见肘,为了维持家族的声望、为了守住这个顶层的朋友圈,贾母的日用排场也根本无法“降维”。但她的用心良苦,却常被人误解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