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專注水產

適用技術,奉獻實用養魚信息!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水產動物的病原體主要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四大類。我們必須分清病原體,瞭解水產動物病原體的基本特性、感染類型和傳播途徑。只有分清病源才能對症下藥,在疾病發生時才能把損失降低到最小。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一、 魚類病毒性病

病毒性魚病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魚病,稱病毒性魚病。病毒是一類比細菌還要微小的生物,直徑僅毫微米,均能通過除菌濾器,須藉助電子顯微鏡放大數萬倍才能看清。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故又稱非細胞形態的微生物;通常只含有單分子脫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外覆以蛋白殼,有些病毒在核蛋白殼外面還有一層脂蛋白膜,叫囊膜。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病毒與細菌不同,病毒不能自營新陳代謝,只能在活細胞中生存和複製新的病毒。病毒性魚病世界上已發現有數種,國內僅有一種即病毒性出血病。到目前為止,病毒性魚病還沒有一種有效的藥物治療,一般都採用免疫法進行預防。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1.病毒成因

病毒是一類體積微小且無細胞形態的微生物,其結構簡單,只含有一種核酸,外被蛋白或脂蛋白外殼,因此可看作是“包基因”。病毒自身不能進行生長和分裂,僅能在一定的宿主細胞中自我複製出大量的子代病毒,離開宿主細胞後病毒不能複製,並很快失去活性,與其他微生物相比,病毒對抗生素不敏感。

完整的成熟病毒顆粒稱為病毒體,是病毒在細胞外的結構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態結構,並有感染性。病毒的大小是指病毒體的大小。病毒只有在電鏡下才能觀察到。其單位是納米,絕大多數病毒都在100納米左右。

2.病毒的影響因素

在養殖過程中,其理化因素對病毒有一定的影響,因為病毒離開宿主細胞的存活時間

很有限,很多因素都可影響其感染性,在我們養殖過程中把握這些因素有利於魚病的防治。

(1)物理因素:病毒受理化因素的作用後失去感染性,稱為滅活。滅活的病毒仍能保留其他特性,如抗原性、紅細胞吸附、血凝及細胞融合等。

溫度:大多數病毒耐冷不耐熱,這和人類新冠病毒流感病毒是一樣的,在0℃以下的溫度,特別是在乾冰溫度(-70℃)和液態氮溫度(-196℃)下,可長期保持其感染性。大多數病毒於 50-60℃、30分鐘即被滅活對病毒的滅活作用,主要是使病毒衣殼蛋白變性和包膜病毒的糖蛋白髮生變化,因而阻止病毒吸附於宿主細胞。熱也能破壞病毒複製所需的酶類,使其不能脫殼。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PH值:大多數病毒在PH值5-9的範圍內比較穩定,而在PH值5.0以下或PH值9.0以上迅速滅活,但不同病毒在PH值的耐受能力有很大不同。

(2)化學因素:病毒對化學因素的抵抗力一般細菌強,可能與病毒缺乏酶類有關。

脂溶劑:包膜病毒的包膜含有脂質成分,易被乙醚、氯仿、去氧膽酸鹽等脂溶劑溶解。

酚類:酚及其衍生物為蛋白性劑,故可作為病毒的消毒劑

氧化劑、鹵素及其化合物:病毒對這些化學物質都很敏感。故經常使用“改底劑”能對病毒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抗生素與中草藥:現有的抗生素對病毒無抑制作用,但可以抑制待檢標本

中的細菌,有利於分離病毒。經過實踐證明經常使用“三黃散”“四黃劑”對病毒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3.病毒病的原則治療方法

由於病毒寄生在寄主細胞內,所以對病毒有殺滅或抑制作用的藥物,要麼不易到達細胞內,

要麼對對寄主細胞毒性大。因此,至今尚無治療病毒特別理想的藥物。相對細菌病和寄生蟲病來說,病毒病的發病頻率小,尤其一些慢性的病毒病,在不影響使用價值的前提下,只要把魚病控制在上市前就行了。目前水產動物病毒病還是以預防為主,主要是控制其傳染性,開發有針對性的疫苗,提高魚體自身免疫力,經常使用“改底劑”、“三黃散”、“四黃劑”預防魚病的發生。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現在已確認和常見的有草魚呼腸孤病毒出血病,鯉痘瘡病,鯉春病毒病,傳染性胰臟壞死病,傳染性造血組織壞死病,病毒性出血敗血病等六種病毒性魚病

二、魚類細菌性病

細菌性魚病種類多、分佈廣、危害大,死亡率高,可引起養殖對象的大批死亡,給養殖生產造成很大的損失。最常見的有細菌性爛鰓病,細菌性出血敗血症等。

1.魚類細菌性病的細菌形態

原核細胞型的微生物統稱為細菌,包括古細菌、真細菌和藍細菌。真細菌包括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和放線菌等。其基本結構

由外向內依次為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及核質。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自然界中的細菌極少單獨存在,常以種群形式出現。各種不同的細菌種群與周圍環境和水生動植物共同形成水體生態系統。動物體表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棲居著數量不等的細菌。水體中細菌及微生物群落得多樣性

對維持水生態系統的功能與穩定具有決定作用。

細菌體積微小,必須用顯微鏡才能看見,他們的大小常用微米表示。細菌按其外形又分為球形、杆型和螺旋形3種基本形態,分別稱為球菌、桿菌和螺型菌。危害水產動物的是桿菌,其次是弧菌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放大10961倍後,掃描電鏡下的大腸桿菌。圖片:Janice Haney Carr / flickr)

2.魚類細菌性病的細菌種類與類型

通常把那些在動物各部位經常寄居而對機體無害的細菌稱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在宿主內生存和增殖,對維持宿主組織器官的正常結構和功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他們能在腸內壁表層形成非特異性的表面保護膜,刺激機體產生“自然抗體”。

水生生物體表或水體的正常菌群在機體健康或正常情況下不致病,但一些種類在機體抵抗力低下是可導致疾病的發生,這些類細菌稱為條件致病菌。自然界中僅有少數細菌能引起水生動物發生疾病,例如鮭魚立克次體引起鮭魚敗血症,而這類細菌稱為病原細菌或病原菌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細菌是能夠獨立生活的單細胞微生物。根據需要的營養物質不同,細菌分為兩種營養類型:以簡單的無機物為原料,通過無機物的氧化或光合作用獲得能量,合成菌體成分,這類細菌稱為自養菌; 需要利用多種蛋白、糖類等有機物質作為營養和能量合成菌體成分的細菌稱為異養菌。必須從宿主(人或動物)體內的有機物質中獲得營養和能量的異養菌稱為寄生菌,大部分病原菌均屬於寄生菌。以動植物屍體、腐敗食物作為營養物質的細菌稱為腐生菌

3.魚類細菌病的治療

由於細菌自身有較為完備的代謝系統,對宿主的專一性要求不強,所以細菌性魚病在水產動物疾病中佔較大比例。通過實踐證明,經常使用

“底改劑”、“碘”、“海因”以及現行使用的很多殺菌藥物等藥物,均對細菌性魚病有就較高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三、魚類真菌性病

廣義的真菌,即泛真菌或菌物為一復系類群,其全部成員來自真核生物中的三個彼此不同的生物界,即真菌界、管毛生物界及原生動物界。最常見的是魚類水黴病和鰓黴病。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1.魚類真菌性病的真菌形態

真菌形態多種多樣,大小比細菌大的多,為葡萄球菌的數倍,小的肉眼不可見,如白假死酵母菌,大的肉眼可見,如水黴菌、蘑菇菌等。它有典型的核結構和細胞器,按形態、結構分為單細胞真菌和多細胞真菌兩大類單細胞真菌呈圓形或橢圓形,如酵母型真菌和類菌母型真菌。而多細胞真菌基本上都是由菌絲和孢子兩大基本結構組成。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鰓黴菌)
2.魚類真菌性病的真菌特性
在人工培養基中多次傳代或孵育過久,可出現形態、結構、菌落性狀、色素以及各種生理狀態的改變。用不同成分的培養基不同溫度培養的真菌,其性狀也有不同。真菌對熱的抵抗能力不強,所以魚類真菌性病比如水黴病多發於低溫時段

真菌孢子不同於細菌芽孢,一般60℃經一小時即可滅掉。對乾燥、陽光、紫外線及多種化學藥物的耐受性較強。對1%-3%石碳酸、2.5%碘酊、0.1%昇汞及10%甲醇液則比較敏感。用甲醇液燻蒸被真菌汙染的物品,可達到消毒的目的。對抗生素不敏感。灰黃黴素、制黴菌素、克黴素等對多種真菌有抑制作用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3.魚類真菌性病的治療
魚類真菌性病,不僅對水產生物的成體幼體構成危害,而且危及他們的卵胚水黴病一般是在低溫時魚體有傷引起的一些併發

感染。鰓黴病也是一種真菌,但它跟水黴完全不大一樣,鰓黴往往在高溫時段,水質有機濃度非常高的時候,也會出現鰓黴病。

經過實踐證明,通過使用“水黴類”、“抗菌類”等藥物均對真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以抑制真菌的藥品有硫醚沙星、水楊酸(水黴淨)、聚維酮碘、五倍子末、複合丙烯基二硫醚溶液、二硫氰基甲烷、蛋氨酸碘等外用消毒劑,另有灰黃黴素、制黴菌素、克黴唑等,但因用藥成本高,所以在實際上使用很少。

四、魚類寄生蟲性病

自然界有機體的生活方式是極為複雜的,有的生物在其一部分或全部生活過程中,必須生活於另一生物之體表或體內,奪取該生物的營養而生存,或以該生物的體液及組織為食物來維持本身的生存並對該生物產生危害作用,此種生物的生活方式成為

寄生生活,或叫做寄生,也可以稱為共生。凡是營寄生生活的生物都稱為寄生物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魚怪蟲在幼蟲時進入魚的口腔內,通過魚的舌頭吸食魚的血液直到魚的舌頭萎縮,然後將自己的尾部與已經萎縮的魚舌連接起來代替魚舌工作,由寄生轉為共生的甲殼動物)

1.寄生物的種類

寄生物包括植物性寄生物及動物性寄生物兩類植物性寄生物大多屬於病毒、細菌、真菌等。動物性寄生物以生物進化的程度而言,皆屬於低等動物,故一般稱為寄生蟲。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寄生蟲對寄主的影響是很顯著,可引起生長緩慢、不育、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寄主大量死亡。 被寄生蟲寄生而遭受損害的生物稱為寄主或宿主。例如,絛蟲寄生於鯽魚體腔中,絛蟲稱為寄生蟲,鯽魚稱為寄主。許多寄生蟲都具有宿主的特性,有的僅能感染一個或少數幾個宿主,而有的寄生蟲則具有廣泛的宿主。

2.寄生蟲的感染方式

寄生蟲的感染方式有經口感染和經皮感染兩種。經口感染的寄生蟲為具有感染性的蟲卵、幼蟲或包囊,隨著汙染的食物等經口吞入造成的感染。比如艾美蟲、毛細線蟲等均藉此方式侵入魚體。經皮感染的寄生蟲是通過寄主的皮膚或粘膜

進入體內進行感染。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錨頭鰠寄生蟲,紅斑病)

經皮感染其感染方式大致又可分為兩種:主動經皮感染和被動經皮感染。主動經皮感染的寄生蟲主動的由皮膚或粘膜侵入寄主體內,比如雙穴吸蟲的尾蚴主動鑽入魚的皮膚造成的感染。

被動經皮感染的寄生蟲在感染階段並非主動地侵入寄主體內,而是通過其他媒介,經皮膚將其送入體內造成的感染。比如椎體蟲必須藉助魚蛭吸食魚血而傳播。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魚鯴)

3.寄生蟲的生活史

寄生蟲的生活史可分為直接型和間接型兩種。寄生蟲成蟲或有性生殖階段所寄生的宿主稱為終寄主。寄生蟲的幼蟲或無性生殖階段所寄生的宿主稱為中間寄主。有多箇中間寄主的寄生蟲,其中間宿主分別稱為第一、第二和第三中間寄主

直接型:許多魚類寄生蟲在其生活史中至少有一部分是生活在宿主體內,這類具直接生活史的寄生蟲借自由泳動幼蟲來主動侵入,或利用孢子或蟲卵的被食入來感染宿主,比如小瓜蟲、斜管蟲、三代蟲、艾美蟲、指環蟲等生活史過程中不需要中間寄主。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鯽魚舌型絛蟲寄生)

毛細線蟲的蟲卵隨魚類糞便排出後才開始分裂,幼蟲通常在卵內而不鑽出卵殼,稱為感染性含胚卵,魚因吞入含胚卵而感染。再如魚鯴把卵直接產在水中基物上,幼蟲孵化後立即尋找魚體寄生,幼鯴經過數次蛻變(5-6次)發育成成蟲。
間接型:有些寄生蟲需要中間寄主才能完成生活史, 比如複殖吸蟲、絛蟲、棘頭蟲等。不同種類的寄生蟲完成其生活史所需宿主的數目不同,有的僅需一個宿主,有的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
4.寄生蟲病的治療
每當冬去春來的時候,有的養殖戶都會開始預防性的殺蟲,比如看到油菜花開大致也就是清明節左右就使用一次殺蟲藥。現在漁藥市場上的殺蟲劑(體外蟲)

驅蟲劑(體內蟲)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菊酯類殺蟲藥、阿維菌素溶液、甲苯咪唑溶液、有機磷、硫酸銅等等。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由於各種魚類的生理特點和耐藥性不同,對不同殺蟲劑的適應性存在差異,一旦使用不當很容易引起魚類死亡。使用之後還需要增氧、換水甚至調水、解毒,很多殺蟲藥用多了會產生

抗藥性,用一段時間就可能就不管用了,殺蟲藥一定要輪換使用

(綜合編寫:劉文俊)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備註: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和交流!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於網絡資料,如有異見告之即改或刪)

系統瞭解:病毒性魚病、細菌性魚病、真菌性魚病、魚類寄生蟲性病

#水產#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敬請關注頭條號@漁人劉文俊,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錄西南漁業網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魚病#熱帶魚##養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