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國民收入分配體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關鍵

一一我們需要怎樣的市場經濟(14)

十幾年前,人們經常說,適當拉開國民收入差距,就可以調動人們的工作積極性,發揮其聰明才智,挖掘潛能,創造財富,拉動國民經濟向前發展。時至今天,人們還經常提起這句話,視之為發展經濟的動力。

不可否定,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的國民經濟蓬勃發展,經濟體量世界第二,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但是“百姓無錢消費”,市場疲軟,導致企業營銷令人堪憂,經濟下行,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曰益加劇,始終是一個難以揮之而去的陰影,直接影響到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

四十年前,生產報喜,銷售報憂,財務告急的問題突出,四十年後這個問題同樣存在,並且不斷深化,不能不引起我們重視。

一、80%的失敗者能否拉動市場經濟?

市場競爭存在著2:8定律,除了20%的企業與個人成為市場競爭的優勝者外,其餘80%的人與企業不可避免地成為市場競爭的失敗者。用一些人的語言說,他們是被時代淘汰的“廢物”。

問題是他們即使被淘汰了,還是沒有離開市場,因為他們還是那些成功者供應商的潛在客戶。我們曾說,中國有十四億人口,是驕傲的資本。之所以這樣說,是說這十四億人口有消費需求,是拉動市場經濟的寶貴資源。

問題是,他們雖然有十四億人口的規模優勢,但是其中有相等大一部分人是市場競爭的失敗者,還有些人甚至是失業青年和下崗工人,他們沒有收入,朝不保夕,拿什麼去購買供應商提供的充沛商品與服務。其餘的20%的人倒是有錢,但他們不能自產自銷,不然的話不退化成二千年前的“自然經濟”了?很顯然他們也難以消化自己生產的海量商品。這些產品在社會上顯得過剩,並造成庫存和積壓。

這自然是四十年前奉行的適度拉大收入差距帶來的必然結果。“適度拉大收入差距",固然調動了某些“能人"的積極性,發揮其聰明才智,提高了工作效率,並生產了海量的商品財富,但是造成80%的貧困與失敗。致使市場消費的主力軍拉動不了市場交易,造成企業商品的滯銷與積壓。

這正是:生產經營需要效率,市場交換需要均衡,當兩者不能匹配時,問題就出現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市場經濟體制剛剛確立,市場疲軟就出現了。為了刺激市場經濟,人們一方面通過擴大投資來強制創造需求,另一方面通過金融手段來注入流動性。通過追求GDp增長來解決大眾收入銳減問題。結果一方面實現了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則造成了產品與產能的雙過剩。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也是解決市場疲軟的辦法之一。這種辦法一度還有效果,結果人家一打貿易戰,堵死了外向型經濟發展之路。最後不得不面向國內尋求雙循環戰略。金融手段也經常用來救急。當客戶沒錢時侯,就發展消費金融,誘使客戶借錢消費,拉動內需。問題是借錢是要還的,當客戶沒有收入無法還債時,債務危機產生了。現在房地產問題最大。

總而言之,拉大收入差距→不均衡發展產生→影響市場交易→經濟危機形成。

二、一個人再有能力,你也不能獨力創造一個世界

先說一個案例。前幾年筆者到某醫院治病,遇到了一件事。醫院是由一個醫術非常高明的醫生開的,重點環節是動手術。可是全院只有院長一個人會動,其餘人都是配角。工作緊張時,院長從早上忙到晚上八、九時一直在工作,一天可以給十幾位病人動手術,非常辛苦。而其他人閒著無所事事。有一天,院長竟累倒了,昏倒在了手術臺上,經搶救才恢復過來。

還有一個相反的案例。陳永貴,當年大寨村的帶頭人。據說當年陳永貴有非常強的勞動能力,種地絕對是一把好手。後來大寨搞互助組,別人都把強壯勞動力挑完了,剩下幾個老弱病殘沒人要。陳永貴說你們不要我要,他們以強帶弱,組成了一個特殊的互助組。在陳永貴帶領下,這個互助組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業績,甚至比其他祖都要強。就這樣,陳永貴被當年大寨的當家人賈進財看中,作了大寨的新當家人。大寨正是在陳永貴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後被毛主席發現,樹立為農業合作化的典型。

筆者列舉這兩個案例,是想告訴各位,即使有人本事再大,再有雄心壯志,有能力獨吞利益,你也是肉身凡體,也只有兩隻手兩條腿,難至於三頭六臂,能做的事也就那麼一件兩件,如院長親自動手術一樣,只能一個一個動,而不能三、五成批的搞批發。這也是我們曾經認識到的一個問題,“個人單幹力量太小"。因此有人就大聲疾呼:不懂得用人你就得幹到死!

因此,要想做大事,你就得學會用人,拉上那些本亊不太如你的人一起做事。就比如陳永貴一樣,他一個人單幹,至多說是一個能人,一把好手,而拉上一批兄弟一塊幹,就是一個集體,就有能力改變一個山村,做出一番業績。好在做企業的現在基本上都懂得團隊精神,都逐漸明白抱團發展的道理。

我們說這麼一大堆廢話,就是告訴各位,在當今社會,只有能人與普通人相結合,先富者與後富者攜手合作,組成一個團隊集體,才有可能做成單個人做不了的大事,拓開一個新的發展空間。這是當前企業管理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

因此說,做企業不是老闆對員工的恩賜,不是老闆養活員工,而是創造一個合作的平臺,通過合作勞動創造更多的財富,改善我們的生活。

既然企業是大家合作的平臺,那就涉及到利益分配的核心問題。涉及到如何定位勞動工資的屬性問題。

在企業中,發給員工的勞動工資到底屬於啥?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企業的勞工成本。另一種觀點是職工的勞動報酬

按自由市場經濟觀點,員工工資肯定是成本費用。既然是成本費用,那在企業管理中自然是越低越好。“裁員降薪”與“機器換人”都是降低勞工成本的有效手段。按照筆者理解:勞工工資自然是員工勞動付出後的價值回報,是勞動者參與合作勞動後的成果分配,是利益分配的核心問題。

假如說員工工資屬於勞動報酬與成果分配,那麼按勞分配的原則就能發揮作用,激勵員工積極勞動,認真工作,創造更多的財富,起到勞動激勵的作用

。相應地,企業也可通過員工勞動激勵得到更多的價值與利益。對於他們來說,員工工資又是一種可以帶來增值的勞動投資,而不是人工成本。

有人會說,增加員工工資會增加企業人工成本,市場與客戶不認可,削弱競爭力。且慢!員工工資也可以實物形式出現,可以放在企業產品售出前分配。而員工領到實物工資後最低還可以通過易貨市場互換使用,各取所需。過去,市場流通不發達,人們擔心拿到實物後找不到買家,現在網絡發達了,信息暢通了,完全可以開發出一個易貨貿易市場來,專做職工實物易貨。可以說,思路不是問題,技術不是問題,而觀念與思想才是大問題。

三、深化國民收入分配改革是搞活,拉動市場經濟的關鍵

很明顯,深化國民收入分配改革是搞活,拉動市場經濟的關鍵。而利益分配體系的改革常常是與市場交換體系創新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一)將國民經濟“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環節順序調整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順序

在過去,國民經濟發展要經歷“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後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為了突出“交換"的重要,又改成了“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環節順序。

這一改變,意義重大。這就是說企業生產出產品之後,先是通過“交換"投入市場,換回錢之後再通過發工資的形式進行“分配"。

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如果說企業生產出的產品沒人買就不給員工發工資了?很明顯員工發工資受市場客戶購買行為的制約。而員工工資不能及時發下去,又進一步影響了市場客戶購買力的增長。這樣一來,“交換"與“分配"相互負面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要改革國民收入分配體系,首先應該把原先扭曲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環節順序調整過來,恢復為原先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順序,恢復員工工資“勞動成果分配"的本來順序。當然,有的勞動成果並不能及時消費掉,會形成一定的剩餘,這就涉及到“積累管理"。因此,健全的國民經濟體系應當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積累"五個環節順序。

(二)員工收入分配改革是關鍵問題。

重點是在“國家,企業與個人"三者之間進行利益分配。筆者認為,在企業生產完成之後,首先應該在國家,員工與企業之間進行分配。在完成對國家稅收,員工工資分配之後,剩餘多少都是企業所得。這樣一來,企業經營的價值就是通過減少生產物耗,減少浪費,創新增值而增加收入,而不是通過剋扣員工工資而致富。

員工工資分配,處於國民收入分配的核心位置。員工工資分配本質上屬於勞動成果分配,而不是企業的勞工成本。員工工資分配應遵循按勞分配的原則,鼓勵多勞多得,反對吃大鍋飯,平均主義。我們預計,隨著工資分配改革,將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同時還增加客戶購買力,擴大內需,拉動市場經濟。

(三)創新市場流通體制,是國民收入體制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

主要包括兩項內容。

將員工的勞動收入與客戶購買力,以及企業的營業收入進行關聯,體現“員工多分錢,客戶多購物,企業多營銷"的價值循環,是改革員工收入分配體系的配套措施。如果按目前市場競爭的情況看,員工收入進成本,誰主動漲工資誰吃虧,企業的收入達不到保證,是斷難主動給員工漲工資的。

結合宏觀收入改革,我們應運用數字貨幣,支付平臺等技術手段,創新市場流通體系,實行“1+3”市場交易體系。所謂“1”是指國內統一的交易市場。“3"是指國家給數字貨幣賦加一些規則,形成專門用於結算管理勞動工資,國家財政資金以及普通流動資金的發放,流通,交易與回收等環節,參與市場流通的數字貨幣。這些數字貨幣統一參與市場流通交易,各自獨立完成企業生產成果從分配,交換到消費使用的各項職能,形成一套既簡便又清晰,便於操作的市場交易體系。

總而言之,改革員工收入分配製度是關鍵,建立“勞動工資收入→客戶購買力→企業營銷收入"三關聯的價值循環及“1+3"市場交易體系是配套措施,構建“經濟增長+分配公平+均衡交換"的經濟健康運行發展體系,真正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發展目標,最終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