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手機電腦“開口說話”!他是警營裡的“電子物證大師”

芯片提取分析區、手機檢驗室,各種有關電子物證提取的機器匯織出了輕微的嗡嗡聲。

手一拍,室內的靜默被瞬間打破。沉思的白斌突然眼前一亮:“就是這個!”疫情期間,這個涉案金額達120萬的假口罩案又找到一個新的口罩流向。

讓手機電腦“開口說話”!他是警營裡的“電子物證大師”

身著警服的人,一人操作三臺電腦,這是重慶市沙坪壩區公安分局電子物證檢驗鑑定室。近日,在重慶市總工會公佈的2020年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名單裡,白斌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沙坪壩公安分局刑偵支隊警務技術四級主任。

他在看似無限的電子物證排查中,尋找破案的線索。

電子取證:人和信息的無聲較量

和其他出入各種現場、採集指紋痕跡物證的刑事技術民警不同,白斌要做的,是在看似無限的電子物證中找線索。火災後被燒燬的硬盤,被血跡浸泡的芯片,從30樓墜落的手機,被抹去數據的電腦……關於電子物證的取證,白斌把它比作為沒有刀光劍影的“戰場”。

細緻是王道:揪住嫌犯的“辮子”

一個跨境電信詐騙案,60多個嫌疑人被成功抓捕。但嫌疑人狡猾,事前早已串供,審訊一時進入僵局。一證一袋,上百部手機就靜靜地躺在桌面上,亟待數據提取,線索查證。

電子物證的存在編織著一張打擊違法犯罪的天網。究竟怎麼查,白斌有自己的想法。設置篩選條件、再行驗證……比中!和電子物證幾番交鋒,詐騙團伙13個骨幹成員的手機浮出了水面,案件最終得以突破。

被問起這個職業最需要的什麼?面前的人沉吟片刻才答:細緻。

“從某種程度上說,電子物證檢驗是很枯燥的——存在大量重複性的勞動。”白斌把做這份工作比作數一根辮子上的頭髮,一根、又一根、再一根,“你事前知不知道一根辮子上有多少根頭髮?不知道。但你必須把每一根頭髮絲數清楚。”

認為頭髮都一樣,不數了?那肯定不行!白斌說,或許線索就藏在你忽略的那一根“頭髮”裡。頭髮數清了,才能揪住嫌犯的“辮子”。

讓手機電腦“開口說話”!他是警營裡的“電子物證大師”

硬核技術:自主研發APP

技術手段是刑事偵查的硬核。物證從不說謊。但手機迭代更新迅速,電腦愈發先進智能,這便意味著檢驗鑑定手機的手段也要常學常新。

白斌肯摸索,愛鑽研,但凡遇到案件,自帶“不破不罷休”的執拗勁。某品牌某種型號的手機,芯片按傳統方法無法提取數據。“要不得。”白斌搖頭,萬一有條“漏網之魚”就藏在這種手機裡呢?討論、驗證、否定;再議、再否定……這一套流程不知走了多少遍,名為“技戰法”的提取新方法終於在實驗室問世。

除了用於破案,白斌也把這種肯鑽研的勁頭帶進了方方面面的工作中。“比如電信詐騙的抓捕現場,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電腦服務器手機成百上千,檢材多,易混淆,易遺漏、對電子物證的取證勘察極為不利。”旨在讓電子物證的提取、保存更方便、更快捷、更可靠,沙區刑偵支隊推出“電子物證勘察通APP”,白斌參與其中的自主研發。

“先通過APP掃碼,簽字,細緻化避免遺漏的同時,現場完成封裝、拍照、錄像的流程也實現規範化。”白斌介紹,APP普及後,提取物證的運輸過程全程定位,也進一步避免了運輸過程中不可控的存在。

2019年9月,這項研創榮獲2019年重慶公安改革創新大賽一等獎,同年12年,又榮獲公安部舉辦的首屆刑事技術“雙十計劃”攻關創新大賽優秀獎。

白斌還有不少“發明創造”。例如,防止屏幕操作的物證袋、特殊材質的防偽封條。兩年內,白斌共檢驗電子物證209起,檢材453件,出具鑑定文書165件,零失誤零投訴,其中,有59件在案件偵破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初心不變:“挽救生命最有職業成就感”

“案子來了。”

這是一句會讓實驗室團隊氛圍陡然一變的話。

從警31年,從事刑事技術21年,白斌參與破獲的重案、要案數量累計到一個令人咋舌的數字。

去年,通過信息研判,白斌救下了兩名轄區內準備輕生的學生。“能挽救一條生命是我最有職業成就感的事。”他表示,案件不僅要偵破,也要預防。目前實驗室有關大數據自殺預警系統的研發,正在著手進行中。

於白斌而言,歲月流轉的記憶,參照物是每年破獲的案件數量,一年又一年地增加,直至31年過去。曾經也是文藝青年,畫得一手好國畫的“小白”,如今也因加班擱置了愛好。“沒有時間畫了。”白斌笑,“如果有時間,我最想做的事,是補個覺。”——變的是愛好習慣,不變的,是從警以來心中的堅守。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曲鴻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