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究竟該不該打?遇到這些情況,別忍著,打!

這兩天,《4歲女童疑被繼母打進ICU》的新聞刷屏了各大育兒號,大家紛紛譴責這個繼母的兇狠與殘忍。自從做媽媽後,我很害怕看到類似的新聞,看到虐童類的新聞,都會刻意迴避。哪些

孩子滿臉鮮血、滿身傷痕的畫面,我實在是看不下去。有時不小心看後,要很久才能緩過來!

生活中,我也十分信奉“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長”,對於打孩子這件事,我不但堅決反對,而且深惡痛絕!雖然如此,但我依然覺得,如果碰到下面這幾種情況,千萬別忍著,一定要開打!

第一,接觸危險的東西

孩子的生活經驗有限,對世界又充滿好奇。對生活中存在的很多危險,認識並不深刻。很多意外,都是由於孩子對危險環境沒有清楚認識而發生的。上週,我的同事在採訪過程中,拍攝了一段視頻讓我印象深刻。那是荊州解封后的第四天,天氣特別好,我的同事在一個老小區採訪結束後,抬頭一看,嚇出了一身冷汗。兩個個小男孩兒正在一棟七層高的居民樓的頂樓打鬧,打鬧過程中,一個孩子不停的跳上頂樓的圍欄上,場面十分驚險。

同事嚇的都不敢大聲說話,生怕嚇著孩子發生意外。他只能低聲與社區聯繫,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來到頂樓,將孩子待到了安全的地方,避免了意外的發生。

我相信,這兩個孩子的父母肯定不止一次的為他們做過安全教育,危險的事情不要做,危險的東西不要摸。但缺乏生活經驗的他們,對於這些事件的嚴重後果並不清楚。這個時候,一頓暴打

,至少能讓他們長長記性!下次再做這種事情的時候,想想被打時的肉疼,或許比父母嘮嘮叨叨的不停勸說要有用的多。所以,如果孩子在做危險的事情,比如撥弄電源插頭、玩兒火等等。沒什麼說的,打就對了!


孩子究竟該不該打?遇到這些情況,別忍著,打!


第二,當孩子的某些行為和習慣,可能發展為違法行為時,一個字,打!

不少父母小時候都會聽父母說過“小時候偷針長大偷金”這樣的俗語。對於偷竊、撒謊等行為,家長一定不能姑息。特別是有些孩子,撒謊後不但不知道反省,還會理直氣壯的為自己辯解,

最可氣的是,他們還會試圖用新的謊言來掩飾事實。遇到這樣的事情,語言溝通已經無法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一個字,打!

不過這裡要提醒各位家長的是,碰到這樣的事情,千萬不能一打了之。要在孩子的情緒平復後,再與他認真地談一次,讓他搞清楚為什麼捱打?要如何正確的處理這樣的事情。

除了撒謊、盜竊,吸毒、暴力傾向等行為,孩子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都需要用打來讓他們加深印象。


孩子究竟該不該打?遇到這些情況,別忍著,打!


第三、父母或老師多次提醒的規則,他依然一犯再犯的,打!

故意頂撞父母,不尊重老人,過分自我自私,這樣的孩子如果不及時糾正,走上社會後,不但無法與家人、同事和諧相處,還容易陷入性格缺陷的怪圈,如果多次糾正無法解決,那就要用終極武器了,打!

此外,還有一些習慣如果不能用語言來糾正,不能用規則來約束,孩子會沒有規範感,對規則也不會敬畏,這時打一頓,能夠讓他們對規則有更加明晰的認識。

說完了要打的情況,我們再來說說不能打的事情!因為打可以,但是亂打是不行的!下面兩種行為,請不要打孩子!先自己去面壁半小時!

第一,孩子犯錯誤,是因為父母沒有把話將清楚的,不能打!

如果您重來沒有告訴過孩子,不能用小手去摸插座,不能去玩兒開水瓶等,但是孩子去玩兒了,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打孩子。因為你打了,孩子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反而會打擊孩子的探索

欲。


孩子究竟該不該打?遇到這些情況,別忍著,打!


第二,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自己也在犯,不能打!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說,不能玩兒手機,自己卻一天24小時抱著手機刷視頻;生活中,我們經常告訴孩子,要把自己的物品收拾整齊,自己下班回家卻衣服亂扔;如果您自己都做不到,

當孩子也做不到時,請先反省自己!不然您打孩子的行為,會給孩子傳達一種觀點,這些錯誤的行為,等我長大了就能做了!或者,只要我足夠強,就能隨心所欲!


孩子究竟該不該打?遇到這些情況,別忍著,打!


最後,我們要說的問題時,既然孩子可以打,那怎樣打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呢?

首先,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孩子儘管小,但有自己的臉面,尤其是在小夥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後的。一旦別人知道自己捱打了,稍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像大人一樣覺得這是奇恥大辱。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當著外人的面兒打孩子,外人也會不好意思,會過來為孩子解圍,家長會陷入兩難的境地,也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其次,不能經常打孩子。俗語道:“常罵不驚,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經常捱打,由於“久經沙場,千錘百煉”,就會變得“軟硬不吃,刀槍不入”。 所以,不觸及底線,不要打孩子,不然會陷入怎麼打都不管用的惡性循環中,最後,孩子還會由於經常捱打,陷入對暴力的恐懼中,造成心理陰影。

此外,打孩子時,一定要告訴孩子為什麼打他。打只能阻止錯誤行為再次出現,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告訴他正確的做法。 打完孩子後,一定要哄哄孩子,讓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媽媽也很傷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即使他錯了,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打他只是為了讓他記住,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俗話說的打一巴掌給個甜棗。

最後,不要打3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3歲的孩子處於遊戲期階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強烈,同時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發展,自我統一性開始出現,而3歲前的孩子,這一切都沒有出現,或者只是剛剛發展。 在這一階段體罰孩子,會影響他們做出正常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導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6歲以後要儘量少打, 這是因為6歲以後,多數孩子已經進入學校了,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展,自尊心越來越強,開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著憑藉自己的能力、勤奮,不斷帶來各種成就。這時體罰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喪失成長所必須的成功體驗,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養成消極、自卑的人格;而且在這一時期進行體罰,孩子能夠清楚地記住父母對自己的體罰,在心靈蒙上一層陰影。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同,只有自己的父母最瞭解自己的孩子,用哪種方式教育孩子最有效,需要每一位家長自己慢慢摸索!無論是打,還是講道理,鼓勵誇獎,都是為了讓孩子更加健康快樂的長大!明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還是要呼籲大家,教育孩子,減少暴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