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營商環境 發展綠色經濟

發展綠色經濟是對社會經濟發展歷史的反思、總結與選擇。新時代,經濟發展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物質和精神需求的同時,更加開始著眼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發展綠色經濟不僅能夠減少回收處理再利用排放廢棄物,保護資源、生態與環境,而且有利於提高產品(服務)質量,提升品質與競爭力,轉變我國經濟高能耗、高物耗、高汙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發展模式,推動經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因此,發展綠色經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綠色經濟是以創新為支撐,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的新的經濟形式。綠色經濟具有突出的特徵。一是綠色性。綠色性貫穿於產品需求分析與研發設計、投入要素與產品產出、採購製造與物流、銷售服務與消費的各個方面和環節之中。經濟發展方式向綠色化轉型,必須注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這是我們在新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二是平衡性。平衡性是指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平衡生產、生活、生態三者之間的內在關係;平衡綠色與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的內在關係。三是外部性。發展綠色經濟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綠色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投入才能見效,並且不能單純依靠市場推動其發展,這就要求政府應不斷完善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支持,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綠色經濟。四是社會性。社會性是指綠色經濟發展全過程中,每一個企業或產業、組織與機構、家庭和個人,都是排放者、責任者、參與者和受益者。因此,普及綠色經濟知識,提高全民素養,在全社會樹立綠色意識,營造綠色文化,對加快推動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優化營商環境 發展綠色經濟

  綠色發展是從源頭破解我國資源、生態與環境約束瓶頸,是提高發展質量的重要抓手。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首次提出“綠色化”概念,要求“必須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加快發展綠色產業,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自發展綠色經濟以來,我國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和環境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我們面對的環境、資源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複雜,發展綠色經濟具有複雜性、艱鉅性和長期性。因此,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仍然任重而道遠。當前,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是推動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發展綠色經濟,要求所有與企業發展相關的環境在營造過程中持續優化,為綠色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和優質服務。優化營商環境,包括宏觀層面、中觀(產業、區域)層面、社會等外部環境和企業內部環境。

  第一,宏觀層面。宏觀頂層設計需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以體現“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密切結合。我國高度重視發展綠色經濟,制定了一系列綠色經濟扶持政策,為綠色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包括制定綠色技術研發及其產業化、綠色產業數字化的相關制度、法規、准入規則與監管制度,提供財政、稅收、保險與金融支持政策等。要充分發揮政府在綠色經濟發展方面的規劃、導向、管理和保障作用,以一流的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第二,中觀層面。在頂層設計下,針對客觀實際,我們要把宏觀的制度與政策落實到區域或產業上進行細化。如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區域綠色發展政策或產業發展政策,並實施監管;不斷完善經濟效益評價標準,注重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對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加科學的規劃。

  第三,社會層面。個人行為產生的影響可能很小,但疊加起來可能對社會產生很大的效應。推進綠色經濟發展,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之中,增強全社會對資源環境的危機意識,從而促使人們樹立綠色發展意識,為新時代綠色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綠色發展不僅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努力,更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和行動,以其強大合力共同為綠色發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第四,微觀層面。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既有經濟責任,也有社會責任。當前,中央及相關部委、部分省市已經出臺了一些有利於綠色經濟發展、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為企業賦能。這些政策將有利於從事綠色經濟的企業在市場中公平競爭,優勝劣汰,創造高市場溢價,實現共享信息和精準決策。綠色經濟的最終落腳點在於企業的綠色發展。在政府、市場和社會大眾等多方主體的共同努力下,企業也應積極參與,通過發展綠色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助力綠色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葛新權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