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誇大的偃月刀:充當中國古典兵器的象徵,其實不太夠格


被誇大的偃月刀:充當中國古典兵器的象徵,其實不太夠格

偃月刀

近來,偃月刀或者說長柄刀成為了軍迷們的最新話題。在很多人眼裡,關雲長揮舞的“青龍偃月刀”幾乎成了中國古典兵器的頭號象徵。

但在真實的歷史裡,長柄刀的地位其實是被文學作品誇大了。至少在明清時期的六百年裡,偃月刀或長柄刀多數情況下只是一種“活在戲劇中的兵器”。


被誇大的偃月刀:充當中國古典兵器的象徵,其實不太夠格

唐代騎兵陌刀

長柄刀的輝煌,是很短暫的

中國古代歷史上,長柄刀最鼎盛的時期是在唐朝和宋朝,唐朝以前的長柄刀不僅樣式簡單,而且數量也較少。但是到了唐朝,為對抗突厥騎兵,唐軍開始流行大規模使用兩邊開刃的陌刀。這種陌刀不僅能夠直刺,而且可以左右砍殺。在戰場上“上千陌刀如牆而進”,展示了唐軍步兵的強大戰力。此外,唐朝騎兵也裝備有陌刀,可突刺可砍殺,算得上是全能型的武器。

但是,唐朝陌刀的輝煌是短暫的。由於造價昂貴,再加上戰場形勢的轉變,陌刀在唐朝中期後漸漸式微,在宋代成為僅有少量裝備的掉刀。與此同時,偃月刀、眉尖刀、筆刀、鳳嘴刀、屈刀以及朴刀等我們熟悉的長柄刀型,在宋代佔據了主要地位,並有“刀八色”之說(《武經總要》:手刀、掉刀、屈刀、筆刀、偃月刀、戟刀、眉間刀、鳳嘴刀)。


被誇大的偃月刀:充當中國古典兵器的象徵,其實不太夠格

怛羅斯戰役

出於對抗騎兵的需要,兩宋時期強調給步兵裝備長柄砍劈兵器,長刀大斧可說是宋代重裝步兵的典型特徵。宋代的刀槍劍斧等傳統冷兵器,樣式也是史上最為豐富的,而且製作工藝相當精緻。

與宋軍相比,以騎兵為主的遼軍和金軍則更多使用蒺藜、骨朵、戰斧、戰錘、狼牙棒等短柄兵器,長柄兵器則以長槍居多。從作戰效能看,自然是長柄刀和長柄斧威力最大,但成本也最高,所以宋軍的裝備經費也是古代負擔最沉重的。

值得注意的是,元朝以後,長柄刀在軍中的地位和數量驟然下降。與之相反的是,以“偃月刀”為典型的長柄刀在明清時卻成了小說戲劇中的“明星兵器”。


被誇大的偃月刀:充當中國古典兵器的象徵,其實不太夠格

從宋代到清代的長柄刀

明清時期,長柄刀變成了一種“活在戲劇中的兵器”

元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小說、話本、戲劇文化蓬勃發展,在很多歷史名將作品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長柄大刀的出現。除了《三國演義》以青龍偃月刀成名的關雲長外、《楊家將》裡的楊令公、王蘭英、嶽勝,《說岳全傳》中的韓世忠、梁紅玉、王貴,《大明英烈傳》裡的傅友德,《隋唐英雄傳》裡的魏文通,《水滸》裡的關勝等等,這些人都是以長柄大刀作為趁手兵器。可以說,使用偃月刀、鳳嘴刀等等長柄大刀都是“名將”或“猛將”的重要特徵。

考慮到這些古典作品基本都出現在元明清時期,似乎應該反映了當時軍隊兵器的樣貌。然而事實恰恰相反,在這幾百年裡,長柄刀在中國古代軍隊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經微乎其微了。


被誇大的偃月刀:充當中國古典兵器的象徵,其實不太夠格

明代《出警入蹕圖》中的騎兵長柄刀

在元朝時候,元軍內部幾乎沒有長柄刀裝備。進入明朝以後,明軍內部也僅有偃月刀、鉤鐮刀兩種長柄刀作為制式兵器,其中偃月刀還只是儀仗和“操練示雄”所用,說白了就是表演用具,只有鉤鐮刀勉強算是戰陣兵器。此外就是一些粗製的大刀型長柄刀,作為二線部隊使用。

到了清朝則是另一種情況,作為軍隊主力的滿蒙八旗兵都不裝備長柄刀,唯獨綠營軍才裝備,而且樣式更加粗陋。除了偃月刀繼續充當表演工具外,清代綠營還裝備有挑刀、片刀、虎牙刀等形制的長柄刀,同樣屬於單手大刀(相當於宋代手刀)的長柄改型,與宋代的差距已經是天差地別。

被誇大的偃月刀:充當中國古典兵器的象徵,其實不太夠格

長柄大刀是明清文學中的明星武器

可以說,清朝的長柄大刀基本已是二流部隊甚至是團練武裝的兵器。即便在團練武裝裡,也是長槍、馬叉或單手大刀等粗製兵器佔據多數。這時候,偃月刀(當時已稱為“關刀”)往往只是少數強兵猛將進行戰場表演的工具。

最典型的就是晚明第一猛將劉鋌,此人效仿關雲長,使用了一把重達一百二十斤的鑌鐵大刀,比關羽的八十二斤還重,人送外號“劉大刀”。但是,劉鋌這種特立獨行的武將畢竟只是少數。而且在火器時代,這種揮舞偃月刀的情節也更像是戲劇,而不是實戰。


被誇大的偃月刀:充當中國古典兵器的象徵,其實不太夠格

山海關的明代偃月刀

長柄刀的沒落,是長槍、大斧雙重擠壓的結果

長柄刀在元朝以後的沒落,一方面是火器的出現,降低了偃月刀和鳳嘴刀這種高檔冷兵器的性價比;另一方面,長柄刀在各種冷兵器中,戰場地位也受到了兩種兵器的擠壓。

從唐朝末年以後,步兵和騎兵的甲冑技術都在飛速進步,無論是兩宋、遼金還是元朝,重甲步兵和重甲騎兵在軍隊中相當普及。因此,如何擊破步騎兵的重甲是對兵器的重要要求。


被誇大的偃月刀:充當中國古典兵器的象徵,其實不太夠格

明代《出警入蹕圖》中的騎兵長柄斧

在這種情況下,長柄大刀的作用就受到了質疑。以唐朝的陌刀為例,這種兩面開刃還帶尖頭的長柄刀,在戰鬥中可以兼顧刺擊和劈砍。但是對於披甲敵軍,刀的破甲能力就不如斧了,也不如用於鈍擊的錘。對於騎兵而言,高速奔馳時使用長槍突擊,破甲能力效果也是極好的。相比之下,無論是短刀、馬刀還是長柄刀,都更適合對付沒有甲冑的敵軍。

如果考慮到經濟因素,這個問題就更加突出。無論是長槍還是大斧,製作工藝都相對簡單,偃月刀或鳳嘴刀雖然工藝精美,但價格和工時都非常沒有競爭力。所以,明清時代的偃月刀只有較富裕的武官才有能力裝備。而更簡陋的粗製長柄大刀,對於團練武裝而言,也遠不如長槍或短刀更便宜合用。


被誇大的偃月刀:充當中國古典兵器的象徵,其實不太夠格

明代部分兵器

可以說,明清時代無論是精銳騎兵還是普通步兵,火器之外的冷兵器都以簡單實用為優先。騎兵有長槍、馬刀、斧錘等等,步兵有長槍、馬叉、鉤鐮、單手刀以及若干雜色兵器,偶爾有少數大刀型長刀作為點綴。

但是另一方面,偃月刀等高級長柄刀是中國古典兵器的藝術傑作,樣式不僅美觀而且大氣,更能提升角色形象,因此受到了文學戲劇的追捧。這才是青龍偃月刀活躍於古典小說戲劇的真相所在。史實中,真正的關羽用的是丈八長矛,那時候長柄刀還不怎麼流行。

被誇大的偃月刀:充當中國古典兵器的象徵,其實不太夠格

大斧

大斧,很可能才是中華第一號冷兵器

說到長槍和大斧,其中的斧,筆者認為才是華夏文明最有代表性的古典兵器。斧,上古又稱為“鉞”,早在近萬年前就問世了,而且作為兵器幾乎縱貫整個歷史。相比之下,刀特別是長柄刀的歷史要短得多,而且大斧擁有特殊的歷史地位,是刀劍都不能及的。

在五六千前的良渚文化時期,玉石製作的“鉞”就成為了重要的禮器,成為領袖權力的象徵。斧鉞象徵權力,這個傳統習俗一直延續到了夏商周時期。


被誇大的偃月刀:充當中國古典兵器的象徵,其實不太夠格

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大鉞

在出土的婦好墓中,刻有獸紋的青銅大鉞,是其中最體現墓主地位的重要器物。在牧野之戰時,周武王“左杖黃鋮,右秉白旗”,斧鉞是關鍵的指揮工具。還有越國,這個“越”字也是和“鉞”相通,越國實際上就是以斧頭為國名的。

作為兵器,戰斧在幾千年的古代中國也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即使是陌刀最流行的盛唐,唐軍也是大量裝備長柄斧,與陌刀並駕齊驅。到了宋朝,宋軍更是以長柄大斧作為對抗遼國鐵林軍、西夏鐵鷂子、金國鐵浮屠的利器。遼國、金國、西夏和元朝,也都大量裝備長短斧,作戰時往往“斧劍齊下”。

可以說,那時的中國古代戰爭,雙方最喜歡的作戰方式之一就是用大斧互砍。公元1141年宋金拓皋戰役中,南宋上萬名重裝步兵揮舞長柄斧,衝擊數萬金軍組成的大陣,將金軍騎兵主力打得一敗塗地,斬殺過萬。這種戰爭氣勢,已經大大超越唐軍的陌刀衝鋒了。


被誇大的偃月刀:充當中國古典兵器的象徵,其實不太夠格

東方士兵的斧對西方士兵的劍

即使進入明朝,明軍騎兵仍大量裝備長柄斧,包括開山斧、長柯斧、靜燕斧、日華斧、無敵斧等等,樣式遠比長柄刀更豐富。進入清朝後,戰斧才和其他冷兵器一樣,製造式樣日趨簡化,短斧比例越來越大,長柄斧逐漸消失。

在這裡,筆者想強調的一點是:偃月刀,應該只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代表性兵器”,中國古代戰場上的真實代表性兵器還是非大斧莫屬!(作者:陶慕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