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十四五、雙循環下的醫療“底色”

2020年已經接近尾聲,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仍在持續,人類正處於百年未有之變局,一切前行的事物都被裹挾進動盪之中。


面對外部局勢的種種不確定,中央提出國內國外“雙循環”的戰略思想,並定調為“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


毋庸置疑,十四五期間,“雙循環”將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宏大敘事邏輯。於此之中,醫療行業所有的政策制定、產業發展、公司戰略,也必將暗合這個戰略方向的演進。


醫療產業的牌桌正在重洗,場上的玩家們,他們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下去?


十四五的“醫療牌”


一個逐漸老齡化的社會,如何變得越來越健康?


11月3日,新華社受權發佈《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共60條,全文超過2萬字,其中有兩條直接涉及醫藥健康領域:

  • 第46條: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 第47條: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這兩條想要解決的,正是上面那個看起來自相矛盾的命題。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面對一個繞不過的醫療不可能三角,即廣泛覆蓋的醫療體系、低水平的社會資源佔用、先進的醫藥產業水平三者之間不可兼得的“三元悖論”。


不同時代、不同社會都會要求政府去解答這個“悖論”,作為社會發展的頂層設計,中國未來5年的答案,就藏在“十四五”規劃的細則當中。

《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承上啟下


就國家發展階段來說,“十四五”時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意義十分重大。


另一方面,十三五期間,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基本涵蓋了醫療健康行業15年的發展圖景,如今看來,如果將規劃分為三個實施階段,時間已過去三分之一,而處於第二階段的“十四五”,按一般規律理解,應該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即鞏固上一個5年的發展成果,為下一個階段的收官做好鋪墊。


從具體內容來看,關於醫療健康的重點,對比十三五而言,有諸多變動。


透視十四五、雙循環下的醫療“底色”

▲“十四五”規劃第46條內容


對比十三五規劃的改動:

  • 開篇不再提及深化醫改;
  • 篇幅方面較十三五大幅縮減,僅強調重點方向。


這樣的呈現的原因,或是因為醫改的絕大部分工作已經在十三五部署,並且於十三五期間進展順利。因此十四五把疾病預防和公共衛生等放在了深化醫改之前。


除此之外,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均為首次提及。


透視十四五、雙循環下的醫療“底色”

▲“十四五”規劃第47條內容


對比十三五規劃的改動:

  • 不再提及計劃生育這一曾經多年的基本國策,全面放開成為可能;
  • 首次提及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優生優育和素質比數量控制更加重要;
  • 提及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發展銀髮經濟。


除此之外,積極應對老齡化趨勢仍是秉承十三五不變的方針。


另外,在“十四五”規劃的其他章節中,涉及醫療健康領域的內容還包括: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等前沿領域。從醫療細分領域來看,具體涉及

生物醫藥、數字醫療、高端設備、慢病管理、養老產業等。


9月16日,領導人在《求是》雜誌發表的《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文章提到:要加大衛生健康領域科技投入,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集中力量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加快補齊我國生命科學、生物技術、醫藥衛生、醫療設備等領域短板。


兩者結合來看,基本為行業未來5年發展指明瞭方向:

  • 進一步加強分級診療,加強可及性;
  • 加強預防檢測,體外診斷迎多重利好;
  • 藥品和耗材集採成為長期的國策;
  • 高端醫療設備加速國產替代;
  • 遠程醫療、互聯網醫療等新模式和新生態繼續成長;
  • 支持社會辦醫,醫療服務發展空間廣闊;
  • 新一代信息技術將與醫療健康產業實現更廣泛的融合,有效催生新業態的形成等。


具體來看,以上每一條都是在不同側面解決醫療不可能三角的問題,致力於打造一個國內健康大循環的格局。與此同時,頂層驅動的變革必將引起行業內多賽道的風起雲湧。


醫療“雙循環”初露端倪


十四五期間,另一個重要基調不可忽視,即為“雙循環”戰略。


近兩年,外部局勢風雲變幻,再加上新冠疫情,形勢越來越複雜,給外部需求、國際供應鏈帶來了雙重的打擊。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年中政治局會議正式確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隨後可以發現,無論是宏觀調控還是區域發展,都開始密集圍繞這一概念做文章。


醫療健康行業也不例外。


十九大以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醫療本身就是這對矛盾之中的一個重點,從DRG、帶量採購、審評審批改革,都可以看到去槓桿去產能去庫存運動,甚至雙循環的影子。


根據經濟學家黃奇帆的判斷,從大的戰略角度,要達成雙循環,需要解決以下幾件事:

  • 第一,擴大內需。當外需萎縮時,內需仍有擴大的空間。
  • 第二,科技創新。短期之內,我們可能會遭遇到一些關鍵技術、設備和零部件斷供的風險;長期來看,這會倒逼中國實現自主可控的科技創新;
  • 第三,要做好這些事,核心的要素是改革、是求變;
  • 第四,要繼續保持開放的姿態,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更加積極地尋求外部合作。


投射到醫療行業,從行業熱點、本月初靴子落地的耗材集採來看,其實也正符合雙循環的邏輯。


開放合作:

本次集採共有12家企業參與,其中外企佔據5席,接近半數。從結果來看,最終產生中選產品10個,共涉及國內、國際8家企業,將國內市場向外企開放,僅以價格為衡量標準,公平競爭。


擴大內需:產品平均價格從1.3萬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與2019年相比,相同企業的相同產品平均降價93%,國家醫療保障局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司司長鍾東波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患者來說,降價效果的一大作用就是釋放需求,特別是能提高急診的支架使用覆蓋率。


倒逼創新:支架作為國內介入器械的領路者,通過近20年的帶動、引領,很大程度上成就了當下的器械格局。這時候打掉產品的過多利潤,或許可以激起國內龍頭器械企業在外周、神經、瓣膜,甚至機器人等高技術含量領域的重點佈局,福禍相依。


改革求變:對於一個已經發展成熟的行業來說,洗牌是底層進入牌桌最好的方式。老規則下,外企美敦力、波科、雅培和國內樂普微創,可以說在支架江湖的地位極難撼動。改革求變可以刺激進步,或帶來想像不到的果實。


在“十四五”規劃裡,關於創新一詞提及50次,製造提及6次,由此可見,創新仍然是雙循環的底色。國家產業的虛實分配,高層的決心已定, 相信在“十四五”期間,中國醫療產業創新能力將得到大幅提升,進而帶來整個產業的重建。


“雙循環”下的企業出路


面對雙循環經濟,中國的醫療企業,需要做些什麼?


做透本土市場,應對內卷化競爭

就當下深受“4+7”所累的本土仿製藥企來說,其實一直以來面對的市場主體就是內循環的國內市場,儘管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政策打壓,但換個角度看,國內市場其實仍有空間可以挖掘。


比如從今年7月份,輝瑞發佈的2020年半年報來看,其集採流標產品立普妥、絡活喜在華銷量不降反增。


這種“外企集採沒中標卻大賣”的奇觀,背後的邏輯在於:

阿託伐他汀鈣在中國市場百億級,第二批集採佔據市場規模僅五分之一,流標之後,輝瑞配合降價+商務手段,把立普妥、絡活喜兩個藥品當成普藥操作,仍然可以收割大片的普藥市場。

這充分說明對於本土企業來說,國內市場仍有無限潛力可以挖掘。


而且這種潛力對於創新者的意義在於,只要深耕臨床痛點,做出一些有價值的產品,在中國可以獲得的回報,是難以想象的。


抱團取暖,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

很長時間以來,中國本土企業通常是“各自為政”,很少尋求企業之間的協作。


從本次疫情來看,隨著民眾對於健康關注度的提高,短短的2個月時間,培養出了之前5年都不曾成型的醫患線上診療、隨訪和疾病教育的習慣。


除了患者自發意識意外,行業共建還要依靠眾多本土企業自發“抱團”,在資金、項目、研發、營銷等方面進行合作,甚至謀求戰略聯盟或合併。


在雙循環經濟下,構建本土完整的健康醫藥內需體系,催生新的健康和醫藥新需求,更需要企業之間進行緊密配合,這不是靠單一企業能運作的。


加速進口替代,利用技術創新激發新需求

經過4+7的洗禮後,從企業層面而言可以明顯感知,仿製藥替代是殘酷的,在集採壓力下的本土企業即使是拿到了市場,也是血淋淋的低利潤。


從耗材集採來看,這輪集採方案最明顯的是規避了同質化創新的投機取巧,必須是跨越式創新才能獲得溢價空間,如可降解支架,相比製藥,醫療器械行業的跨越式創新具有更高的門檻。


企業當下必須明確的事,國家意志不以某一個企業、或某一個行業的意志為轉移,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順應外部政策變化環境變化,加快轉型之路。


進軍國際市場循環

醫療健康市場在擴大的同時,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由於歐洲、印度、美國等外部市場都不約而同的關注自身供應鏈的完整性和自主可控性,以華海、海正等為歐美日印藥企做技術訂單的藥企,也必將會更多的關注本土市場,導致本土醫藥市場內卷化加重。


如何突破這種內卷?


借鑑日本藥企發展路線來看,2017年,日本創新藥企業中,多數銷售來自日本本土之外,有的企業甚至高達70%。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日本藥企近年來的創新性和競爭力,主要依賴海外拓展的加速。


透視十四五、雙循環下的醫療“底色”

▲日本創新藥企海外本土銷售比較


因此,走出去已經不能再停留在口號,是時候採取切實的行動。


新機會在於,除了歐洲、日本、美國這些法規市場之外,一帶一路、RCEP市場將成為中國醫療外貿新的增長點,也是本土醫療企業加入國際大循環的比較適宜的市場機會。


透視十四五、雙循環下的醫療“底色”


世界格局新舊交替之時,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複雜,我們能做的只有腳踏實地,搬山填海。


好在,越是困難的事情,扛過去了,越是收穫豐盈。個人如此,企業如此。華夏亦如此。


· END ·


------我是星標+在看的分割線------


為粉絲送上獨家行業視角和最具價值的觀點已經成為我們的習慣;近期微信調整了訂閱號推送規則,我們精心為您準備的內容,可能被埋沒在茫茫信息大潮中,消失不見。


因此,想要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推送,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星標+在看」


透視十四五、雙循環下的醫療“底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