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想家,可回到家才體會到,這裡並不是想象裡的家

你允不允許孩子對自己不滿?要如何知道,說一句對不起背後的意義?關於憤怒,不諒解,還有悲傷,如果能好好照顧這些情緒,我們就有成長的可能。而在進入情感話題以前,我先提問了,這些看似在向孩子對話,其實也頻頻將話筒指向大人們。

過年想家,可回到家才體會到,這裡並不是想象裡的家

說不出對不起的人,其實內心也有創傷。那些大人心理還沒被安撫的內在小孩,會跟在自己身上,在第一次戀愛的時候出現一次,結婚那時出現了一次,等到你為人父母,會發現他還是不肯走開。當年她說的那句別再對愛情抱著嬰兒式的幻想,其實也套用在你與你原生家庭的關係裡,很多時候我們是沒有辦法被照顧的。長大就是這麼一回事。

過年想家,可回到家才體會到,這裡並不是想象裡的家

而你準備好承接你們對彼此的失望了嗎?一個五、六十歲的人,可能都還在期待父母的瞭解,你看現在有多少六、七十歲的人,在罵自己八、九十歲的父母?有多少人四、五十歲的時候,哭著控訴自己的爸媽?你覺得爸媽都那麼老了,他們還欠你什麼?我告訴你,每個人都可以落落長地說他的老父母們如何讓他失望。

過年想家,可回到家才體會到,這裡並不是想象裡的家

一個四歲的孩子可能會生氣媽媽為什麼煮了我不想吃的東西,一個四十歲的人可能會生氣媽媽為什麼對他的新工作不滿意。你不會因為是個成年人了,就停止對父母保持期待。一個已經五、六十歲的人,要照顧自己的失智症爸媽,他感覺到很沒耐心、心裡有很多憤怒。仔細談後發現他心裡很痛苦的是,你怎麼這個快就不能懂我了?這麼快就不能跟我對話啦?這麼快就記不得你孫子的名字?心裡的那個憤怒,其實很難受。

過年想家,可回到家才體會到,這裡並不是想象裡的家

於是,不管到了幾歲,我們對美好想像並不會那麼輕易消失。而有期待,就會有失望,然後滋生更多的情緒:因為那是從小沒被解決的東西。這真的沒有那麼簡單。一道創傷積累在心裡,而你總是太晚察覺,於是每次碰到時就會劇痛不已。然而,你別慌,你永遠還有機會好起來。長大的路途上,都要體驗幾次不再被安全擁抱的感覺。首先要理解,所有的嬰兒都是從爸媽應該要應付我所有的需求開始的。

過年想家,可回到家才體會到,這裡並不是想象裡的家

於是接下來,你也會慢慢看破,譬如她有時候會情緒化喔,心情不好的時候,處事方法不一;或者你也會看到出去時跟鄰居阿姨表面很好,背後又抱怨怎麼又會遇到他。很多的孩子,幾乎都會在成長不同階段體驗到對父母的失望。然而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會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份失望,繼而一直將它帶在身上,或帶到其他更多的關係裡。

過年想家,可回到家才體會到,這裡並不是想象裡的家

且如前述所提到的,如果你未曾正視它,那麼它也將可能跟著你一輩子到老,你都還不知道如何真正地接納自己的爸媽。對此,想給一些方法:人在經驗對爸媽的不滿時,是會有焦慮的。所以第一件事其實就是要去處理這個震驚,父母不會再照著我的想像走了;接下來處理憤怒,為什麼你可以不給我我要的東西;然後再慢慢容許自己去接受一個事實是,父母可以不完美。

過年想家,可回到家才體會到,這裡並不是想象裡的家

接下來,你就要開始體驗,有些事情原來我是要靠自己去做的。你不能再把所有的需求當成是父母欠你的、父母應該要做的。最後你可以獲得一種自信是,其實我也可以。因為我超越了父母,所以我有更大的舞臺,你給了自己一次這樣的機會,慢慢看到自己也有能力正在發展。人就是不斷在這種超越父母,再把父母認領回來,一次又一次的過程中完成自我的成長。

過年想家,可回到家才體會到,這裡並不是想象裡的家

像一條反射弧線,當你感覺到自己又可以靠自己安全長大了,你就越能去修復與接受父母不完美留下的傷口。於是,所謂成長,帶著興奮,也帶著孤獨感,原來我可以只靠自己就走到這裡啊,還有原來,我的爸媽,他們真的不會在我需要的時候,就站在那裡。

過年想家,可回到家才體會到,這裡並不是想象裡的家

你可能因為某些機會離開家裡到外地念書、工作,在幾個瞬間,因為距離的緣故,你開始慢慢淡忘自己與家之間的衝突。你並且開始想念你的家。幾次返家路上,你隨著物理距離的靠近,思念與興奮的感覺也直線上升;然而,等到你到家的那一刻,當你又重新感受到這個家裡頭種種讓你不適應的地方,你體驗了再一次的幻滅。你知道,原來家只在被想像的地方。我想這應該是年輕的朋友比較會有的感觸。

過年想家,可回到家才體會到,這裡並不是想象裡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