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發現!浙江一村民挖自家田地,竟挖出無價之寶-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太珍貴!

海寧首次發現錢塘江煎鹽遺址!

地點就在周王廟鎮荊山村朱家園!

重大發現!浙江一村民挖自家田地,竟挖出無價之寶

遺址裡面都有什麼寶貝?

又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村民偶然開墾,揭開塵封的神秘面紗…

事情要從去年6月的一天說起。

趁著這幾年鄉村旅遊發展的勢頭正盛,今年50歲的周王廟鎮荊山村朱家園村民談建烈也把自己的民房打造成了民宿,而那天他正在開墾自家靠近錢塘江的一塊莊稼地,本計劃打造一個供旅客們進行水果採摘、燒野飯等活動的休閒娛樂園。

重大發現!浙江一村民挖自家田地,竟挖出無價之寶

△村民談建烈

就在開墾過程中,他發現這塊莊稼地不太尋常——為什麼開墾出來的泥土是紅色的灶頭泥?同時,他還挖到了鐵皮、瓷片!

談建烈忽然反應過來,曾聽村裡的老人講起荊山村這一帶有過煎鹽活動,泥土長時間灼燒後就是紅色的,這說不定就是當年的煎鹽遺址。

於是,談建烈立刻聯繫了海寧市文物保護所求證。

次日,文保所的工作人員張宏元、章竹林、周建初三人來到現場查看,現場為一塊整理過的土地,南北向挖出多條寬約1米、深約1米的溝渠,在翻上來的泥土中有青磚瓦片,少許青花瓷片,一些鏽蝕嚴重的鐵塊。

另外還在一溝渠的壁上發現紅燒土層與碳灰土,長約3米,呈凹弧狀。經資料查詢,荊山村沿江一帶“民人大半刮滷煎鹽”,遂有了考古試掘的計劃。

證實為清代遺址!目前海寧僅此一處!

受各種因素影響,經多方努力,今年10月21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海寧市文物保護所聯合試掘了海寧朱家園煎鹽遺址,揭露面積50多平方米,發現了一座煎鹽灶坑和兩個鹽滷井。

重大發現!浙江一村民挖自家田地,竟挖出無價之寶

重大發現!浙江一村民挖自家田地,竟挖出無價之寶

重大發現!浙江一村民挖自家田地,竟挖出無價之寶

根據考古發掘,考古人員們證實了這是一處清代的煎鹽遺址,並將它命名為朱家園煎鹽遺址。初步調查發現,朱家園煎鹽遺址東西長約60米,南北寬約30米,面積約1800平方米,且為目前海寧唯一一處錢塘江煎鹽遺址。

一起來看看考古人員

在朱家園煎鹽遺址都發現了啥

發掘區遺蹟分佈圖

重大發現!浙江一村民挖自家田地,竟挖出無價之寶

發現煎鹽灶坑1個

煎鹽灶坑被現代溝打破,經清理灶坑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中間下凹略呈寰底,上面剩有炭灰,最厚處約10釐米,下面是被火燒紅的土層,最厚處達20釐米。

重大發現!浙江一村民挖自家田地,竟挖出無價之寶

△鹽灶坑平面

重大發現!浙江一村民挖自家田地,竟挖出無價之寶

△鹽灶坑剖面

鹽灶坑長5米,寬 2.7—3.6米,面積約15平方米。考古人員在鹽灶坑內發現多塊大小不一的鐵塊,腐蝕嚴重,應是煎鹽鐵鍋的殘片。最大鐵塊長18釐米,寬8釐米,鐵質厚0.7釐米。

重大發現!浙江一村民挖自家田地,竟挖出無價之寶

△鹽灶坑出土鐵塊

發現鹽滷井2個

此外,考古人員還發現了2個鹽滷井,1個鹽滷井位於鹽灶坑的北側18米處,土坑井壁,井口圓形,上大小下,井口直徑1.2米,井底距現地表深約2.7米。

重大發現!浙江一村民挖自家田地,竟挖出無價之寶

△鹽滷井1

另一個鹽滷井在鹽灶坑東北側3米處,在溝渠的溝壁上發現,未清理。

重大發現!浙江一村民挖自家田地,竟挖出無價之寶

△鹽滷井2剖面

清代的煎鹽遺址

為何會出現在這兒?現況如何?

帶著這些疑惑,記者聯繫上了

海寧文保所鹽官文保部主任周建初

由他帶領著我們一起走進那段塵封歲月

海寧曾與“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11月25日,記者與周建初主任相約在朱家園煎鹽遺址見面,他還說了一個令人遺憾的消息:遺址已經回填了。

記者來到現場看到,遺址被用鐵皮做的圍牆圍著,“試掘工作已經完成,而且這樣的陰雨天會損害遺址,所以我們回填了。”周建初解釋道。

不過走進遺址後,記者看到了現場還殘留著的不少發掘痕跡,這時當初發現朱家園煎鹽遺址的村民談建烈也走了過來,“你看那個灰色的土就是殘存下來的碳灰土。”他熱情地介紹。

重大發現!浙江一村民挖自家田地,竟挖出無價之寶

△談建烈(左)、周建初(右)

重大發現!浙江一村民挖自家田地,竟挖出無價之寶

重大發現!浙江一村民挖自家田地,竟挖出無價之寶

△遺址現況

隨後,周建初科普,這鹽是怎麼來的呢?

據說錢江潮在帶來滔天駭浪和泥沙的同時,也帶來了鹹澀的海水,同時也帶來了寶貴的鹽資源,成就了這裡的支柱產業——鹽業的興盛,也由此產生了鹽官地名。

據歷史資料記載,海寧早在西漢時期就開始生產食鹽了,並在公元前195年設立了鹽業官員(鹽官),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宋代海寧8個鹽場總年產鹽量達13.39萬石,鹽的生產更是南宋政府的主要稅收來源之一。

明末清初,錢塘江江道北移,海寧的鹽滷灘塗被沖刷,鹽產開始下滑,直到20世紀60年代正式退出煎鹽的歷史舞臺。另據民國《海寧州志稿》記載,大荊場、朱家園、楊家莊、胡家鬥一帶“民人大半刮滷煎鹽”。

談建烈回憶,小時候常聽村裡的老人說起,荊山村這帶曾被叫做“鹽沙”(村民稱其為用來儲存鹽的地方),就在遺址旁邊的池塘曾經是直通長安運河的河道,這裡曾有一個用來運輸鹽的碼頭,停滿了船舶。

重大發現!浙江一村民挖自家田地,竟挖出無價之寶

此外,朱家園煎鹽遺址周邊還保留多個池塘、河道、土備塘石閘和三條出鹽港等運鹽水路和設施,其中,土備塘石閘也已列入海寧市文物保護點。

重大發現!浙江一村民挖自家田地,竟挖出無價之寶

重大發現!浙江一村民挖自家田地,竟挖出無價之寶

△周建初帶我們來到了村口的土備塘石閘處

據瞭解,荊山村不少年老村民稱,自己爺爺輩曾經做過鹽倉庫管理或者煎鹽工,年幼時家裡還有鹽滷桶等,村裡還有一位90多歲的老人曾經就是一名煎鹽工,隨後,記者一行來到了他的家裡。

唐思明爺爺出生於1930年,年至耄耋,老人精神依然很好,他向大潮君講述了那段艱苦的歲月,“當時我14、15歲,我們就兩個人煎鹽,每天凌晨2點半起床,將前一天燒好的鹽挑到鎮頭上去換米,那時候是悄悄地換,商店就露著一條小縫,我們一家一家問過去能不能換米,換的米只夠吃一兩天。”

重大發現!浙江一村民挖自家田地,竟挖出無價之寶

△唐思明爺爺與老伴

原來,因為荊山村地靠錢塘江,農田比較少,當時迫於生計,唐爺爺和夥伴通過煎鹽來換米,而這種私自煎鹽的行為其實是不被允許的,所以他們只得凌晨偷偷去換,換好之後回來補會覺,便繼續開始一天的煎鹽工作。

周建初介紹,朱家園煎鹽遺址被發現有重大意義,“雖然海寧與‘鹽’的關係這麼密切,但是在這之前從未發現過煎鹽遺址,這是因為錢塘江改道,曾經的煎鹽遺址或許都被江水覆蓋了,難以發現。”

海寧海塘·潮文化景觀於2019年4月1日列入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而朱家園煎鹽遺址作為海寧首處被發現的煎鹽遺址,為浙江省錢塘江生態海岸帶加深了文化底蘊,同時也將為海塘申遺提供重要的材料。

點贊海寧這塊寶地!↓↓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FM93交通之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