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食肉動物的大熊貓,為什麼那麼惹人喜愛?

作為食肉動物的大熊貓,為什麼那麼惹人喜愛?

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一提起大熊貓,每個人的腦海裡都會浮現出其憨態可掬的樣子,相信也沒有人能拒絕一隻毛茸茸的熊貓。

但卻有很少人知道,大熊貓其實是食肉動物。別看現在的熊貓吃竹子,熊貓的祖先是吃肉的,而且是非常猛烈的肉食性動物,只是後來由於各種原因,生存環境的改變,食物減少,才慢慢開始吃竹子。

作為食肉動物的大熊貓,為什麼那麼惹人喜愛?

大熊貓雖然也具有食肉動物吃肉的潛力,但它很少捕食動物或動物的屍體,這並不是它不喜歡吃肉,而是缺少機會。因為在大熊貓的分佈區裡,大型的食肉獸很少,沒有多少殘屍剩首供它食用。

如果它自己經常去捕捉鼠類等小動物,所得到的營養卻常常不足以抵償消耗掉的能量。因此,大熊貓只能偶爾吃到一點肉食,大部分時間則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維持生命,成為一輩子循規蹈距、依竹而生的動物。

正是因為它們生活的環境裡面,有充足的食物,沒有天敵,沒必要行動很快,而且這種慢吞吞的動作使它能夠保存能量,以適應低能量的食物。

因此就形成了大熊貓最可愛的特點—它那胖嘟嘟的身體和他那內八字慢吞吞的行走方式。當然,它們有時候也會爬樹偵察情況,逃避入侵者,或是打盹。

作為食肉動物的大熊貓,為什麼那麼惹人喜愛?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覺得大熊貓非常可愛呢?這難道真的是偶然嗎,科學家已經給出了答案。

我們對於可愛的看法大多是它有生物和進化基礎,可愛是一種進化優勢。奧地利動物學家和動物行為學家創始人康拉德·勞倫茲於1950年提出了嬰兒圖式(Kindchenschema)這一概念。

嬰兒圖式(Kindchenschema),是指那些嬰兒所具有的特徵,比如大而圓的腦袋、肉乎乎的臉蛋、大腦門、大眼睛、小嘴等,就是那些一想起嬰兒就會浮現在腦海中的典型形象。而嬰兒圖式越明顯,可愛指數(Cuteness)就越高。

作為食肉動物的大熊貓,為什麼那麼惹人喜愛?

勞倫茲認為這些特定的屬性,會激發成年人的培育天性,而我們會將它當做一種“可愛”。它會促使父母參與孩子的照顧過程,讓孩子儘可能健康成長直至成年。因此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能夠感覺到嬰兒很萌的人比起那些沒有感覺的人,就有了一種進化優勢。

簡單的說,越可愛的孩子活下去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慢慢的,基因將這種天性加密,並將相關行為當作更優解。在進化心理學家看來,這種對成年人的吸引都是小嬰兒的陰謀,正是這種吸引才使弱小無助的嬰兒更好的生存下去。

除此以外,另有研究還發現了嬰兒圖式誘發的是人們的先天釋放機制(Innate Releasing Mechanism),這種機制使得人們產生積極的情感反應,產生給予關懷、提供保護等願望。

當我們看到可愛的東西時,大腦灰質就會激活眼窩前額皮質(與感動和愉悅處理有關)。這一激活也會促使其它腦回路開始二級處理過程。這一行為模式與看護、建立親密關係以及照顧行為有關。換句話說,看見可愛的東西會啟動大腦的為人父母模式。

作為食肉動物的大熊貓,為什麼那麼惹人喜愛?

嬰兒圖式引發的反應,可不僅僅侷限在“嬰兒”身上,面對具有嬰兒圖式的成人以及動物,人們都可能會出現這種效應。

心理學家Marta Borgi和Francesca Cirulli在2016年做了貓和狗的研究,他們發現具有更明顯嬰兒圖式的貓狗均引發了被試更強烈的給予關懷的願望,人們對他們是否可愛的評分也更高。

再回到熊貓身上,研究視覺信號的科學家已經確認了一系列使它可愛的特徵和行為:大圓臉、明亮的大眼睛、一對大圓耳、柔軟的四肢,扭來扭去的女性走路姿態。

可以說熊貓絕對是一種具有嬰兒圖式的動物。那麼也不難推斷出大熊貓那麼惹人喜愛的真正原因。

作為食肉動物的大熊貓,為什麼那麼惹人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