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王旭談歐陽中石:書法、教育、學問的門外漢?

歐陽中石先生今年92歲,是當下最高齡的書法家。在其簡歷中,”教育家”、“學問家”(見下文)、“書法家”是其三大主要身份,而且皆有“開山”之功(見度娘)。因此,如何看待這位老先生,關乎當代書法的學術根基與發展方向。


學者王旭談歐陽中石:書法、教育、學問的門外漢?

歐陽中石先生


“學院書法”鼻祖只會寫牆上標語?

歐陽中石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畢業於北京大學,所學專業為中國邏輯學。從學術角度上說,這個專業表面上以本土之詞冠名,實是裡西外中的西方哲學。事實上,北京大學在這個時期,與之前差距甚大,尤其在人文社科領域,徒有形式,少些實質,一些引領時代的老文人功成身退,年輕一代如馮友蘭、張岱年、賀麟等留學歸來的教授在精神、價值上轉向世俗之學,戰戰兢兢,扮演著解說員、傳聲筒的角色,日漸荒廢。像歐陽中石的導師金嶽霖先生更是如此,所以,歐陽先生所學的專業,與傳統意義上的哲學沒有任何關聯,頂多屬於夾生科學、歷史唯物批判、人為意識主導的功利宣講教條。從而導致了,他後來從事書法教育期間,遇到學術問題時比較淺薄,只能背《現代漢語字典》。這本工具書其實是一本掃盲書。對於一位以音韻學充實學術身份的”學問家”(見下文》,連《康熙字典》、《說文解字》都閉口不提,實在說不過去。即便提了,又能怎樣?沒有開創意識,頂多算識字先生而已。況且,凡是有傳統哲學基礎的人,在答疑解惑時,根本不把這類書放當回事兒。因為,源頭之學能解釋和重塑一切問題。


學者王旭談歐陽中石:書法、教育、學問的門外漢?

歐陽中石 第二屆國展作品 1985


或許是因為學術素養不深,大學畢業後,歐陽先生回到基層做中學老師,八十年代初期調入首都師範大學辦成人書法教育培訓班,碌碌無為幾年,搖身一變成了書法教育第一人,“學院派”書法由此而生。自1993年起,他的職稱晉升為書法博士生導師,培養了像野培貴、鄭曉華這樣的影子博士(見下文)。有意思的是,時至今日,歐陽中石先生之書法,一筆一畫入不了紙,神貌極似街頭標語和退休老幹部體,有一股蠻狠的怒氣、殺氣、煙火氣、做作勁兒。翻開他八九十年代所參加的第二、三、五、六、七屆全國書法篆刻展作品,更能夠證明這一點。所以,有人說,歐陽中石是不懂書法的書法家、書法教育家,其作品只適合補建築工地、社區圍牆上的廣告展板。

“學院派”書法創始人不懂學術、不會寫字,就能說明“學院派”即是一個幌子。但對於學校、教育領導、歐陽先生本人而言皆有所利。畢竟,場面上的熱鬧,形式上的宏大、成果上的突出,頗具開創性。或許,他的老校友蔡元培、熊十力、蔣夢麟、黃侃等做夢也想不到,一個傳統哲學系的“三不知”(學術、書法、教育)後生,竟能承擔“艱鉅而偉大的歷史任務”(見簡歷),化身“教育家”、“書法家”、“學問家”,真是千古怪事!

教育家還是庸師?

說起教育家,人們會想起孔孟老莊、墨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王船山、康有為、梁啟超、章炳麟、熊十力、蔡元培、黃培炎、陶行知、梁漱溟等了不起的歷史先賢,他們不僅有與國家、民族命運、精神價值、道德情懷相聯繫的務實學術思想,又有參與現實,引領時代向前發展的勇氣。以史為綱,傳統教育家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有超脫時代、影響時代的新思想,二,有敢為人先、勇於叫板世俗窠臼的實踐擔當,三,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學生。對比歐陽中石現實,以上條件他遠遠不具備,反而拉低了教育標準,給教育工作者樹立了一個淺薄形象。


學者王旭談歐陽中石:書法、教育、學問的門外漢?

歐陽中石先生第三屆國展作品 1987


回顧他一生的言辭,除了“文以載道,書以煥彩”這類冠冕堂皇的陳詞濫調,沒有一句話讓人覺得有新意。具體上,一,他沒有提出一條適合當下的書法研究方向、教育理念。二,他在提高社會書法審美能力、審美情趣上毫無意識、毫無建樹。三,他沒有一本像樣的理論著作,代表作除了低級趣味的《歐陽中石書沈鵬詩詞選》(1988),就是一堆抄讀古人、便於職場升遷的空虛出版物。四,在他的教育生涯裡,沒有培養出一位有開拓創新意識的書法家。學生只是他的影子,他也只是學生的名利托靠。像葉培貴、鄭曉華等,都是老師面孔,毫無學術功底和教育理想,一手板報體,毀了師承榮譽,誤了自己和學生。

都說庸醫害人,我覺得庸師更甚!前者貽誤的是別人的生命,後者涉及到幾代人的文化心靈、美學觀念。

書法家還是門外漢?

歐陽先生從八十年代初期學書以來,幾乎沒進步,臨帖少,悟性差、讀書少是本質。他師從吳玉如先生,但無恩師之靈秀俊逸,相反,沾染了一些江湖書法之粗野、暴戾習氣。他的字,只有蠻力,缺乏文氣,隨著年齡增大,這種弊端越加顯露。以學術角度分析,這種原因是心性不夠博大,功夫不夠深厚造成的。另外,與生活經歷、教育出身有關。


學者王旭談歐陽中石:書法、教育、學問的門外漢?

歐陽中石先生第五屆國展作品 1992


他屬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生人,恰逢傳統價值退潮、西方思想氾濫之時,像他這樣能考上新式大學的人,所讀的書,所受的基礎教育,必與傳統無關。即便是他之後進入大學,北京大學在新式思想上更激進,與傳統的界限更明確。說白了,北大雖然有書藝高超的新式大儒、大知識分子,但書法從未走進北大,相反存留民間。用一句客觀的話,北大要了傳統文化的命,從北大走出來的學生包括歐陽中石也是如此。儘管他們現在口口聲聲不離傳統,那只是順應時代的表面轉向,但行為上依舊如故。

真正意義上,只要是存世的老先生,其學書時間與晚輩相差無幾,都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事情,甚至,前者在造詣上不及後者,因為,後者年輕,前者人過中年,學習能力差,知識體系不完整。比如在歷屆全國書法篆刻展中,歐陽先生越寫越差,年輕人越來越出色。現在,有些人總說歐陽“開創了一代書風,”那是與他有關的“學院派”睜眼說瞎話,目的是給活人、庸人建豐碑,讓自己在學術、身份、市場、名分上有個“正當”依託。若不這樣,“學院派”書法就立不住。

學問家還是世俗託靠?

“學院派”書法史就是歐陽先生四十年的教書歷程,其輝煌、荒誕皆是一個人的成敗。歷史上草莽一旦稱王,首先做的就是用學問強化自己的神秘性。大字不識的朱元璋上位後,第一件事就是批註經典、立皇朝典章、宗門祖訓,以此達到道德、學問、行為上的合理性。可以說,他是後世提供了一條武裝自己的“厚黑”思路。比如洪秀全、康有為,,乃至現當代諸家。

歐陽先生教書後,把所有的文化帽子全戴到了自己頭上。“書法家”、“大師”、“教育家”(見度娘)、“學問家”一應俱全。即便是別人強加的,不戴也不行。


學者王旭談歐陽中石:書法、教育、學問的門外漢?

歐陽中石第六屆國展書法作品1995


當代有一位文人說過,“思想家沒了,學問家就多了。”學問家雖是一個專業概念,但離不開思想,比如清代古文經學派、今文經學派。歐陽中石之學問,涉獵“邏輯、國學、音韻、繪畫、戲曲、文學、書法、繪畫等”。1988年,他60歲,出版了自己的書法詩詞代表作《歐陽中石書沈鵬詩詞選》。就是說,步入隨心所欲之年,他還照抄書協副主席的詩詞,有些說不過去。繪畫上,除了本人,誰也沒見過他能畫,寫過哪些與此有關的文字。。

戲曲上,如果將他錢謙益、湯顯祖、徐渭、梅蘭芳、梅葆玖比較,他在表演、理論上皆格格不入,頂多是一位愛好者。

音韻方面,歐陽老先生的知識僅限於《現代漢語字典》。這門學術,實是清初考據學的範疇,與訓詁、校勘等聯繫緊密,近現代的大家有章炳麟、黃侃、羅振玉、王國維等皆有著作留世。最直接的,從事音韻,必須懂先秦文字、經典、詩歌,反觀歐陽先生,一無所有。比如,他在解釋“文化”含義時,將“以文化之”的文化功能看成內涵,並用“仁、德、禮、法、化、和”六字,概括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特徵。只要讀幾本古書的人都明白,“仁、德、禮、和”是一個體統,統於“仁,”包含了“法”與“化,”所以,歐陽先生是學問的門外漢。

學者王旭簡介:

故宮學院中國畫研究院學者、《崔如琢評傳》作者

學者王旭談歐陽中石:書法、教育、學問的門外漢?


學者王旭談歐陽中石:書法、教育、學問的門外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