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刻,藝術何為?

疫情時刻,藝術何為?

作為2018年威尼斯奎里尼斯坦帕利亞基金會博物館“日月光華——中國當代藝術展”的延續,“日月光華”系列展的第二站上海巡展“日月光華之二”日前在上海無用空間採取分場限流和網絡直播的方式開展。展覽展至6月1日。

疫情時刻,藝術何為?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展覽共同探討藝術與當下時代的關係,並且反思這種關聯中的相互影響。”作為導覽嘉賓,哲學博士、文藝學美學博士後,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黨委書記袁新說。

在袁新看來,參展的三位藝術家有一個共同點:即他們都遊走在中國傳統藝術和現代西方藝術的空間裡。“一方面與中國的傳統藝術有著密切的關聯,核心和要點都深深根植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中。同時,他們又有著豐富的對西方現代藝術的體察。這兩種不同的藝術語言融合、交織在一起,並通過不同的藝術方式展現出來,最後形成其藝術作品的主題和形式。”

其中,仇德樹的作品用中國傳統藝術的符號——宣紙,來呈現西方現代藝術的觀念。仇德樹的作品只使用宣紙,通過對宣紙紋理的把握,把宣紙一層層疊加起來附著在布質畫面上,然後在布質畫面與宣紙的裂痕之間,敷設純淨、變幻而絢麗的丙烯色彩,產生出“裂變”效果。“他的作品不再使用筆墨紙三元媒介材料,而僅僅只使用宣紙這一媒介材料,從而一方面通過進行宣紙即筆墨的藝術創作,達到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突破,實現中國傳統繪畫的現代表達;另一方面則凸顯宣紙這一媒介材料的主體性,實現西方現代藝術所追求的對所謂藝術本體論的探索與表達。”

疫情時刻,藝術何為?

秦風作品

參展藝術家秦風的“慾望系列”繪畫作品,引人關注。藝術家通過提取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形式,以及其呈現的中國道家的陰陽觀念(畫面上呈現為黑白的強烈比對),來展開其關於藝術的創作,就使得其作品呈現出更多的藝術觀念,並實現了東西方文化超時空的交流。

疫情時刻,藝術何為?

趙夢作品

藝術家趙夢的作品也可以用兩個關鍵詞來概括:作為藝術創作手段的“陶瓷燒製”和作為藝術創作主題的“文人供石”。傳統的陶瓷燒製的審美原則是質地密實、光滑透明,但趙夢的陶瓷燒製,則燒製出具有和中國山石盆景所用自然山石材料相類似形態與質感的“文人供石”。袁新表示:“他用現代的創作形式、手法和語言來實現中國文化與現代的對話,實現中國傳統藝術表達符號的現代轉變。”

疫情時刻,藝術何為?袁新認為,通過對三位藝術家藝術創作和藝術實踐的分析,可以看到,藝術是我們理解世界的橋樑、創造價值的行為、尋找意義的行動以及實現生活的途徑。“在遭遇這場疫情的時刻,我們可以用藝術去安撫人們的痛苦和悲傷,也可以用藝術去喚起人們的希望和鬥志;我們可以通過藝術去表達人們的憤懣和譴責,也可以通過藝術去反思我們的時代和世界,甚至再次去發現和思考現代生活的意義與價值。”他直言:“作為一種以人類感性形式去思考和創造人類生活的實踐性活動,藝術的根本宗旨和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再現人類和人類每一個個體的具體生活,實現其根本意義和根本價值的理解和創造。如果我們能夠在藝術中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的力量、生命的勃發的話,那麼藝術就實現了它的功能與作用。”

編輯:慕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