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獲客難風險高,這家銀行如何迎來爆發式的流量增長?

疫情為金融市場的格局重構按下了加速鍵——金融科技落後的銀行被對手降維打擊,資產質量加速惡化;金融科技強大的銀行,強勢攻佔場景,市場份額不斷擴大。

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整體尚處初級階段,隨著“零接觸式”金融服務成為剛需,對線上獲客與風控的需求前所未有凸顯。中原銀行作為數字化轉型起步較早的城商行,其戰略與打法值得作為樣本觀察。

提供多場景融合的生態服務

作為商業銀行穿越經濟週期的“壓艙石”和“穩定器”,零售金融業務在近年得到整個銀行業的關注與重視,如長沙銀行、上海銀行、常熟銀行等城商行加大零售金融轉型,業務增長顯著。

但城商行零售轉型也面臨不少難題,如大行加碼進軍零售領域;產業鏈的場景金融巨頭崛起,一些銀行淪為場景金融後端的資金方,離客戶和生態越來越遠。

有些銀行則積極進行擁抱數字化。典型的如中原銀行,該行2018年起開啟數字化轉型,逐步實現從單一場景服務向多場景融合的生態服務轉變,推動了零售業務規模的有效增長。

據中原銀行2019年年報,該行零售客戶達到1494.62萬戶,同比新增256.62萬戶;零售業務營收佔比33.3%,其中,手機銀行用戶同比提升52.6%;信用卡累計髮卡數同比提升85.7%。

數字化轉型敏捷支撐“金融戰疫”

而疫情期間,獲客難、風險高更使得不少銀行雪上加霜。在APP滿天飛的當下,銀行業APP線上生態正面臨嚴峻挑戰,百姓可以通過很多非銀行APP辦理支付、轉賬、充話費、購物、理財、炒股等業務。2020年一季度期間,幾大銀行機構的APP日活暴降60%。

銀行業務結構也亟需優化,某傳統大行的個人貸款部分99.5%都是住房貸款,手機銀行APP日活不足5%,這樣的業務結構既對息差收入貢獻極低,也不利於零售金融活力釋放。

中原銀行場景拓客卻逆勢而上。如:中原智慧社區免費提供的“一區一碼“疫情登記及社區出入管理系統解決方案;吃貨地圖開展的平價蔬菜與餐飲免費配送活動;中原聚商APP免費為全省商家提供的線上開店小程序……場景數字化發展加速,平臺用戶流量迎來爆發式增長。

豐富的獲客業態,有溫度的社區下沉式服務,亦為該行非金融客戶的金融轉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數字化風控能力是場景獲客的有力支撐。2019年,中原銀行零售大數據風險決策模型和信用風險預警系統得以優化,並打造“制度+專家+科技”三位一體大數據智能風控體系。

數字化轉型方興未艾,對於眾多中小銀行而言,如何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子?受限於稟賦,大部分中小銀行對大行的宏圖戰略或許難以模仿和借鑑,但在更具本地化特色的中原銀行身上,則極可能找到共鳴與啟示。4月25日,在金融城的直播間,將由中原銀行行長王老師帶來《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的策略與打法》經驗分享。

本課程系金融城基於對數十家金融機構的調研,設計推出的“後疫情期零售業務的線上突圍與風險防控”系列線上課程之一。我們邀請到優秀的商業銀行、金融科技公司的高管和實戰派專家,採取“直播+答疑”的方式授課,旨在助力金融機構用最少的時間成本和財務成本,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找準轉型定位和實施路徑,迅速扭轉零售業務的頹勢,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課表詳見海報,關注公眾號“新金融城”,瞭解更多~


疫情期獲客難風險高,這家銀行如何迎來爆發式的流量增長?


【培訓方式】

學習方式:直播授課+互動答疑

學習時間:自4月25日起,每週六、日15:00-17:00,遇小長假順延;

每門課含2課時,每課時1小時,含100分鐘授課+20分鐘互動答疑

【適用學員】

1. 商業銀行零售條線總行及分行的管理人員、業務骨幹

2. 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小貸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機構的管理人員、業務骨幹

【特邀專家】

王老師 中原銀行行長

竇老師 華夏銀行網絡金融部總經理

陳老師 某持牌互金企業金融事業群副總裁、某股份行信用卡中心副總裁

張老師 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大數據中心總經理

常老師 某股份行深圳分行零售部負責人

羅老師 中原銀行戰略轉型辦公室主任

劉老師 新網銀行副行長

張老師 百融雲創董事長、CEO

王老師 小贏科技貸後管理中心總經理、原交行卡中心催收和反欺詐團隊負責人

【關於我們】

金融城(融城教育)是國內領先的金融教育諮詢品牌,致力於打造一流的人才培養、行業研究和政策交流平臺,推動中國金融業在金融科技時代轉型升級。

六年來,金融城聚焦金融科技、消費金融、資產管理等前沿領域,攜手金融政、商、學界領袖,為金融創新創業者提供了專業、前沿的知識分享, 及時、權威的政策信息。目前已為800多家商業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高質量的培訓和研究服務,贏得高度評價。

【學術支持】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立於2008年4月12日,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非官方、非營利性金融專業智庫平臺,專注於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與交流。

CF40每年召開閉門研討會、大型峰會、國際交流會等百餘場研討會,開展課題研究近30項,出版週報、月報、要報、《新金融評論》以及經濟、金融類專著共計100餘冊,受到決策層領導重視和經濟金融界人士高度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