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熵這隻時間之矢要將宇宙帶向死寂?

幾個系列下來,相信很多朋友已經嚐到了循序漸進

甜蜜,任何學習,只要不急不躁,從微小處開始,一步一臺階,最終必然能夠見微知著。

——坤鵬論

坤鵬論:熵這隻時間之矢要將宇宙帶向死寂?

距今約2300多年前,莊子在其著作《莊子》提出“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之說。

“宇”指上下東南西北四方,即一切的空間;

“宙”指古往今來,即所有的時間。

這是原始的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的概念。

這也是迄今在中國典籍中找到的與現代"時空"概念最好的對應。

如今,宇宙為所有空間、時間、物質的總稱。

而人類大部分學科,其實就是在研究事物的時間和空間。

因此,時間和空間(簡稱時空),就是力學、物理學、天文學和哲學的基本概念。

其實細想之下,包括經濟學在內的社會科學,不也都是圍繞時空展開的嗎?

一、縮地成寸芝諾龜

關於時間,最好的故事莫過於著名的芝諾龜了。

這是距今約2500年前的事了。

古希臘哲學有一派叫埃利亞學派,以永恆不變存在物的思想著稱。

其中,巴門尼德是該學派的翹楚、代表。

他認為,世間既不存在變化也不存在運動,只有一種恆久不變的東西存在。

因為這種存在物充滿了一切空間,所以也不會存在獨立於存在物之外的思想。

因此,思想和存在物是同一的。

我們覺得世界總是在不斷地變化和運動,這實際只是一種錯覺,並且還是一切錯誤的根源。

顯然,這個否定變化的學說太違揹人們的常識,很容易遭人攻擊。

而且確實針對這一學說的攻擊從一開始就沒停過。

巴門尼德的學生芝諾認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就是維護他的老師的學說免遭非議。

為此,他發展出一種機敏但又有些過火的論證藝術。

也由於這個原因,他被認為是辯證法的創始人。

之後,辯證法在希臘達到了相當繁榮的程度。

芝諾認為,世間難以解決的矛盾,全是人們認為事物存在多樣性和運動的觀點造成的。

不過,他留下的著作只有很少的殘篇。

關於他的知識,人們大都是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那裡獲得的。

讓我們看看他拿出了什麼樣的證據(史稱芝諾悖論)來否定事物是運動的。

證據一:縮地成寸芝諾龜

假設古希臘奧林匹克賽跑冠軍阿基里斯和烏龜賽跑。

阿基里斯非常大度地讓烏龜在他前面100米處起跑,他的速度是烏龜的10倍。

芝諾說,阿基里斯永遠不可能追上烏龜。

因為,阿基里斯到達烏龜的第1個起跑點時,烏龜已經向前爬了10米,一個新的起點產生了。

阿基里斯繼續追,當他追到烏龜爬出的這10米後,烏龜又向前爬了1米,他只能繼續追向這1米……

就這樣,烏龜製造出了無窮個起點,它總能在起點與自己之間製造出一個距離,不管這個距離有多小,只要烏龜不停地奮力向前爬,阿基里斯就永遠也追不上烏龜!

坤鵬論:熵這隻時間之矢要將宇宙帶向死寂?

《莊子·天下篇》中也提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這句話指的是,一尺的東西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後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總會有一半留下,所以永遠也取不盡。

在數學中,一個數可以連續不斷地除以2,永遠也不會被除盡(這個數非循環小數)。

芝諾與莊子的區別是:

芝諾講的是一定時間內行走的距離不變(即速度不變);

莊子講的是時間不變,這段時間裡的工作卻越來越少(速度越來越慢)。

可見芝諾限制了時間,莊子則可以使時間為無窮大。

儘管阿基里斯可以提速跑過芝諾龜,甚至一腳踩死他。

可是,在追求證據和準確實踐的物理學中卻無法超越。

於是,這個芝諾龜的問題整整流傳了2000多年。

一直到物理學家牛頓和數學家萊布茨尼創造出微積分,人們才用微積分中的“極限”法門令阿基里斯超越了這隻千年神龜。

證據二:飛矢不動

飛行在空中的箭矢在空間中的某個點上是靜止不動的。

因為它飛行的這段時間可以被劃分為無數的時刻,在每一個時刻,它都佔據著一個位置,並在這個位置上靜止不動。

如果它在各個單獨的時刻是靜止不動的,那麼,整個來說,它也是靜止不動的。

這就說明,飛行的箭矢其實是靜止的,那麼運動是不存在的。

坤鵬論:熵這隻時間之矢要將宇宙帶向死寂?

其實不管是芝諾龜,還是飛矢不動,有個更簡單的破解方法。

那就是我們自己改變對時間的看法,或者說正確認知時間。

當我們說“一頭大象比一隻老鼠大”時,我們在說什麼?

首先,大象沒有一個性質叫“大”;

其次,老鼠也沒有一個性質叫“小”;

再次,一頭大象或一隻老鼠,也沒有一個性質叫做“一”。

總的來說,“比XXX大”、“比XXX小”、“一”這些概念,都不是物體的性質(如形狀、材質)。

上面所講到的芝諾悖論的論據,其實是利用了人們對時間、空間的錯誤認知,巧妙地將時間當做了運動(變化)的一個內在性質。

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認為的,時間和“比XXX大”一樣,都不是事物固有的性質,它們都是人類發明出來為了方便理解變化的東西。

“時間是對於變化前後的量詞。”

因此,變化不是由時間組成的,變化是被時間來量化的。

時間,就是一個被人類發明出來的“概念”,並不是物體本身的性質。

這樣的話,芝諾悖論就不攻自破了。

阿基里斯追不上烏龜、飛行的箭不動,都是因為我們在不停地將時間無限細分,但是,變化並不由時間組成。

這兩個所謂的證據在於我們在對這一條數軸上的“1”人為地不停二分。

但是,它這並不代表數軸所衡量的東西就不會超過“1”。

有人可能會認為芝諾悖論是荒唐的,是耍小聰明,搞腦筋急轉彎。

錯!

他對後世哲學起著開路先鋒的作用。

就像俗話所說,燈不撥不亮,理不辨不明,事不鑑不清,人們在對這樣的悖論不停論證、辯論過程中,增加了認知能力。

同時,也使我們認識到,如果能夠用批判的眼光看問題,可能就會發現,一些顯而易見和理所當然的觀點和見解是值得懷疑的、陳腐的和自相矛盾的。

比如:當我們考察一個諸如“無限”之類的概念時便會如此。

二、熵是時間之矢

熱力學第二定律真正的內涵中,並不只是熱量傳導的過程和方向性。

裡面還包含著一個頗有哲學意味的結論——事物會自發地向混亂、無序的方向發展。

現實中,幾乎所有涉及熱的現象的本質都是不可逆的。

其根源就在於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制約。

該定律不僅第一次描述了實際過程的不可逆性。

而且,它還以熵恆增定律的形式把演化的概念引進入了物理學。

英國天體物理學家埃丁頓在《物理世界的本質》一書中將熵比喻為時間之矢。

如今,這個詞已經成為專業名詞。

它專指自然過程的不可逆性和時間的方向性。

科學界有以下幾種時間之矢:

熱力學、統計力學的時間之矢——即熵增加、無序、退化的時間方向;

生物學的時間之矢——即生物進化的時間方向;

電磁學的時間之矢——即振盪電磁所產生的電磁波的傳播方向;

量子力學的時間之矢——即原子自發輻射的時間方向;

宇宙學的時間之矢——即宇宙自大爆炸起不斷膨脹的方向。

注意到這五種時間之矢的共同特點了嗎?

對的!

都是方向!

什麼方向呢?

讓我們來思考一下時間這個絕對的熟悉的陌生人。

時間的最大特徵是什麼?

是從過去指向未來,過去和未來判然兩別。

因此,時間的內涵是無盡永前,不可逆。

無盡,是相對來說,只有宇宙永恆不滅,時間才會無盡不息。

永前——永遠前進。

這裡麵包含兩個關鍵,一是,時刻不停地流動;二是,向著一個方向流動,這個方向就是未來。

同時,時間,是一切事件過程長短和發生順序的度量。

日常生活,我們對於時間的理解就是——秒、分、小時、天、周、月、年……

但是,時間並不是由一系列的時刻組成的,它是永前的。

就像前面芝諾龜的故事後面的解釋一樣。

把時間分割為單個的時間點並不是時間本身所為,而是我們人的主觀意志。

因為,我們更多需要將其用作度量。

由於不可逆,時間的增量總是正數。

時間,歸根結底,是個極其抽象的絕對概念。

它,並非自然產生,完全是人類創造。

它,無形、無聲、無色、無味。

而且,它無法單獨存在,它全因不可逆的事物而存在,也是不可逆的事物存在的基本屬性。

所以,想要說明時間,必須要從不可逆的事物那裡取證。

從日月來去,從草木榮枯,從生命存亡中找證據。

正因為事物都可為時間作註解,時間本身反而被人疏忽或是一直錯誤理解了。

坤鵬論:熵這隻時間之矢要將宇宙帶向死寂?

坤鵬論認為,時間之矢有六個含義:

一是,人類總是用箭頭指示方向,因此,它有指示時間方向的意思;

二是,開弓沒有回頭箭,用時間之矢很好地說明了時間和事物發展的不可逆性,是增量,且總是正數;

三是,箭總會以一定的軌跡(規律)運行,上面五種不同科學都力圖找出運行的規律;

四是,箭必須要施以力才能射出去,上面五種不同科學描述了不同的五種力;

五是,箭射出去,必然會射中什麼,它便是目標,五種不同科學全力研究的就是,各自領域那隻時間之矢要射中的目標是什麼。

六是,箭的作用就是殺傷敵人,代表著死亡與毀滅。

熵,就是熱力學、統計力學指明的:

時間方向;

與熱相關的事物的不可逆;

其中的規律是什麼;

推動的力是什麼;

最終會射到什麼目標。

讓我們一起重溫熵這隻時間之矢在熵恆增定律之下,說明了什麼:

——一切事物都是從有序趨向無序,這個過程無盡永前,無法自發逆轉;

——在沒有外界影響的情況下(孤立系統)無法利用的能量只會越來越多,是增量,且總是正數;

——熵恆增定律就是熱力學發現的一個關於熱力運行的重要規律;

——熱力是時間之矢的推動力;

——熵恆增最終就是達到無序的極限值,達到平衡態。

在某種意義,熱力學的誕生恰恰是對以下兩種過程的區別:

第一,與時間的方向無關的可逆過程;

第二,與時間的方向有關的不可逆過程。

而熵,就是區別這兩個過程的概念,而熵的增加只是由於不可逆的過程而產生。

再繼續思考!

熵,是自發增加的。

所以熵的增加相當於系統在自發地演化。

最後,補充一個最最重要的前提,只有當一個系統的行為具有足夠的隨機性時,這個系統的描述中,才可能有過去和未來間的區別。

也因為如此,才可能有不可逆性,時間之矢的熵才能夠存在。

這個前提是個普適的前提,生物學、量子力學、宇宙學都符合。

三、傷心定律——熱寂說

如果,所有形式的能量都不可避免地註定變成不斷積聚的熵。

那麼,在被認為是孤立系統的宇宙中,必然最終要會是一個結果:

除了秩序,還有無序,且會越來越無序。

那麼,人類、地球乃至宇宙的最終命運,就是走向一種完全無序的、沒有生命與意識存在的狀態,宇宙的死亡。

所以,許多人說,這是一個傷心定律。

坤鵬論再次提醒一下,以上的前提是宇宙是孤立系統。

就像霍金所說,熵減(逆轉)來自系統外部,不可能來內部,因此,不會有外力做功。

1862年,開爾文宣稱:“雖然機械能不滅,但一個普遍趨勢是機械能會耗散,導致在整個物質宇宙內,運動會停止,勢能會耗竭,而熱能則會逐漸增加和擴散,這樣最終整個宇宙會歸於一個靜止和死寂的狀態。”

坤鵬論認為,這裡的“耗散”一詞用得特別精妙。

能量沒有損失,只是耗散了,耗散掉的能量仍在,但已無法被人利用。

克勞修斯在1865年提出熵的那篇文章中,對將熱力學兩個定律做出了宇宙論的論斷:

第一,宇宙的能量是常量,保持不變——孤立系統,無外力做功,能量守恆;

第二,宇宙的熵趨於最大——總是向著熵增發展,熵恆增,越來越混亂。

同開爾文所說的一樣,他也指出,宇宙越是接近於這種熵達到極大的極限狀態,那就任何進一步的變化都不會發生了。

這時宇宙就會進入死寂的永恆狀態。

也就是,極大值的熵帶來了極大的混亂,系統進入極大穩定的平衡態,宇宙恆溫,不再發生變化,也就是所謂的不溫不火,了無生氣。

注意,這裡的關鍵詞是平衡態。

前面講過它,坤鵬論再大致說說,一起溫故一下:

當氣體分子越來越混亂無序,結構卻越來越穩定,達到極大值後,宇宙內各部分宏觀性質會處於長期不發生變化的狀態,這種狀態就是平衡態。

1867年9月23日,克勞修斯正式提出了著名的熱寂說。

剛才所說的極限狀態,就是宇宙熱寂狀態,是熵恆增定律對宇宙最終結局的推論。

坤鵬論:熵這隻時間之矢要將宇宙帶向死寂?

四、關於熱寂說的爭論

100多年來,科學界和哲學界持續不斷地爭論著克勞修斯熱寂說的推論。

因為,它屬於科學上無法通過觀測和驗證來做出最後判決的學術問題。

這裡面先要排除一類反駁。

熱寂說存在的前提基於“宇宙是個孤立、封閉系統”這樣的宇宙觀。

於是,有人會說,世界是無限的,不是封閉的,所以,不能把熱力學第二定律推廣到全宇宙。

但是,宇宙到底是不是孤立、封閉系統,這不僅是個自然科學的問題,還是個哲學問題。

下面所說的都以“宇宙是一個有限且無界的孤立、封閉系統”為前提。

在反駁中比較著名的有三個。

1.玻爾茲曼的漲落說

1872年,玻爾茲曼提出了“漲落說”。

一生篤信原子論的他,在對粒子運動的研究中,最先對熵增進行了統計解釋。

他也從統計角度對於克勞修斯的熱寂說進行了反駁:總會有宇宙的某些局部,因為隨機的漲落出現熵減小的情況。

儘管在整個宇宙來看,熵是增加的。

但是,隨機的漲落永遠會存在,於是一直都不會迎來完全的熱寂。

所以,宇宙也就不可能產生“熱寂”。

玻爾茲曼以地球為例這樣解釋道,整個宇宙雖然處於平衡狀態,但是,地球正好處在“因為隨機漲落而出現的熵減小”的區域,因此是偏離平衡的。

2.朗道的引力場作用

前蘇聯理論物理學家朗道主張,在天體物理領域,引力對熱力學的影響相當於使系統受外界的干擾,而且是不穩定的干擾。

也正是由於引力的干預,使得實際的廣大宇宙的區域始終處於遠離平衡的狀態。

3.耗散結構

比利時物理化學家伊利亞·普里高津提出的耗散結構,是第三個著名的反駁。

耗散結構是指一種遠離平衡態的有序結構。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系統處在熱平衡態就是有最大的混亂度,此時熵值達到最高,系統即出現所謂熱寂。

而有序結構的出現則意味著熵的降低,系統便可“起死回生”。

這顯然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相悖。

比如:生命的發生和物種的進化等,都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無序到有序的變化,是一個熵不斷降低的過程。

正是耗散結構理論很好地解釋了上面這種現象。

它認為,熵不斷減少的關鍵在於——系統必須是開放的。

而且,系統內有序結構的產生要靠外界不斷供給能量和物質以及負熵流。

關於這一點觀點,坤鵬論明天專門講。

五、宇宙還在膨脹,但熱寂說無法否定

後來,這個爭論漸漸平息。

因為,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天文學家哈勃,利用威爾遜山天文臺當時世界最大的光學望遠鏡,發現銀行系以外遙遠星系都紛紛作遠離地球的運動,其速度和到地球的距離成正比。

根據這個觀測結果可以推論,宇宙是在膨脹的,因為星系間的距離在增長。

1964年,貝爾實驗室的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將當時世界上靈敏度最高的微波天線,指向空間各個方向,在偶然之中發現了宇宙空間存在有各向同性3K黑體輻射背景。

什麼是各向同性3K黑體輻射背景?

長期以來,人們都在探尋宇宙的誕生問題。

其中最有說服力的就是大爆炸理論。

它認為宇宙最初是一個質量極大、體積極小、溫度極高的點。

然後,這個點發生了爆炸,隨著體積的膨脹,溫度不斷降低。

至今,宇宙中還有大爆炸初期殘留的,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宇宙射線。

微波背景輻射,是來自於宇宙空間背景上的各向同性的微波輻射,所以稱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它又稱3K背景輻射,是一種充滿整個宇宙的電磁輻射。

由於這種輻射來源於宇宙的各個方向,又有著近乎同樣的頻率和強度,所以叫各向同性。

宇宙學家相信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由宇宙大爆炸遺留下來的,是創世遺蹟。

微波背景輻射最重要的特性是它具有黑體輻射譜。

所謂黑體,就是能全部吸收外來電磁輻射而毫無反射和透射的理想物體。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觀測結果,讓他們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同時,這個觀測結果還證明了,宇宙空間,即使是開放系統內,熱確實遵循熱力學第二定律。

因此,熱寂說是無法被斷然否定的。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