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皇帝:真的以為朕對付不了藩鎮嗎?

藩鎮即唐朝時期在地方上擁兵自重的節度使。他們集地方上的軍權、行政權和財政權三權於一身,有時候聯合起來一起反叛朝廷,有時候有互相攻伐。似乎唐朝皇帝在他們眼裡就和空氣一樣。這樣的情形,被後世的歷史學家稱為“藩鎮割據”。那麼大唐的皇帝真的拿藩鎮沒辦法了嗎?

大唐皇帝:真的以為朕對付不了藩鎮嗎?

唐憲宗元和年間的方鎮(藩鎮)圖

首先我們要清楚,並不是所有的藩鎮都是分裂割據勢力。在唐朝後期的藩鎮,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割據型:主要指的是由安史叛軍組成的河朔藩鎮。這些藩鎮本身就是叛軍演變而成,帶有反叛的基因,時常與朝廷作對。
  2. 防遏型:主要是河南地區的藩鎮。他們的主要任務是防禦北方河朔藩鎮的叛亂,以及保衛南北的交通動脈。雖然叫防遏型號,但這些藩鎮也會造反。
  3. 御邊型:主要是駐守大唐西北邊疆,負責防禦外來入侵的藩鎮,當然他們有時候也會反叛朝廷。
  4. 財源型:主要是東南地區的藩鎮。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維護東南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為朝廷提供財政收入。這部分藩鎮的長官主要都是文人,因此財源型藩鎮是諸多藩鎮中最穩定,最不會反叛朝廷的藩鎮。

因此,並不是所有的藩鎮都反朝廷。大唐對付藩鎮的主要目標是,打擊時常反叛的割據型藩鎮,並震懾其他三種藩鎮,讓他們不敢反叛。

用藩鎮去平定藩鎮的叛亂

最開始,朝廷對於叛變的藩鎮,都是派兵鎮壓。但安史之亂後,大唐元氣大傷,直接聽命於政府的精銳軍隊並不多。面對叛亂的藩鎮,朝廷只好借其他藩鎮的兵力出兵平叛。比如唐代宗年間,魏博鎮節度使田承嗣未經朝廷允許,私自吞併了旁邊的相衛鎮。代宗皇帝命令魏博鎮周邊的其他藩鎮出兵討伐。之後田承嗣主動向朝廷上表請降,唐代宗下令撤軍。同樣是唐代宗年間,河南汴宋鎮的李靈曜勾結魏博鎮的田承嗣發動叛亂,代宗皇帝同樣也是命令同為河南藩鎮的永平節度使、淄青節度使和淮西節度使前往平叛。

大唐皇帝:真的以為朕對付不了藩鎮嗎?

唐德宗李適平定藩鎮的戰爭最終以失敗告終

如果平叛戰爭輸了,自然就使得大唐朝廷威嚴掃地,其他的藩鎮看到後,對朝廷的態度將更加不敬。但戰爭勝利了,對大唐朝廷而言,也有不好的影響。如果平叛勝利了,那麼幫助朝廷平叛的藩鎮勢必會吞併原來的藩鎮,或者藉口向朝廷邀功,索取更大的地盤。這就使得其他藩鎮勢力擴大,進而威脅朝廷。比如在平定李靈曜之亂後,淄青鎮勢力擴展到了河南中部,成為當時大唐境內最強大的藩鎮。永平軍也在平定李靈曜之亂後,控制住了汴州和宋州,控制了整條汴河漕運。

這些藩鎮本身在自己的轄區,本身就有相當大的自主權。替朝廷外出平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從平叛戰爭中擴大自己的勢力,或向朝廷索取犒賞。一旦藩鎮覺得自己出兵的成本抵不上自己所獲取的利益,這些藩鎮就有可能加入到叛軍的一方,與朝廷作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德宗年間的“涇原兵變”事件。唐德宗年間,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反叛朝廷。唐德宗調遣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軍去平叛。但因為朝廷賞賜不到位,這些原本要去平叛的涇原兵一氣之下調轉方向,攻佔了唐朝的都城長安,唐德宗被迫逃往奉天。雖然最後這些叛亂的涇原兵被平定,但此事還是給唐德宗一個不小的打擊。此後唐德宗對藩鎮的態度又由強硬轉為姑息。

大唐朝廷自己的平叛軍隊

依靠藩鎮去平定其他藩鎮的叛亂,就像民國期間孫中山依靠南方軍閥去討伐北洋軍閥一樣,不可能解決的了藩鎮割據的問題。就像孫中山後來明白,要建立直屬於革命的軍隊一樣,大唐要想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只能依靠朝廷自己的軍隊去平叛。

大唐皇帝:真的以為朕對付不了藩鎮嗎?

神策軍,唐德宗年間成為中央禁軍,後來成為大唐後期最為倚重的軍隊

這支由大唐朝廷直接指揮的軍隊,就是唐朝後期大名鼎鼎的神策軍。神策軍原本是大唐部署在西北邊疆的一支邊防軍。在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神策軍也同其他很多西北邊防軍一起,被調到前線去安史叛軍作戰。安史之亂被平定後,神策軍發現自己原先駐守的地方已經被吐蕃佔領。此時的神策軍面臨著無地可去的境地,這時宦官魚朝恩出面,讓神策軍暫時駐紮在陝州。公元763年,吐蕃入侵關中,並攻破了長安,駐守長安的禁軍幾乎全軍覆沒,唐代宗被迫逃往陝州。此時唐代宗急需打造一支全新的禁軍,而神策軍就是現成的一支軍隊。收復長安後,唐代宗和魚朝恩將神策軍帶到了長安,至此神策軍正式成為直屬於大唐皇帝的禁衛軍。

既然是直屬於天子的軍隊,朝廷自然要重點培養。成為禁軍後,唐代宗對神策軍進行了擴充。神策軍除了要守護京師長安外,還將駐防地擴展到了長安周邊的一些重要軍事重鎮。從這可以看出,大唐朝廷對神策軍的期望,不僅僅是駐防京城的禁衛軍,還要承擔防禦吐蕃,以及外出平定藩鎮叛亂的任務。

大唐皇帝:真的以為朕對付不了藩鎮嗎?

神策軍不僅僅是朝廷依靠,也是宦官操控朝廷的工具

很快神策軍就在朝廷平定藩鎮的戰爭中發揮了作用。前面我們說到,唐德宗時期,負責去平定藩鎮叛亂涇原兵攻佔了長安。之後大唐名將李晟就是依靠神策軍,收復長安,平定了作亂的關中藩鎮。

大唐皇帝:真的以為朕對付不了藩鎮嗎?

柳公權的《神策軍碑》,裡面有一些關於神策軍的介紹

唐德宗重返長安後,馬上對神策軍進行擴編,將原本關中地區剩下的部分藩鎮的軍隊和邊防軍行併入神策軍。在唐德宗去世前夕,神策軍的人數已經擴充到十五萬人,遠遠超過當時大唐境內的大部分藩鎮。依靠著強大的神策軍,大唐朝廷重新將關中納入自己的控制範圍。在之後唐憲宗時期,為了對付叛變的藩鎮,神策軍又進行了一次擴張,其駐地遍佈整個關中。

強大的神策軍在唐憲宗剿滅淮西、成德等叛變藩鎮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處理投降藩鎮,防止叛亂再發

平定叛變的藩鎮後,對於投降的藩鎮,大唐是怎麼處理的呢?對於河南地區的藩鎮,大唐朝廷的方式是,將這些投靠的藩鎮重新拆分,部分的軍隊調離原先的駐防地,之後再重新設立新的藩鎮。為了防止這些新設立的藩鎮演變成叛亂的藩鎮,大唐朝廷收回藩鎮節度使的私自傳位的特權,改由中央政府按自己的意願來任命節度使。從唐憲宗之後,大唐中央政府開始任命飽讀儒家經典的文人到河南擔任節度使,而且定期對節度使進行調動,以防止他們長期駐守一地形成割據勢力。至此原先藩鎮割據的河南完全被大唐中央控制。

大唐皇帝:真的以為朕對付不了藩鎮嗎?

自唐朝中期以後,江南就成了大唐的經濟命脈。長安和洛陽兩大城市的供給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江南。為了加強對江南的控制,唐德宗貞元年間對江南地區的藩鎮進行改革。主要改革的措施是廢除駐守江南的鎮海軍,把節度使降格為觀察使,減少各個藩鎮所管轄的兵力。對於這些鎮守江南的武將,中央政府則將他們調離江南,防止他們在江南形成割據勢力。唐憲宗時期,雖然有江南藩鎮李錡的叛亂,但叛亂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之後唐憲宗又對江南地區的藩鎮進行深層次的改革,以加強中央政府對江南的控制以及更好地利用江南的財富。唐憲宗改革之後,江南地區一直到唐末,都基本沒有爆發大規模的叛亂。

大唐皇帝:真的以為朕對付不了藩鎮嗎?

唐憲宗,因為在位時期的功績,被譽為“小太宗”

經過唐憲宗的努力,除了盤踞河北的河朔三鎮外,其他藩鎮基本上都完全聽命於中央。對於盤踞河北的河朔三鎮,大唐中央政府認為直接出兵討伐他們是一筆賠本的買賣,只要他們表示臣服,大唐中央可以與他們平穩相處。至此,就大唐基本化解了由藩鎮割據帶來的危機,完成了整個帝國的重構。唐憲宗去世後,大唐又與這些藩鎮平穩相處了幾十年,直到公元907年才滅亡。

大唐皇帝:真的以為朕對付不了藩鎮嗎?

五代十國其實唐朝藩鎮割據的延續

參考文獻:

李碧妍:《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地方諸侯》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