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中國父母在孩子需要擁抱的時候卻給了一記耳光

思語老師:多少中國家庭教育在“自以為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多少中國父母在孩子需要擁抱的時候卻給了一記耳光

前段時間,五年後姍姍來遲的電影《狗十三》上映了,朋友們知道我在做家庭教育,都極力推薦去看一下。昨天晚上,抽出時間,關掉家裡所有的燈,保證自己全心進入電影中去體會女主角“李玩”的成長經歷——一場大人眼中的“懂事”過程。

多少中國父母在孩子需要擁抱的時候卻給了一記耳光

劇情的高潮是慰藉女孩心靈的狗走丟,女孩奔走在大街小巷努力尋找狗的過程,在父親看來這是一場“不懂事”的鬧劇。為了追逐孫女,爺爺摔傷了腿,父親最終用暴力壓制了女兒的胡鬧,質問女兒“狗重要還是爺爺奶奶重要?”的選擇題。

影片結尾,李玩朝著父親的“懂事方向”長大了,吃下了大人所謂的好東西:那塊“狗肉”,在遇見自己最初走失的狗時,她淡然假裝路過。李玩不再尋狗,也不再尋找自己。這是一道“追尋內心“還是”屈服大人“的選擇題,是”保持純真“還是”學會偽善“的選擇題。

多少中國父母在孩子需要擁抱的時候卻給了一記耳光

中國式教育,“長大”就是選擇後者,逐漸將懂事、聽話與長大畫上因果關係。因為懂事了,聽從父母,才叫做長大了。電影中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該長大了“。多耳熟,中國式家庭用這一句話催熟了所有孩子。

影片結束,我並沒有哭。因為李玩的成長,多多少少就是我們自己這一代80,90後的成長。

多少中國父母在孩子需要擁抱的時候卻給了一記耳光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都是那個被父親批評後再坐在父親腿上被哄好的人。父親會說:打你是因為愛你。殊不知,這種愛卻扎人。有多少中國父母在孩子需要擁抱的時候給了一記耳光。

電影中的李玩,是爸媽離異後常年居住在爺爺奶奶家的“無家的孩子”,那條狗成了她的陪伴,熱愛物理的李紈給狗起名叫愛因斯坦,李玩也熱愛愛因斯坦。父親從來沒有理解過李玩。隔代養大的李玩與爺爺奶奶更是沒有共同語言,可以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懂她。極度缺乏愛,愛因斯坦就是李玩的全部寄託。狗丟了,對於李玩來說就是靈魂的走失。此刻,沒有擁抱與安慰,只有打罵與強迫。李玩最脆弱的時候,還要承受來自親身父親的鞭笞,這是靈魂的轟炸。李玩在浴室中根本無法支撐自己站立。

多少中國父母在孩子需要擁抱的時候卻給了一記耳光

陶行知先生曾經告誡大人,要用兒童的視角對待兒童:您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撻,連在夢裡也覺得有法國革命模樣的恐怖。他寫字想得而沒有得到'優',彷彿是候選總統落了選一樣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會兒您偏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奪去一般的傷心。"父母必須要走進孩子的內心,去體會兒童的情感,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

武志紅老師曾提過,家為何會傷人?

其中有一點印象很深。人在社會中追求“權力關係”,是為利益;但不能把權力關係放置於家庭,因為在家裡,人與人需要的,是理解。

多少中國父母在孩子需要擁抱的時候卻給了一記耳光

那一場在車中的哭戲,作為觀眾,我看出了李玩父親對女兒的愛,女兒對父親說:“爸爸,要不要我給你點一首《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我也看到了女兒對父親的愛。中國式教育中從不缺少愛,缺少的是來自家長與孩子雙方的理解,大多數父母對子女是“自以為是的理解”,子女對父母是“誤解”。但是愛不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就成為了扭曲的錯愛。最後的結果就是父母在孩子最需要擁抱的時候,給了他們一記耳光,卻打在了孩子的心上。

關於這部影片,一次性反映了太多中國家庭教育的問題:重男輕女、隔代教育、父母離異、強迫成長、哄騙教育、父母將子女的優秀與自己的名利掛鉤等等,以及我對李玩不確定的未來的擔憂。有機會,我會和大家繼續分析分享。

多少中國父母在孩子需要擁抱的時候卻給了一記耳光

如果喜歡作者思語老師,點擊下方鏈接,查看思語老師更多家庭教育音視頻內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